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
作者:墨损文香 | 分类:历史 | 字数:227.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4章 狼狈为奸
话分两头,
刘表宴请荀谌,有两人未去,
一个就是曹操使臣董昭,不管处于哪方考虑,若是他出现在宴席中,终归是有些不妥,
另一个则是荆州大族,蔡家蔡瑁!
说起这蔡瑁,说是权势滔天也不为过,其有二姐,大姐是襄阳名士黄承彦的继室,二姐则是荆州牧刘表的继室,单论身份,整个荆州也找不到能出其右者,
荆州水军,多数掌握在他手中,另一部分则是掌握在文聘手中,
文聘这人,颇有将略,的确算是一个难得的将领,硬生生的靠着军功在蔡瑁手中分得一些军权,
也不知是文聘的幸运还是不幸,蔡瑁虽然也热衷权利,可却从未将文聘视为仇敌,
蔡瑁求得的蔡家千秋万代,区区几万甲士的归属,哪里能被他瞧得上眼。
刘表这人,的确是令人捉摸不透,
你说他无为而治吧,他视刘备为大患,千般小心,万般防备,生怕会被刘备吞并,
可你说他小心谨慎吧,仅仅是因为宠爱蔡瑁的二姐蔡氏,他就能把近十万的荆州带甲水军,尽数交给蔡瑁,数年下来,都快让蔡瑁培养成他蔡家的私军了,这还没算他蔡家自己圈养的私兵!
近十万的私兵啊!
就连刘备麾下也只有吕布的并州狼骑算得上私兵,其余的将军尽管手握军制,可军权到底还是归刘备统领,
两万的并州狼骑,还不及蔡瑁的五分之一!
若不是刘表在荆州颇有名望,麾下谋士忠心者居多,这荆州牧如今很可能就是他蔡瑁的!
刘表那边宴席刚刚结束,
蔡家祖宅的宴席又神不知鬼不觉的摆上,不过与刘表的宴会略有不同的是,蔡瑁所办的宴席,请来的只有董昭一人!
酒过三巡,
一士卒匆匆跑到蔡瑁身侧,单膝跪下,献上一封密信,
董昭识时务的将头低下,
“公仁不必如此谨慎,咱们二人之交,绝无秘密!”,
蔡瑁也不避嫌,当着董昭的面便将信拆开来看,信封厚的不似寻常密信,足足十几张纸,竟是将刘表在宴席上说过的一句一字都记了下来,
看毕,
蔡瑁冷哼一声,将信纸凑近烛火,纸张瞬间被烛火点燃,堙灭风中,
“先生不必担忧,看来我家主公还是更倾向于同曹公结盟,到时候我等共抗刘备,没准日后还要当先生的同僚啊!”,
“哈哈哈哈......”,
二人开怀大笑,各怀鬼胎,
董昭想的是如何能将荆州内部瓦解,从而为曹操入主荆州创造可乘之机,
蔡瑁想的则是如何能利用曹操的势力,为蔡家谋一份千秋福祉,经久不衰,
这二人凑在一起议事,说是狼狈为奸,简直在合适不过,
“德珪将军,”,
董昭神色一变,眉峰紧蹙,脸上的担忧之色甚浓,
“按理来说,这话实在不该由我说,可我实在是担忧将军啊!”,
“先生这话何解?”
蔡瑁心下一惊,这董昭言辞恳切,怎么看都不像是无中生有,连忙急声问道,可再看董昭,犹犹豫豫,一副始终不知如何开口的模样,急的蔡瑁心急火燎,
“先生不必担忧,我蔡瑁岂是那种听不得逆言的小人,先生但说无妨!”
“唉!”,
董昭叹息一声,似乎在终于下定了决心,
“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德珪将军如今在军中大权在握,全因刘荆州赏识将军才能,这才让将军不至于明珠蒙尘,”,
“可景升公早已年过半百,其长子刘琦,虽心情温顺,恭敬有礼,可与将军的关系......”,
董昭话没说完,特意留了半截,聪明人说话,言不说尽方为上乘。
蔡瑁当然听的明白,能在世家大族中身居高位者,哪里会有蠢笨之人,
刘琦之母并不是蔡氏,其母亡故的早,虽然刘琦与刘表长得颇为相似,深得刘表喜爱,可自从刘表娶了继室之后,则更加宠爱与继室所生的次子刘琮,
这的确都是蔡瑁运作,毕竟刘琮与蔡家沾亲带故,帮亲不帮理,人之常情,
可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贤,更何况蔡瑁自己也知道,刘琦恐怕要比刘琮贤明的多,若是没有天子册封,真要将这荆州牧传给刘琮,恐怕连荆州百姓都未必能信服,
“这倒是个麻烦,先生可有妙计教我?”,
“自然!”,
董昭也不端着,循循善诱道,
“只要德珪将军说的动刘荆州与我主曹公同盟,待到刘荆州百年之后,我主定能从天子手中求得一诏令,册封二公子为荆州牧,岂不是名正言顺?”,
“只是......”,
董昭犹豫良久,斟酌说道,
“那荀家荀谌,一是刘备使臣,二是荀家名士,不管是地位还是名誉都无人可出其右!”,
“虽然刘荆州目前更倾向于我主,可世事难料!”,
“那荀谌口才高可攀天,此前在袁绍麾下时曾就曾展露锋芒,说的那韩馥退位让给袁绍,这份本事,董昭实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废长立幼之事在其眼中必是大逆不道之举,若是景升公真被那荀谌说的动了心,届时将军该如何自处?”,
蔡瑁一言不发,闷声喝了口酒,心中暗自发狠,
“管他是什么荀家名士,真惹得我发了狠,我倒是想看看,他能不能活着回到青州!”,
“将军万万不可啊!”,
董昭耐心劝阻,
“那刘备麾下有一谋士,名唤贾诩,此人生性谨慎,麾下暗桩死士遍布天下,想要密不做声的要了那荀谌性命,恐怕难啊!”,
“那依先生,该当如何?”,
“呵呵......”,
董昭轻声一笑,眼中寒芒乍现,
“杀人,应当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