四合院没有系统的我从48年开始
作者:刘吉飞利浦 | 分类:穿越 | 字数:156.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9章 剪不断,理还乱
虽然老太太的丧事,让平静已久的四合院,出现了一丝涟漪。
但对院子里人的生活,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经过了这一件事之后,邻居们还是该上班上班,孩子们该上学上学。
另外就是上山下乡这件事儿了,街道已经开始催促了。
一些没有门路的人家,已经开始给孩子备,粮票,借钱,做干粮。
希望孩子们,哪怕是离开了家也能过的好好的。
而秦淮茹也开始发急,毕竟随着日子越来越近。
棒梗也不能强留在家,不然你当国家是吃干饭的。
能求的人都求遍了,但人家凭什么给你个什么都不想出的寡妇出力呀。
结果就剩下两条路就摆在眼前,要么自己把工位让出来给棒梗。
要么去黑市花大价钱买个工位,把棒梗留下。
他们家的两个女人都有钱,但谁都不想出,哪怕棒梗是他们的儿子,孙子。
最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易中海和何雨柱身上。
但最近,易中海始终躲着她,就是不见她,说白了就是不想出这份力。
而何雨柱最近也不好过呀,跟他媳妇最近又闹出矛盾了。
因为何雨柱从聋老太太丧事结束,回来。
就跟人打听哪有工位?有那好事的想巴结何雨柱。
就直接来他们家说了这个事,人家谭雪茹一问何雨柱是给谁打听的工位?”
人家说贾棒梗,这下谭雪茹还不能知道是谁。
等何雨柱下班了,直接就干起来了,挠了他啊,一脸桃花开。
而且最近易中海也开始动了起来,自从贾东旭死了之后。
秦淮茹虽然表示了,今后能为他们老两口养老。
但经过了最近发生的事,易中海觉得还是应该再上,上一个保险。
最近有时间就去街道办,或者是寄养院,问问领养孩子,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呢,因为他觉得领养孩子养大,这其中的风险太高了。
但院子里现在的情况,的确有些不利于他呀。
一旦自己退休了,再加上年事已高,在未来。
自己跟老伴两人还真不一定能对付的了,这院子里的群狼啊。
最后他还是决定询问一下自己的老伴到底收不收养个孩子。
在第二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别看易中海在厂里边挣那么多。
但两口子是真节俭呢,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割几块肉回来做点荤腥,。
平常的日子里就是大腌萝卜,配窝窝头,再配上点萝卜汤,白菜汤什么的。
易中海拿起了一块窝窝头,放在手里没有吃,而是看向了自己的老伴孙桂芳。
叹了口气:“桂芳啊,你说我们领养个孩子,怎么样?”
孙桂芳就是一愣:“老易,你说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
“我说我们领养个孩子,怎么样?”
“你说的是真的吗,老头子。”
孙桂芳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家的老头子坚持这么多年。
自己也劝过他领养个孩子,但他始终是不干的,今天这又是闹的哪一出啊?
易中海点了点头:“嗯,我想清楚了,或许是咱们命里就没有孩子。”
“现在贾东旭又不在,秦淮茹又是那个样子。”
“而且棒梗让他那个奶奶给惯的都不像样了,我觉得贾家有点不把握了。”
“还是领养一个孩子吧,毕竟咱们岁数都大了。”
“是得有个人,在咱们走的时候给摔盆吧。”
“咱们不能混的连聋老太太都不如吧,毕竟他还有傻柱。”
孙桂芳觉得是聋老太太的死,刺激到了易中海。
红着眼,流着泪,哭声道:“我同意收养个孩子,我早同意了。”
“这么多年我也没给你个留个后,我一直都觉得愧对你们老易家。”
“桂芳,别这么想,没准不是你的事儿,也有可能是我的问题。”
现在易中海可是想通了,也是无所谓了。
都这个岁数了,在计较这些有什么用,一句你没孩子,就能达到他的七寸上。
“算了,让这一切都过去吧,这两天你跟我去一趟街道办。”
“把领养孩子的手续办下来,这两年我再挣点好钱。”
“把孩子养的壮壮的,没准将来咱们俩还能抱孙子呢。”
“能抱孙子,那可太好了,我做梦都想抱个孩子。”
由于孙桂芳这么多年一直在家里伺候易中海。
也没像剧中一样,成天伺候着龙老太太,还得给他管饭洗衣服。
成天接受聋老太太的洗脑,所以她现在的身体还算良好。
而另一边,92号废墟院子,有一男一女在这碰头。
“柱子,棒梗的事办的怎么样了?有门路没?”
“姐姐,别提了,有个傻叉把事豁了黄了。”
“你看我的脸了吗?让我媳妇给打花了。”
“哎呀,你媳妇下手挺重,这脸上全是林子呀!”
“那谁说不是呢?这虎娘们还没等我解释呢。”
“我刚进屋,照头就给我来了两下子,这两天我都是戴着帽子上班。”
“那这事弄不成了,那我儿子怎么办呢?总不能真让他去农村吧?”
“他从小便被他奶奶养的娇惯了,现在送他去农村,这不要他的命吗?”
“姐姐,这也是没招的事儿啊,只能等了。”
“先让他去农村待两年吧,正好锻炼锻炼。”
“等到时候了,弄到返工名额再给他弄回来也一样。”
“那就拜托弟弟你了。”
“姐姐,你也别口头说谢呀,你看看我为你都付出了这么大代价。”
“你也不说给我点奖励呀。”何雨柱色眯眯的看着她。
别说这个时候她也有点痒了,俩人就在小胡同里半推半就圈圈叉叉。
到后来有个野猫窜了进来,才把好事给搅了。
何雨柱按到倒霉,秦淮茹只觉得扫兴,然后两人便各回各家。
时间不会因为某个人才会停留,该走的还是得走。
到了七月末,下乡的指标下来了。
刘光福,阎解娣,因为家里大人不重视,也没花钱走走关系,所以去了河北了。
棒梗呢,虽然秦淮茹这段时间走动关系。
没有把棒梗留下来,但也安排到了一个好地方,到京郊附近的红旗公社当知青。
还有一个就是何建国,虽然没听从他老子的安排,进入轧钢厂后食堂。
按照街道办的指示也下乡当知青了,但人家不看僧面,看佛面。
给他选了个好地方,也是京郊附近,房山哑巴河。
毕竟何大清的手艺,在这附近数一数二。
能请他给自己家坐席,那是老长面子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