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开局干掉史文恭
作者:该昵称已被使用一万次 | 分类:历史 | 字数:8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71章 刺杀赵佶
战事终于告一段落,王小飞、吴用等人也回到济州府,继续进行大后方的建设。
后方建设好了,才能为前线提供更多的装备和粮草,将士们打灰的时候,也会更加卖力。
而梁山剩余的资金储备,除了日常开支以外,大部分拨给了军械所和海军部门。
拨给军械所的目的,是让武开他们继续加班加点,生产更多的火药,制造更多的霹雳弹。
经过恩州的实战,以及洛阳的拆墙作业,两相印证下来,火药和火器,真是妙用无穷。
无论是用来炸城,还是用来炸人,效果都杠杠的。
目前梁山掌握的技术,还不足以造出火炮。
虽然能做一点火铳,但性能不佳,不是很合用。
关于火炮的设想,王小飞已经同凌振进行过商议。
凌振表示想法很好,但难度极大,需要漫长的技术积累,方能予以实现。
其中最难的技术瓶颈,是冶铁术的限制。
宋代冶炼的钢铁杂质太多,其强度根本无法满足火炮的需求。
王小飞深知造炮的难度,只能叫凌振继续研究。
目前能够用于战场的火器,还是武开的霹雳弹。
对于这种前线急需的物资,该拨的钱,那自然是少不了的。
而给海军部的钱,主要用于从江南采买粮食。
前线的仗虽然打完了,但二十几万大军还没有撤下来,打灰的打灰,守城的守城。
将士们日常所需的物资供应,是极大的消耗。
所以李俊等人前段时间建立的南方买粮渠道,并未停止交易,至今仍在运作之中。
南方军阀方腊所控制的苏湖地带,乃是天然的产粮地,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再加上南方这两年并无大的战事,江南百姓安居乐业,手中有不少的存粮。
反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倒倒手,卖给别人,赚两个零花钱,给婆娘娃儿花一花。
而朱武的荆湖军团,也将手头的粮食,用各种手段运往梁山本部,减轻前线的负担。
目前来看,靠着各处的支援,还是能让几十万人继续坚持的。
等夏收结束,新粮下来之后,整体的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
在今年的春耕活动中,梁山也取得了几分进展。
两位农学大家薛稷和邓载,开始推广一种新兴作物。
这种作物被宋朝人称为蜀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高粱米。
高粱最早由魏晋传入我国,由于口感不佳,并不为人重视,种植面积一直不高。
但这种植物耐热抗旱,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甚至在一些盐碱地带,也能生存下去。
因为它顽强的特性,受到了薛稷、邓载等农业专家的重视。
经过初期调研,农学家们发现,在山东贫瘠土地上生长的高粱,其产量仅比小麦低三成左右。
而高粱米虽然难吃,那也是粮食的一种,在荒凉的年份,实在没得吃了,也是救命的口粮。
在比较富余的年份,人们普遍把高粱用来酿酒酿醋,其秸秆也能用来当做燃料使用。
梁山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粮食方面的需求也日渐攀升。
如果遇到战事,筹措粮草就成了大问题。
因此薛稷和邓载提出试种高粱的建议之后,很快就被梁山高层采纳,并且先在一些荒地和山地展开种植,试试效果。
而条件较好的土地,还是由百姓自己发挥,官府在这方面就不要过多插手了。
如果高粱的确长势喜人,都不用官府倡导,百姓自然会效仿种植。
经王小飞提醒,薛稷他们派出工作组,赶赴山西,指导当地军民种植高粱。
鲁智深和武松已在山西已经扎下根来,而当地除了几块平原之外,以山地居多。
与其让这些山地荒着,倒不如种上高粱试试看。
如果能够成功,那也是一大进项。
梁山现在有大工程正在上马,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
凡是能增加粮食产量的举措,梁山都乐于尝试一番。
……
转眼之间,天气就变得温暖了起来。
沧州与深州之间的聚义城工地,眼看就要完工了。
陶宗旺已经开始筹备高墙的修筑工作,只等大批人力到位,即可迅速开工。
梁山的春耕活动,也终于告一段落。
呼吁百姓用劳动换取土地的诏令,适时下发,此举吸引了不少目光。
在梁山的大力宣传之下,最终有四十多万百姓,加入到民夫大队之中。
之前拨给山西鲁智深、荆湖朱武的用人指标,也得到了贯彻落实,最终组织了十五万左右的异地民工,加入到河北筑城前线。
再加上一直在前线辛苦打灰的二十多万梁山士卒,目前能够投入到长城工地上的总人力,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之众。
幸亏中原地带人口稠密,不然也支撑不起如此巨量的用人指标。
当然,这也与梁山远超宋廷的动员能力,以及山东百姓的信任,脱不了干系。
第271章 刺杀赵佶
没有百姓的拥护,再小的工程都没办法上马。
朝廷平日里的做派异常蛮横,经常欺压我等小民,现在碰上事儿了,谁愿意替你干活儿?
