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官居一品

作者:笙歌独欢 | 分类:历史 | 字数:132.2万

第180章 再现

书名:官居一品 作者:笙歌独欢 字数:2096 更新时间:2024-11-17 10:08:44

苏惟生心下长叹,天威难测,再重要的臣子,又如何能抵得过美人在怀,天长日久的耳旁风?

可既然按定国公所说,先帝颇有汉武之风,又如何会轻易被个女子的话打动?汉武帝可不是什么怜香惜玉的人哪!其中会不会还有别的因由?

“太夫人可曾找当夜的司寝宫人打听过?”那种时候,除了先帝与高氏,有机会听到只言片语的也只有宫女太监了。其中门道苏惟生最清楚不过。

太夫人冷声道,“那些人五更时分便被处死,负责此事的正是先帝的首领太监和高氏宫里的掌事嬷嬷。”

苏惟生怔愣之后露出苦笑,知道得太多的人,大多是活不长的。

夏礼青仍有不解之处,“祖母就不曾怀疑过欧阳逆贼?”

太夫人冷笑一声,“欧阳靖何等奸狡之辈,怎可能看不出先帝的犹豫?他想要淳于家满门的命,在流放途中追杀不是更加容易?何必在先帝面前落下赶尽杀绝的印象!”

这些都是十七年后欧阳靖亲口所说,太夫人也查证过。

首告之后他为避嫌,便闭门不出,锦衣卫守在他家里,既为保护,也是监视。

在这期间,欧阳靖只偷偷做了一件事——暗中命人追杀从淳于府出来、打算远行的人。

但锦绣带着小主子装成个胖嬷嬷先去了公主府,欧阳靖的人找了许久才得到消息。

那会儿锦绣夫妻已经在公主的帮助下登上了去南陵的船,另还有她的几名亲卫扮成锦绣三人分别去了别的方向,以掩人耳目。

欧阳靖的人被公主这一招晃花了眼,只能四面八方地去找人,找了许多年,后来也渐渐放弃了。

“欧阳靖与父亲原本并无私怨,只因父亲追查军粮之事才要先下手为强。十七年后他自知必死无疑,也没必要再骗我们。”

苏惟生沉声道,“所以真正害死淳于家满门的,除了欧阳逆贼,还有如今的高太后以及她身后的高家,甚至……当今圣上!”

若真是如此,怪不得熙和帝对淳于家如此排斥,怪不得太夫人在第一时间就同意了暂不认亲!——一旦淳于家的后人现世,高太后等人说不定因心虚决定直接斩草除根!

太夫人嗤笑道,“不是我小看萧延思,毒是够毒,凭他那点斤两,还真干不成这事儿!从小耳根子就软,谁的话都听,想一出是一出,偏偏从害死九公主之后,整日嚷着九公主变成鬼来找他报仇了,足足一年才恢复正常。但自那之后,胆子倒愈发小了起来,年纪越大胆子越小,非必要绝不杀人,如此才有了如今这仁慈的名声!”

顿了顿又道,“但他同样忌惮所有姓淳于的人!因为大嫂撞破了他的丑事,闹得人尽皆知,就连父亲被冤杀的头几年,半数朝臣也因此事反对立他为太子,将他贬得一无是处。萧延思从小就记仇,当年父亲第一个上书说他有桀纣之相,多少年后还被其他皇子的党羽拿来攻讦,他怎可能忘记?若非仍旧芥蒂难消,他登基十六年以来,为何朝中从未出过姓淳于的官员!”

这些年她潜心礼佛,除了去宫宴上给那几位添一添堵,鲜少理会外事。找到侄子之后她欣喜若狂,更是什么都顾不得了,只想把人接回来认祖归宗,悉心培养,再现昔日淳于家的荣光,竟从未想过,为何京中从未出过与自己同姓的官员!

这个姓氏虽然稀少,却并非没有,单说昔日幸免于难那些旁支中的旁支,难道就没一个有资质的吗?

太夫人只觉后怕——若不是儿孙警醒,若贸然按她的心意行事,下场会如何?

有三弟屡次拒亲在前、大嫂撞破萧延思的丑事、父亲当廷上书导致高氏母子俩被嘲笑多年在后,以高氏往日的脾性,如何容得下她父亲的后人存活于世?

至于她么,一来有江太后、公主与定国公府相护,二来,也是因为那人想看昔日高高在上的淳于家大小姐苟延残喘的惨状罢了。

思及此处,太夫人只觉浑身发冷,“阿容,姑母一念之差,竟险些害了你们……”也不知是不是情绪太过激动,话没说完便猛烈地咳嗽起来。

众人急忙起身围过去,苏正德重新替太夫人斟了一杯茶双手递给太夫人,“当初若没有姑母,侄子早不在了,眼下我也好端端地站在这儿呢,姑母何须自责,反倒伤了身子。”

太夫人拍拍他的手,环视一眼面带关切的小辈们,“你们都是好孩子。”

待她脸色缓和下来,定国公才沉吟道,“母亲,有件事您不知道。十几年前,淳于家幸存的旁支中,有人来过京里。”

“什么?!!!”

众人皆大吃一惊,连夏礼青也不例外。

太夫人忙问,“那人呢?”

见定国公府沉默不语,她缓缓靠回了引枕上,“想来,是没了吧。”

定国公默默点头,“进京一个月就没了,是……熙和三年腊月里的事。”

见太夫人与定国公父子面色都复杂起来,苏惟生略一回想,便也不好开口了——

先定国公正是在熙和三年的春天救驾身亡,太夫人怕是正值哀痛之际,如何有心思关注外头的事?阖府上下都在闭门守孝,定国公能知道,怕也是听下人说的。

屋内沉寂半晌,定国公才肃然开口,“那人是个举子,名唤淳于复,来自岭南。当年十一月进京,是为参加第二年的春闱。”

“岭南?”夏礼青先是一愣,而后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定国公道,

“后来我暗中命人查过,淳于复这一支,是在定元四年的冬日里迁过去的。淳于复的高祖父,原是高外祖父出了五服的族弟,因其曾祖父幼时对曾外祖父有恩,大魏稳定下来之后,便举家被接到了京城。曾外祖父还替他儿子谋了个闲职。外祖父一家被冤杀之后,他们这一支便辞官远走了。所以淳于复,的确是淳于家幸存的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