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穿越到南宋,华山论剑我称雄
作者:有点仪式感 | 分类:历史 | 字数:274.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29章 人生几何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抒情和意境的营造。唐代的赋则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
也就是从那时起,赋这种体裁的文章,进入了大朝试的考试出题范围。
这个时代的历史走势和冷锋那时代如出一辙,一些历史朝代的名称也很相似。所以这些文化传承,有着相通之处。
大朝试所要考察的赋文,通常要求考生按照特定的格律和韵脚,用华丽的词藻来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
要想将赋写好,必须要掌握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
特别是在大朝试这种场合之下,立意必须要明确,能够确定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不过种主题和中心,通常在考试的题目中就已经规定,士子们只要按照规定抓住主题来写就行。
对于赋这种文体的结构,冷锋也不陌生,毕竟这种文体,他在上一世的就已经学过。
赋一般采用开篇点题、中间论述、结尾总结的结构方式。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不过冷锋的专业不是这方面的,对于赋的语言积累比起这个时代的士子们还是有所欠缺。
要想写好一篇赋文,语言必须华丽、优美,注重对仗和押韵。在赋的写作中适当引用典故和历史故事,也可以增加赋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当然,这些都是传统,除非能够写出绝对的锦秀文章,不然的话很引起阅卷考官的兴趣。
所以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遵循赋的传统规范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立意、结构或语言上进行创新,以吸引考官的注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朝试中的赋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同时,不同朝代的考试对赋的要求和风格也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能够写出足够的感觉来。好像美女一样,只要这个美女长的好看,无论是唐装还是汉服,都能穿出韵味来。
赋和其他文章不同,即不像诗词那般短小精湛,也不像经义和策论那般以理性分析为主。
这次大朝试所作赋文要求士子们结合个人和天下局势,写一篇赋文,同时要求能够写出一定的深度。
对于这类赋文,如果要让冷锋自己来写的话,他也有话可说。但是比起那些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才子来说,冷锋自问是远远不如的。
好在这个题意的范围很广,冷锋前世就看过不少这样的经典名篇,搬运大法又可以再展雄威。
正应了那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冷锋现在要的不仅仅是抄一篇好赋文,而且还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让人看了拍案叫绝,另一个是最好让兴帝看了心生不快。
最好让他因为这篇赋文能够力压群雄,同时兴帝又不想重用他。
如果单纯的为了在大朝试中取得好名次,甚至是夺得榜首。冷锋可以很快就找到两篇这样的赋文,而且还是他前世的时候学过的。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借古讽今,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这样的一篇赋文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出现过的,而且这个时代的历史上也没有杜牧这个人。但是杜牧这篇赋文的艺术水平和思想高度,绝对吊打这些士子。
除了《阿房宫赋》之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也十分符合本次大朝试的要求。
《秋声赋》比起《阿房宫赋》在气势上要弱了一些,但是在情感的表达上要更加的细腻。通过对秋声的描绘,抒发了人生的苦闷和悲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等一众作品,冷锋都可以信手拈来。
但是这些赋文一旦写上去,就达不到冷锋心中所想的效果。
思来想去,冷锋的脑中灵光一现,终于想到他在前世的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那篇文介绍的人称“一门两状元”的徐寅。
徐寅是历史上五代时代的一位才华横溢之辈,在那个时代是位名噪一时的着名文人,便是无论新旧《唐书》,还是《五代史》均未为其立传。
所以冷锋一时之间才没有想起这位,毕竟比起前面的那几位大文豪,徐寅的名声还是弱了很多。不过他的才华却一点也不弱,在全唐书中收录了其数百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徐寅因为一篇《人生几何赋》高中状元,同时也因为这篇文章得罪了梁太祖朱温,又被削去了状元名籍。
冷锋想到这位徐寅的那篇《人生几何赋》,就是他现在最想要的文章。
这篇赋文之中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精妙描述,尤其是那句“生则浮萍,死则流水”,这句话尽管只有八个字,却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描绘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冷锋对于这句“生则浮萍,死则流水”感悟也很深刻,特别是作为一名穿越者,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这句诗的魅力在于其朴素而深刻的意象。浮萍,流水,这两个常见的自然元素,被作者用来象征人生的起始与结束。
浮萍的漂泊无定,正如同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而流水的持续流动,则如同人生的新陈代谢,不断的更迭与前进。
这种巧妙的比喻,既富诗意,又具哲理。
一句“生则浮萍,死则流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描绘,也是对生活的态度。
穿越之后,冷锋对这篇赋文的意境理解的很是深刻。面对生死,不妨更加淡然处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唯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这篇赋文对于人生的态度表达很是清晰,而且也有一种从消沉之中得到升华,表达出要积极上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