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

作者:哭泣的团团 | 分类:历史 | 字数:69.6万

第10章 安民政策

书名: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 作者:哭泣的团团 字数:2776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2:01

“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

何杨骑着电瓶车,一路唱着来到广场。虽然此时村子的道路还没有铺设水泥,但是路基已经形成。路上仍有少数坑洼之处,但骑车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找到几个部门负责人,何杨让他们来自己家里开个小会。

路上遇到的村民、流民,在震惊何杨骑着两轮电瓶车的行为之余,再次确信了何杨“神仙”的身份。

不多时,李铁等几位负责人来到了何杨的住处。

见人都到齐了,何杨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让各位前来,便是安排村子后续的事情。”

众人听到何杨有新的安排,端坐好仔细聆听。

何杨顿了顿,对后续重点事项进行逐一安排。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首先解决的便是春耕问题,这不但涉及生存问题,更影响今年的赋税。

别看每个成年男子能分到100亩田,但哪怕一家老小全部上阵,也不见得种得完。

再受到天时、地理位置、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看似不少的土地,实际产出并不多。

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时,一年辛苦下来还有结余,可一旦天时不好、政局不稳,一年产出还不够赋税。

说起赋税,在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所谓【租】【庸】【调】分别指唐人需向朝廷履行的三样义务。大唐百姓在十八岁时,朝廷拨一顷(100亩)土地给其耕种,人去世时交还朝廷。

其间每年向朝廷交两石粮食称之为【租】;

二十岁时每年为朝廷劳动二十天称之为【庸】;

每户每年向朝廷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五尺、麻三斤称之【调】。

大唐实行有丁即授田,有户则取调的原则。按照比例合算,税率大抵为四十税一,是历史上鲜有的轻徭薄赋。

目前,终南村很多村民被何杨雇佣。在第一次李铁找到何杨时,何杨便有意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前时机不成熟,但现在已具备实施条件。

经过这段时间的雇佣,终南村的村民家里,存粮普遍在百斤以上。而大唐一年的赋税,不过两石(约300斤)。

按照目前的收入,一个成年男子5个月工资,便可完成赋税,但何杨觉得工资还是太低了,一天两斤粮食的工资,还无法打消村民对土地的留恋。

于是,在安排春耕之前,何杨宣布了工资架构上的决定。根据后世的经验,结合当前的物价,按岗位价值把工资等级分为十级。

从打杂工人到工坊负责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人才。工资每月从20文到300文不等。

这样改革后,哪怕一个薪酬最低的工人,一年的薪酬,也足够支付其赋税还有大量结余。在这样的诱惑下,新的薪酬制度便就此敲定。

定下薪资制度后,何杨便说起了流民安顿政策。

针对流民安顿,肯定要以工代赈的方式执行。其薪酬依旧按照之前办法支付,想获得村民的薪酬,必须经过考核后,加入终南村后才行。

而流民安置点,初步通过考核的,以户为单位安置在老村当中。新村这边,根据原来的规划,留下少部分人继续修建房屋,其余多数人转移到市政板块上,完善公厕、商铺等配套设施以及村子到工作点,到长安和蓝田的道路铺筑。

落户在老村的流民,何杨准备把村里的土地交由这部分人员耕种。耕种收成,二层上交土地所有者,其余部分则算自己收入。

至于何杨落户后分配的土地,何杨打算在流民中招收一些农民,专门来耕种后世带来的作物。

至于为什么不在全村进行推行,何杨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与其浪费口舌劝说村民种植新作物,还不如在自己的土地上,实打实的上演一次奇迹来得实在。

届时,不用何杨推广,村民自己也会抢着种植。

同时,各类作物有了专门人员负责,经过一次种植后,经验、技术也相对熟练,这批农户此后就能代替自己,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其他人种植,这样安排无形中也省去何杨很多工作,也为后续成立农业部,全面推广作物,储备大量人才。

而还没有成立的商业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等部门。

何杨准备先成立教育部,安排李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一些教书先生,教导村里适龄孩童基础知识。而成年人,要想获得更多的工资,流民想要更快加入村子,必须学会一些知识。

不然后面摊子铺开了,人才储备不足,会极大限制发展速度。

伴随着人员急剧增多,卫生管理也极为重要。何杨将卫生部负责人留给孙思邈,在没有聘请(忽悠)到他之前,何杨准备暂时请长安的郎中到村里坐诊,每月一次为村民检查身体。

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村子建设基本饱和后,何杨也不可能一直倒卖后世物资。村子的支柱产业,也必须在春耕后同步发展。

作为穿越初期发展三大利器,即“粗盐提纯、肥皂香水、玻璃制品”何杨电脑里都有技术资料,抛开玻璃制品稍微麻烦点外,粗盐提纯和肥皂制品可以提上日程。相关原材料也在生产,待建筑需求降低后,便可安排生产。

在上面事情安排好后,何杨只需做好技术指导,其后重心,会放在保卫部训练上面,在得到了军事理论加成,对于他们的训练,何杨更是得心应手。

花费大半天,安排好工作,解答完各负责人疑问,何杨让他们按要求开展工作。

于是,当天下午天黑前,第一批安顿在老村流民的名单,便在几位负责人商量下确定下来。

对于首批安顿人员,何杨要求第一批安顿人员,要么身负技术,要么干活特别卖力。

根据统计上来的名单,有300多个家庭,约1500余人符合条件,但因老存容量有限,目前只能安顿大约800人。

在名单公布后,第一批准许迁入的流民自是欣喜万分,但暂时无法搬入的流民也提议,愿意先在老村搭设窝棚,等待何杨慢慢考核。

考虑到一只羊要赶,一群羊也是赶,何杨干脆将安顿数量定在2000人,但为了防止这群聚集在一起,引发疫病等问题。

对于窝棚搭设点的要求和卫生管理,何杨安排刘寡妇先负责。调集人员,紧急修筑了一个公厕后,第一批流民浩浩荡荡的,向着终南村逐步转移。

而搬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也需要一点时间的逐步进行。

在第一批安顿人员,传回搬迁消息过后。在流民聚集点,一瞬间分成了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人,对于终南村的并不看好,还是愿意继续留在长安城外,一边等待朝廷的救济,一边等待行情好转,然后找个工作改善生活。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打听如何能够加入终南村,因最近终南村的一些福利政策以及良好的就业机会,深深地打动了这部分人。他们以年轻人为主,较其他留在长安,安于稳定的人而言,他们敢于闯荡,敢于打拼。

在得知终南村安置条件有限,目前大部分人都还只能在老村周围搭建窝棚居住时,这群敢于打拼的年轻人决定,跟随第一批迁入人员,一起去到终南村附近。

毕竟终南村的好,这段时间他们可听了不少。不管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以后加入终南村,距离村子近点工作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多。

于是大部分人一合计,决定终南村到长安、蓝田的岔路口,临时搭建聚集点。这个位置正好在三地之间,就算终南村暂时无法接收他们,他们也可以到长安或者蓝田谋生,继续接受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