而梁山就有所不同,他们近几年做得很不错,经常为百姓着想,大家也愿意相信这个新的政权。
有了庞大人力的加持,再加上各地运来的夯土材料,陶宗旺总是信心满满。
继续奋战四个月,便可将女真骑兵隔离在河北之地,使之再也无法染指梁山的地盘。
留给完颜吴乞买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梁山军民在奋力劳作,其他地方的人们,也没有闲着。
比如说宋代最繁华的城市,东京汴梁,在金兵和梁山大军退走之后,再次焕发了生机。
达官显贵再次过上了歌舞升平的好日子,空气中弥漫着醇酒的香味。
而大街上为贵人们服务的百姓,也大都开心快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奔走。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心想事成,拥有最好的生命状态。
北宋的最高统治者,钦宗皇帝赵桓,最近就碰到了一件糟心事儿。
话说徽宗皇帝赵佶,也就是赵桓的老爹,听说汴梁的危机解除,临时决定摆驾回宫,继续来到帝都汴梁,享受专属于帝王的幸福生活。
听到这个消息的赵桓,有一种想要骂娘,哦不对,骂爹的冲动。
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从民间抱来的野孩子。
说真的,有这样做父亲的吗?
女真人大军压境的时候,身为皇帝的赵佶,跑得比兔子都快。
现在敌人好容易退走了,他又要回来重新掌权,丝毫不顾及旁人的感受。
赵桓的心里,就像吃了屎一样难受,可又不得不装出一副父慈子孝的做派。
他托人给自己的亲爹赵佶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信中表达了对太上皇浓浓的思念之情,而且上至朝野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翘首以盼,希望太上皇能早日回京。
咱们大宋朝的天下,还是离不开您老人家呀!
赵佶接到信后,非常的开心,连夜召来蔡京,与其商议返京事宜。
谁知蔡京表现得极为冷淡,说自己年老体衰,怕是不能再陪皇帝去汴梁了。
赵佶仔细一瞧,蔡京果然苍老了许多,便也不再勉强。
好巧不巧的是,童贯和王黼也同时发病,不愿再去汴梁。
最后陪在皇帝身边的,只有李彦、梁师成这一对卧龙凤雏。
宦官的命运,向来是与皇帝联系在一起的,皇帝要走,他们就得乖乖跟着,不然就是对皇帝的不忠。
……
汴梁皇城,祈福宫内。
宋钦宗赵桓正在批阅奏折,虽然国家控制的地域少了一大半,但那些鸡毛倒灶的破事儿,还是有不少。
赵桓带着情绪,狂批了一个时辰,觉得有些乏困,便揉揉手腕,靠在御座上小憩一会儿。
旁边伺候的内侍瞅见空档,上前通传道:“陛下,康王殿下已经到了。”
“哦,唤他进来。”
“臣弟拜见皇兄!”
“起来吧,自己找个地方坐。”
……
赵桓闭目养神许久,伸了伸懒腰,方才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小九啊,太上皇即将返京,现在估计已经出发了。朕不能轻离皇城,只能派你替皇兄走一趟了。”
“什么?父皇他……他要回来了?”
“是啊,淮西毕竟比不上汴梁,气候不佳,父皇估计是住不惯吧。”
宋钦宗的语气,带着些许的无奈。
赵构不再多言,将任务爽快接下。
两兄弟又聊了点儿别的,由于皇帝还要见别的大臣,赵构便识趣地退出了祈福宫。
……
赵构走后,宋钦宗在殿内来回踱步,面色阴沉。
终于,他下定决心,吩咐内侍,传召兵部侍郎李纲。
李纲前些日子有些消沉,尤其是好友韩世忠被“卖”给梁山之后,更觉得前途无望,便上书皇帝,想要辞官归隐。
皇帝赵桓并未批准李纲的辞职信,反而给他升了官,还好言勉励他,鼓励李纲莫要灰心,继续为朝廷服务。
李纲不为所动,总觉得皇帝是变着法儿地弄他,于是执意要走,视高官厚禄于无物。
这就有点儿冤枉宋钦宗了,皇帝要留下李纲,还真是看中了他的才干,要重用此人。
经历过汴梁之围的赵桓,总算是看明白了,这偌大的朝廷,数百位官员,全都是软脚虾,没有一点担当,净想着占便宜,什么亏都不愿意吃。
遇到困难的时候,软脚虾集体转变为投降派,哭着喊着管敌人叫爹,根本不顾皇帝的死活。
对于这群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赵桓早就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
而与这群臭鱼烂虾相比,李纲和韩世忠,算是稍微有些骨气的人,至少还能披上战甲,与将士们一起守卫都城。
此时韩世忠已被梁山收入囊中,李纲这根独苗,说什么都得攥在手里。
至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丢出去吓唬吓唬人。
……
皇帝好说歹说,总算是留下了李纲。
为了拉拢李纲,赵桓将皇城司交给了李纲,相当于地给了老李一定的军权。
靠着手中的皇城司,李纲将不少臭鱼烂虾绳之以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而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赵桓有些不方便办的事情,也愿意同李纲商量一二。
耿南仲等投降派对此嫉妒得发疯,却又无可奈何,谁叫他们是软脚虾呢?
