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半盏刚刚好

作者:全麦糖火烧 | 分类: | 字数:41.7万

第273章 不准拍照的大桥

书名:半盏刚刚好 作者:全麦糖火烧 字数:1136 更新时间:2025-02-12 02:03:59

怒江峡谷,横亘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虽险滩遍布,却也秀美绝伦。

西藏早年被形容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

怒江峡谷则是世界第二大峡谷,一个怒江,便能让人心惊胆寒,何况要翻越四五千公尺的高山。

难怪路口警告牌写着——“您将翻越怒江急弯地区,注意安全!”当地人说,一个不小心,车子从高山掉落怒江,明天就轰隆隆从西藏滚到云南。

说法虽夸张,但也突出了怒江地区之险。

昌都的怒江大桥旁边,有一个孤零的旧桥墩。每一辆途经的车辆,都会向它鸣笛。

这就是中国唯一不准拍照的大桥,路沿处摆放着很多黄白花束和白酒、可乐还有水果,时不时有人驻足敬礼。

池麦忙问表哥这是为什么?表哥沉默了一会儿,对烧饼说,过桥时咱们车也鸣个笛吧。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

在时任军长——张国华将军带领下,十八军从四川乐山出发,经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进军西藏。

当时西藏还没有一条公路,进藏一路是冰山雪地,藏族百姓自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主要是靠牦牛运输,往返一次就是一年的时间。

十八军的将士们一路翻山越岭,用四个月的时间,走到西藏。

两千多公里的路程,人肉翻过十几座海拔四千以上的雪山,再趟过数十条寒冷的冰河,很多战士人马极度疲劳,一头栽倒再也没能起来。

进藏共面临三次断粮,分别是在甘孜、昌都和拉萨。虽然缺粮挨饿,但当时藏族人民生活也非常困难。

毛主席要求进藏部队“不吃地方”,战士们严守纪律——宁可把枪的背带脱下来煮了吃,也不愿打扰群众。

为了减少粮食消耗,战士们在赶路途中,餐饭之间要隔八九个小时——以至于很多战士看到战马在路边啃草的时候,都忍不住露出羡慕的目光。

马饿了还可以吃草,战士们饿了只能坚持走下去!

由于进藏道路不通,后方的补给经常不及时,战士们就挖野菜、抓老鼠来充饥。

面对进军西藏的艰难,毛主席鼓励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打通进藏道路有多难?怒江两岸遍布千米高山,悬崖陡峭,江水湍急。

新中国建立之初,尚在一穷二白的阶段,人民解放军战士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

想修桥就得先过江,筑桥官兵过江仅仅乘了一只橡皮舟,在狂怒的江水中,一只扁舟旋转飘荡,历经多次失败,才划到了对岸。

在怒江两侧的悬崖上,战士们要先开凿山壁,保护他们的只有一根绳索。

先由一名筑桥官兵爬到山顶,再从山顶上放下几十米长的绳索,搭建成一个简易的软梯。

再接下来是剩下的筑桥官兵,踩着软梯,在悬崖上打炮眼,放上炸药之后再点燃。

战士们仅靠着手里的钢钎和铁锤辛苦作业。

寒风刺骨中,战士们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渗着血水的裂口,在“叮当”的敲击声中,慢慢愈合,又慢慢裂开。

此起彼伏的敲击声,回荡在,悬崖山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