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来的神仙老婆
作者:黑色达不溜 | 分类:都市 | 字数:2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8章 久违的味道,就是棕榈油没错
我和刘波急忙打着手电筒,披衣下楼,刚出酒店门,就见有人向我们招手。
我们知道那个应该就是老杨了,连忙走过去问好,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个老杨竟然是一个黑人!
之前与我们通话的明明是自己人啊,怎么站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非洲朋友呢?
后来才知道,是我们眼花看错了,只是因为老杨他人长得很黑,剃了个光头,另外大半夜的他还带个墨镜,光线又不好,我和刘波才看走了眼。
老杨因为是独自一个人开车过来,他也怕路上会出什么幺蛾子,所以有意将自己打扮成当地人的样子,脸上手上还特意涂了些棕榈油。
因为我们冬方人在非洲开车,在马路上被某些人员拦下来的概率很高。
坐在车里难道他们也能看得到吗?能啊,他们早就练成了火眼金睛,只要眼光一扫,就知道车上有没有坐着冬方面孔的人。
一旦看到,他们就会心花怒放,行走的ATM机,财神爷来了!
伸手拦住,要这个证件,要那个证件,有没有?
没有是吧?那好,请乖乖地给钱吧!给钱了就放行,也不会为难你。
因为他们拦车的目的,不是为了主持什么公平正义,纯粹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额外收入。
证件都全的话,他们也会找你喝茶喝咖啡或者吃冰棍,各种借口跟你扯,哪有那个闲功夫跟他们磨啊,还是给一点,快点打发他们走得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结果惯出了他们的坏毛病。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会据理力争,幸运的话,也不必掏钱,但一番口舌之争是必不可少了。
倒霉的话,请您到那里面坐坐去,来点什么事,够您喝一壶的了。
如果你去过非洲,对这一点一定会深有体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外乡人,被区别对待,被无理剥削,人格受到了侮辱。
你当然会义愤填膺,但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却又无可奈何,难以反抗。
所以老杨有时候自己出来单独开车时,就干脆打扮成当地人的样子,一般天色黑一些的话,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其实我们冬方人与他们非洲朋友的五官还是比较相似的,主要区别是在头发和眼睛上,非洲朋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卷发。
另外就是眼睛,眼球与眼白的颜色和比例与我们也是不一样的。
老杨通过戴帽子和墨镜,完美地避开了与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老杨跟我们解释说,他们实际请的也是当地的黑人司机,但是我和刘波到非洲的时候,正好遇到周末,这里的人周末是不上班的,司机也是这样。
非洲朋友虽然很穷,但穷人也有穷人的骨气,他们一周只工作五天,周六和周日都不会打卡上班,即使没钱吃饭,快乐的双休假期还是要享受的,这可能是跟他们曾经被欧洲人殖民过有关。
黑人司机不愿意来怎么办?加钱呗,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在钱的面子上,黑人司机算是勉强同意了。
但没有想到,临出发前,黑人司机还是找借口推脱不来,其实是希望老杨再给他加点钱。
说好的事情哪能随便反悔呢!这不能惯着,一气之下,老杨只得自己一个人开车过来接我们。
为了让自己的外形更像非洲朋友一点,老杨还在自己的脸上手上涂了一些棕榈油。
我让老杨把手伸过来,凑上前闻了一下,久违的味道,就是棕榈油没错!
我在非洲H国工作的时候,当地人喜欢在街边制作棕榈油,现做现卖,看起来虽然不卫生,但绿色环保零添加。
它的味道我曾闻过很多次,怎么说呢,那味道有点怪怪的,土不拉几,还很腥!
可能是我对它比较敏感的缘故,所以记忆犹新,当初第一次闻它的时候,差点吐了,但其他同事闻了,反应却没有我那么大。
这种用古法酿造出来的棕榈油,没有经过过滤精制,它里面含量最多的就是胡萝卜素,所以看起来又红又黑。
它的味道呢,我是不敢恭维,但当地非洲朋友似乎超级喜欢它,煮菜时一定会放一点。
而且一般是菜快熟的时候才倒上几滴,还要省着点用。
为什么非洲朋友做菜煮出来的汤汁,总是黄不黄绿不绿的,看起来跟‘粑粑’一般,我想或者与他们加了棕榈油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当初援非的时候,物质条件比较艰苦,工地上用的食用油几乎也是棕榈油,只不过是经过简单加工过的,桶装密封,浓稠度要高很多,颜色也要浅很多,但也不算很透明。
后来我也适应了它的味道,用它炒菜其实挺香的!炸油条味道那叫一个绝!
这种油几乎全是不饱和脂肪酸,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防腐剂这些都没有,吃起来当然很健康!
我对这种古法棕榈油的味道记忆深刻,所以当老杨把手伸过来的时候,我一下子就闻出来了。
甚至时至今日,我在落笔写它时,鼻端仿佛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到它的味道。
那一晚,刘波因为初次来到非洲,精神比较亢奋,不断地向老杨问这问那,并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负面信息,一一与老杨核实。
老杨对他解释说,非洲朋友的确与我们的生活习俗差别非常大,民风也比较彪悍,但也没有必要太过紧张。
而我呢,因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便问老杨见过琳娜没有。
一提起琳娜,老杨便眉飞色舞起来,直夸琳娜是一个大漂亮,长得非常带劲,美如天仙,而且人太高了!
老杨对我说,他一共只见过琳娜三次,前两次是趁中午吃饭的休息时间,与侯总一起过去见的,第一张将琳娜照得跟黑炭一样的逆光照片就是他的杰作。
最后一次见到琳娜是前两天,琳娜饿了一天,到工地上来找吃的,老杨便拿了些饭菜给她,打发她走了。
我听了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老杨道,“她不是酋长的女儿吗?酋长的家里再怎么穷,也不至于吃不饱肚子吧?”
其实当时我看到琳娜的照片时,照片的背景就是几个低矮的茅草房,穿得也十分破旧,对于她的家庭条件,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万万没有想到她会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