……
李纲进到祈福宫后,向皇帝汇报了近期朝廷的动向。
赵桓摆摆手,表示这些他都知道了,随后领着李纲,离开了祈福宫。
龙辇在皇宫内七拐八绕,最终来到一处僻静之地。
此处戒备森严,有不少大内侍卫在侧戍卫。
皇帝比个手势,旁边有位高手跃上房梁,仔细侦查后回复,四下里并无闲杂人等。
进屋后,皇帝挥挥手,所有的大内侍卫都退了出去。
“李爱卿,祈福宫内耳目甚杂,有些话不方便说,朕只好带你来这里了。”
“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李爱卿,你得帮朕杀个人。”
“谁?”
“太上皇赵佶。”
“谁?”
“就是那个没用的废物,太上皇赵佶!”
……
听到皇帝的命令,饶是李纲此等人物,也差点吓出屎来。
他连忙跪倒在地,劝谏赵桓。
“陛下,如今天下动荡不堪,为何要行此不祥之举?”
“不详?李爱卿啊,你仔细想想,其实没有什么不详,那赵佶回到汴梁,才是大大的不详!”
“什么?太上皇要回来?”
“是啊,那老不死的要回来,要来霸占朕的皇位!”
李纲终于有点明白过来。
自古以来,天家无父子,对于皇位的争夺,向来就是残酷至极,你死我活。
表面上都是父慈子孝,暗地里则是杀气冲天。
“朕不是唐肃宗,那赵佶也不是唐明皇。李爱卿,现在朝廷的情况你也清楚,只要徽宗皇帝还朝,底下的那帮混账,肯定会临阵倒戈,将朕彻底抛弃。所以思来想去,赵佶还是死在半路上好!”
李纲咬咬牙,最终还是决定,把这活儿揽了。
但办事之前,也得讲好条件,千万不能引火烧身。
“陛下,此事可以交给皇城司,但微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答应。”
“你说!”
“办完此事,微臣便要归隐田园,终生不入仕途!”
“好,朕答应你,只要杀了赵佶,一切都好说!”
……
从皇宫出来的李纲,背后早已湿透。
伴君如伴虎,先前还和和气气的皇帝,摇身一变,就成了择人而噬的猛兽。
李纲明白,刺杀赵佶这件事,皇帝早已下定决心,就是不交给皇城司来办,也会交到别人手中。
而在当时的情境下,自己若是有所犹豫,恐怕要被身旁的大内侍卫格杀当场。
但话说回来,自己身为臣子,介入此等惊天大案之中,绝非明智之举。
赵佶若是身死道消,自己的生命,恐怕也得进入倒计时。
思来想去,李纲决定另辟蹊径,在保全身家性命的同时,再去完成上级的指令。
而杀掉赵佶之后,必须隐姓埋名,决不能再次出现在上级的视线范围之内。
……
汴梁城北,康王府邸。
赵构在接了皇兄给他的任务之后,并没有急着张罗,反而开始沉思。
太上皇赵佶返京的消息,眼下还没有传开,看来是皇兄有意隐瞒,不愿让大臣们知道。
站在皇兄的角度思考此事,完全可以理解。
宋钦宗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才把入侵的外敌送走,而且一步一个脚印,将朝政攥在自己手中。现在太上皇轻飘飘的一封信,就要摘掉宋钦宗辛苦培育的劳动果实,此事放谁身上,都他娘的受不了。
而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太上皇回京,似乎也不是那么美妙。
康王赵构是个有野心的人,最近靠着一些手段,已经取得了皇兄的信任。
有很多事情,宋钦宗都交给他去办,此等恩宠,在诸位兄弟之中,无出其右。
而赵构也在办事过程之中,网罗了不少党羽,在此基础上,慢慢培植起自己的势力。
宋钦宗身体稍弱,且子嗣不旺,唯一的儿子只有六岁。
羽翼渐丰的赵构,对于祈福宫里的那个位置,也是有着自己的野望的。
可一旦太上皇回朝,事情又会大不一样。
赵佶此人风流倜傥,有二十多个儿子,十几个女儿。
他要是回来,保不齐某个走了狗屎运的兄弟,会得到机会,最终成功问鼎,成为天下共主。
对于这件事,不光是赵桓担心,赵构也很担心,而那些王爷们,大家其实都很担心。
设想一下,要是赵佶知道了儿子们的真实想法,会不会吓出屎来?
……
思前想后,赵构做出了与皇兄完全相同的决定。
他通过某些渠道,联系了几波江湖上的杀手,准备在半道上做掉赵佶。
安排好这件事后,方才风风火火,张罗迎接太上皇归朝的事项去了。
明暗两条线,将赵佶这厮安排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