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老村

作者:城市村夫 | 分类:都市 | 字数:63.6万

第19章 他为什么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呢?

书名:老村 作者:城市村夫 字数:3868 更新时间:2025-02-02 02:06:41

两家父母商定,传贴的时候连传带要。

就是传过帖后,立马就定下结婚的日子。

传贴那天,父母请了好几个赵东城的堂兄堂弟,挑着半扇子猪肉、两条大混子鱼、两箱好酒和四斤果子,俗称四色礼,还有两个人抬着缝纫机。

郭婶怀揣着赵东城父母东拼西凑借来的六千块钱彩礼钱。

一行人冒着小雾雨,马不停蹄地来到王月琴家,王月琴的父母和哥嫂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因为村里有一家不错的饭店,所以,王月琴的父母就在这家饭店里摆了宴席。

酒足饭饱后,一行人有说有笑、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传了帖,赵东城一家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婚礼。

赵东城到镇里给在郑州水利局工作的哥哥赵金城打了电话。

不巧的是,赵金城正在郊区的一个工地上监工,没有接到电话。

赵东城只好托接电话的人转告哥哥,说自己要结婚了。

接电话的人答应转告,赵东城就回来了。

结婚的前一天,赵东城又把王月琴带回了家,此时家里已经忙得不亦乐乎。

杀猪,择菜,支炉子,借用具,门里人都过来帮忙。

几个长辈开了一次又一次家庭会议,一项一项地确定明天的具体事宜。

新房也被布置一新。

赵东城把自己和王月琴关在新房里,两人不停地拥抱亲吻,全然忘记了外边的繁忙景象。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赵东城想让王月琴住下,明天一早再送她回去,王月琴不肯。

“明天就要结婚了,家里人肯定等我回去。”王月琴有她的理由。

而且,她说农村里也有个风俗,结婚当天,上轿之前,新郎和新娘是不兴见面的。

赵东城想想也是,自己总不能不近人情吧,只好送她回去了。

第二天,一长串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一大早就出发了,还没到晌午王月琴就被接了回来。

赵东城看着被人从花轿里拉出来的王月琴,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的新娘吗?这就是以后将要和我长相厮守的老婆吗?好像这么久以来他还没有来得及想这些问题似的。

在别人的欢笑声中,在许许多多繁忙的脚步声中里,赵东城发现自己忽然成熟了许多,真正地成为了大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未来的生活已经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他正朦胧地看着它们。

他以前无数次地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在触手可及了,但他为什么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呢?

一切都好像是在梦中。

拜堂,入洞房,在别人的挟持下,这一切都极其自然地完成了。

他被几个哥们整得出了一身的汗,最后终于瞅准一个空子冲了出去,他想出去透一下气。

在那样轰乱而且拥挤的房间里,一个铁打的人也不可能支持得太久。

他对那些已经做过和即将要做新郎的男人充满了同情。

他走到父母的院中想找点活儿干,但人人都拦着他,什么活儿也不让他插手,他只得走近近厨房,和厨房里的几个人坐着说话。

他想王月琴此时不知道该被整成啥样儿了,但他不敢回新房里去看,那样他不仅帮不上忙,自己反而又会成为众人哄闹的对象,他为王月琴担心,但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好在时间过得还算快,那些闹新房的人不久就三三两两忙别的事情去了,赵东城赶紧让一个近门的嫂子把王月琴领到厨房里来。

王月琴也是出了一身的汗,但还好,还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散架。

两人互相看看,都笑了,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晚上,几个要好的伙伴为庆祝他们结婚给他们请了一场电影,就在新房前面的一块空地上拉上了影幕。

赵东城怕人又来上一次象上午那样的胡闹,稍微吃了点东西后,他就拉着王月琴趁着天黑来到村北田间小路上。

两人久久地拥抱,心情都无比轻松甜蜜,直到很晚很晚。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才回家。

婚后没多久,赵东城就和父母分家了,赵东城本来不想分家,心想,哥在外地工作,家里就他自己,还分什么家呢?

但父母坚持要分家,说这是村里的规矩。

赵东城和王月琴没办法,只好依了父母。一开始不太适应,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他们这才明白父母的用心。

父母是想让儿子尽早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呀。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周顺昌在大喇叭里又吆喝上了,不过这一次他说的不是让村民们骂娘的事情。

他说,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村里决定接电,电线杆子已经买好了,他让各组组长各抽调几个人,用架车子去镇里把电线杆子拉回来。

这个消息着实让村民们兴奋了起来,一个个奔走相告,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

赵东城当即在组里选了四个人,加上自己共五个人,当天就到镇上把自己组里分到的两个水泥电线杆子拉了回来。

线路已经规划好了,是从铁路线上拉过来的。

第二天,赵东城带着拉电线杆子的那四个人去刨坑,他们分到两个坑,大家决定先刨离村子近的这一个。

他们围着那个用白灰撒出的圆圈正要动手,忽然看到村边有一个人一边喊着一边摇摇晃晃地向这边跑了过来,看样子是不让他们刨坑。

赵东城一看是赵启章的小儿子赵平,小名健康,这才注意到这个坑正是处在他家的田地里。

赵平来到跟前,大喘着气:“这是俺家的地,俺爹分给我了,这坑不能刨在俺地里。”

赵东城笑了笑,无奈地说:“我们也不想在你家地里刨坑,关键一是村里把这个坑定在这里了,二是电线杆子总得有地方竖起来,不刨你地里就得刨别人地里。”

赵平满不在乎:“不就是周顺昌吗?谁怕他!”

