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赵南星传奇
作者:雪中飞鸿 | 分类:历史 | 字数:39.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5章 东林书院
兄弟二人见莘莘学子如此虔诚相请,也不好推辞,便三天两头地出门讲学。父亲见兄弟二人日日奔波着四处传授学问,很是辛苦,便提议说:“我看咱们不如办个学堂,招一些愿意学习、热衷功名的学生,也省得你们和学生都跑来跑去的。”
兄弟二人一想,这倒是个好主意。这样,既免了劳碌之苦,又使学生们有了比较稳定的学习场所,效果会更好。大家商议了一下,就着手准备。
宪成把那些有钱的乡绅们请来,请他们捐资助学。谁知,那些乡绅们一听,竟然两眼放光,赞许地说:“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多少学子求学无门,四处跑着赶去学习。今天你们的提议甚好,百姓会感激你们一片诚心的!”
乡绅们当场就捐了不少钱。接着,他们又联名上书县衙,请求支持办学。县令也是科班出身,懂得教育的重要,也非常支持。于是,就以无锡县衙的名义贴了告示,号召有钱人捐资助学。不久,筹款成功,就办起了“成龙学堂”和“飞鹏学堂”。
时间一长,顾宪成的名字在江南一带播扬于世,几乎是妇孺皆知。除了讲学、授课之外,弟兄二人各种社会交往也多了起来。
那些被罢免、辞职赋闲在家的官吏,那些虽在任上但同朝廷有抵触情绪的官员,甚至告老还乡的致仕官吏和当地有见识的乡绅们,都不辞辛劳,往往从几十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赶来,同兄弟二人切磋学问,纵论国事。那真个是门庭若市车马喧,滔滔谈论天下事。
顾宪成的学问底蕴深厚,观点新颖,常常是目光深邃,鞭辟入里,具有真知灼见,听者无不颌首称颂。
几年过去,顾宪成和顾允成兄弟二人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教的学生,有的中了举人,有的中了进士,都被朝廷授了官,常常乘了轿,体体面面来看望老师。宪成和允成每当此时,内心便感到满足和充实。便对仕途之路看得越发淡漠。
一日,无锡名士高攀龙拜会了顾宪成。原来,高攀龙也在那次清洗正直官吏中被罢了官。时隔不久,朝中许多官员要求重用他。于是他又被任命为苏州巡抚。
二人见了面,自然是久别重逢,十分亲热。二人彻夜长谈,抵足而眠。叙谈了两天,高攀龙因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就分手了。因他初来此地任职,情况不熟,从宪成家出来后,他就到当地体察民情。
走到一地,但见茂林佳卉掩映着一处高大的院落。四周浓荫蔽日,小桥流水。院中的建筑气势恢宏,格调高雅,然年久失修,已经颓危破败。经打听,方知是宋代名士杨时(字龟山)讲学的书院。真个是一处鸟语花香的清静雅致之所!顾宪成平生好学,早有寻个地方办书院的想法。想经常把情投意合的士人朋友们请来,谈天说地,溯古论今,岂不更是趣味无穷!如果选在这儿,宪成一定赞同。
高攀龙喜出望外,便命衙役们打轿直奔顾宪成家。当时,顾宪成偶感风寒,卧病在床。其弟允成接待了高攀龙。
“高巡抚公务繁忙,又专程前来,莫非是有要事相商?”允成问道。
高攀龙喜形于色地说:“宪成早给我说过,让我为他找一处幽静之所建个书院,朋友们没事了在一起切磋学问。只因我琐事缠身,不能如愿。今天我找到了一处绝妙的地方,你不妨跟我去看一下,如果合适,就在那儿建。你看好不好?”
允成高兴地说:“如此甚好。我须将此事告知家兄。”
顾宪成这几天身体不好,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听允成小声一说,顿觉神清气爽,病也好了一大半。
他一“咕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边走,边兴冲冲地说:“天助我也。朝思暮想建一座书院,聚友讲经论道,今天是天地造化等我去干成这件事的!”
允成忙拉住宪成说:“哥,你慢走,别摔倒了。”
宪成甩开弟弟的手,咚咚地走了几步,脚步坚实有力,同前几天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看起来精神确是万物之本。心中痛快了,病也就好了一大半!”
说完,就同允成一起出来见高攀龙。
顾宪成见了好友高攀龙,上前施礼:“存之兄,难得你心里记挂着办书院的事。听允成说你已经物色到合适地方,咱们现在就去看看吧。”
攀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无奈地笑了笑。
允成见状,嗔怪地说:“哥,你想建书院也忒急了点,你看存之兄饭没吃,水没喝,就说立即要去,是不是有点……”
宪成一听,抹了一下脸,自嘲地说:“你看我真是昏了头,这么热的天……”
高攀龙“哈哈”大笑:“老兄如此行事,方显真诚,也足见兄长想建书院的一片诚心!”
大家听了,都笑起来。
他们边说着,早见宪成父亲抱来两个花皮大西瓜。一刀切下,红红的瓜瓤立刻耀了大家的眼,浓浓的瓜汁流出来,一阵清香之气立刻氤氲在空中。“好瓜!”“熟得真好!”大家赞不绝口。“来,高巡抚,大家解解暑气!”
当下,大家捧起瓜来大吃了一阵,消了暑气。
众人草草地吃了午饭,来到宋代的杨时书院。大家围着断壁残垣的古建筑议论、品评着,都认为这儿建筑古朴,环境幽雅,经过翻盖、修缮之后,是研讨、切磋学问的理想场所。
第二天,他们请来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工匠,请教他若是将杨时书院修缮完成需要多少钱。老工匠详细地算了一通,说出来的数字把大家吓了一跳。
面对这一大笔开支,顾宪成忧心忡忡地说:“这么多钱,到哪里去筹集呢?手里虽有一些积蓄,也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