“你不怕他我们也不怕他,问题是怕他不怕他是一回事,这坑刨不刨是另一回事,这两个问题扯不到一块去。你看这么多电线杆子差不多都得竖在田地里,并不只是在你一家的地里刨坑。”赵东城尽量给他解释。

没想到张平有他自己的说法:“谁家地里有一口机井谁家还少缴三分地的公粮款哩,这一根电线杆子需要少缴多少公粮款?这个我咋没听周顺昌说过。”

“别说你,我也没听说过,这事你回头问问,不过这坑我们现在该刨还是得刨。”赵东城不想让几个人白跑一趟。

赵平也很坚定:“那不行,不弄清楚少缴多少公粮款,就不能刨!”赵东城没想到像赵平这样的一个人,平时少言寡语,办起事来却这样干脆利落,不觉对他刮目相看。

他正想着该咋办,组员赵东启说话了:“这事你跟我们纠缠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是奉命行事,你真有意见就找周顺昌去。”

赵平头也不抬:“我找他干啥?我让他来找我!” 赵东城笑了:“你的架子还挺不小咧。”

赵平挺挺身子:“不是这,是他周顺昌明摆着欺负人嘛。”

赵东城对他的说法并不赞同:“这咋能叫欺负人呢?照你这样说,不刨坑就不欺负人了,但电也就用不上了。”

赵东启好像又来了气,冲赵平喊道:“好啦,你别跟我们啰嗦了,这坑我们是非刨不可的!”

他说着就拿着铁锹去刨土,另外三个组员也围了上去。

赵平过去拉他们,但哪里能拉得住。

他急了,干脆冲上去一屁股坐在了那个圆圈里,弄得几个人哭笑不得。

赵三柱瞅着赵东城:“队长,咋办?”

另一个组员赵东启学着他的强调:“组长,咋办?”

赵东城被他俩逗笑了:“到底是队长还是组长?”

几个人都大笑起来。

赵东启有点急了:“不管是队长还是组长,你赶紧说咋办吧。”

赵东城苦笑:“咋办?不办!你还能连他一块刨了?”

赵东启不甘心:“你是说回去?那咱不是白来一趟了吗?”

赵东城很无奈:“那也没办法,人家说得也有道理,这只能怪周顺昌事先没有讲清楚。”

但四个组员却不愿意回去,非要刨不可。

赵东启去拉赵平,赵平坠着不起来。

正僵持着,南边路上有一个人正骑着自行车由西向东去,赵东城一看正是周顺昌,赶紧喊住了他。

周顺昌在路边放好车子,过来一看就明白了,但他还是问赵东城有什么事情,赵东城就把情况跟他说了。

周顺昌听了就斜晲着赵平:“你以为你是谁呀?我跟你说,你老子现在不在台上了,还想象以前那样在村子里让人碰都不敢碰?门都没有!”

赵平见了周顺昌还是有点害怕的,他憋了半天才说:“一口机井补助多少?一根电线杆子又该补助多少?总得讲理吧。”

周顺昌听他说要讲理,就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候你知道讲理了,以前你家的人跟谁讲过理了?机井跟电线杆子能一样吗?抗旱的时候人要到井边来挑水,人家到你电线杆子这里来干啥?”

但赵平还是坐着不动。

赵东城只觉得好笑,他问周顺昌:“咋办?”

周顺昌没好气地说:“咋办?刨!”

赵东启一听就冲过去对赵平喊道:“起来起来,你听见没有?”两个人又拉扯了起来。

赵东城一边喝住赵东启,一边把周顺昌拉到旁边,问他刨坑占地的事村里到底是咋研究的。

“这事村里早就研究好了,一根电线杆子少缴一分地的公粮款,我是看他家的人那个霸道样子才不说的。你看看,一个三等残废,平时老实巴交的人都这样,他家里其他的人那还了得吗?”周顺昌说得轻描淡写。

但赵东城却不这样认为:“你只管自己解气,我们就作难了,弄出事来咋办?”

周顺昌看了看他:“你跟他说清楚吧。”

说完他就走了。

赵东城回身把村里的决定跟大家说了,赵东启骂道:“妈的,研究好了咋不公布?这不是给咱出难题吗?”

赵东城日有所思:“从这件事来看,周顺昌这个人还是不行,公私不能分开,还心胸狭窄没有肚量,这样能把工作干好吗?”

这时,赵平却又来劲了:“一年少缴一分地的公粮款,这可是你说的,到时候要不是这样的我得找你了。”

赵东城点头认账:“你放心吧,既然这样说了就不会有假,假了你找我。”

赵平就站起来走到了一边,,几个人立即开始刨土,赵平看了一会就回家去了。

赵东启笑道:“他回家把周顺昌说的话跟他老子一说,他老子又该骂周顺昌了。”

赵东城不以为意:“他骂他的,他们俩家的事情咱们管不着。”

两个坑很快就挖好了,回去时他们路过赵启章家东边濠头,果然看见赵启章正对着一些人大骂周顺昌。

赵东城他们几个都没搭他的茬,从旁边笑着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