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 分类:历史 | 字数:216.7万

第430章 真是天命?

书名: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字数:3167 更新时间:2025-01-19 17:31:34

夜已经很深了。

永乐皇帝朱棣躺坐在龙榻上,咬牙切齿的用朱笔在奏章上头打了几个大大红叉,然后又用很大的力气摔在一旁……

宫里头暖烘烘的气温让他已经有了几分昏昏的睡意,但他的精神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亢奋之中,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干脆又翻看起了奏章。

大明朝幅员万里生民亿兆,就算是有人杀官造反也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大军弹压之然后剿灭之也就行了,根本就不值得过分关注,但这几个月来接连两次反叛,已经让朱棣感受到了隐隐的不安。

总的来说,年前和开春之后的这两次反叛,其实规模极小。但这两次发生在西南边陲之地的反叛,却和建文皇帝朱允炆扯上了关系。

根据奏报,是因为有建文余孽在那些地方煽风点火不停的挑唆,那些人打起了“恢复正朔”的旗号起兵造反的。

自己的那个侄子虽然已经被朱棣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而且朱棣一直都对外宣称他早已死在乱军之中,其实很多人全都心中雪亮,知道朱允炆根本就没有死。

他不仅没有死,而且还非常的活跃,一直在挑动各地造反。虽然那些反贼基本成了不什么气候,却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朱棣就想不明白了,那些反贼明明是不可能成功的,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难道说,朱允炆那个正统的号召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虽说“奉天靖难”的口号是朱棣自己喊出来的,并且已经在事实上掌控了大明,其实连他自己都很清楚的知道,所谓的奉天靖难其实就是造反篡位。

即便是在千百年之后,也终究难逃一个“篡”字。

这个“篡”字,就是深深的扎在朱棣心头的一根尖刺……

当朱棣刚刚抬手想要摸索着拿起书案上的茶碗之时,在一旁伺候着李芳已经奉上了一杯茶水。

李芳伺候朱棣这么多年了,就算是没有吩咐他也知道朱棣是想喝茶了。

又浓又咸的奶茶,正是朱棣喝习惯了的那种口味。

“什么时辰了?”朱棣头也不抬的问了一句。

“回陛下,已经过了亥时中刻。”

“嗯。”

简简单单的“嗯”了一声之后,朱棣就再没有说过什么,继续埋头看着桌子上的那些奏章。

窗外的月亮渐渐移到了中天,阵阵凉风吹拂起来,当李芳蹑手蹑脚的准备关上窗子的时候,朱棣却头也不抬的说了一句:“把窗子看着吧,朕觉得有些气闷。”

“是。”

或许是因为在龙榻上躺坐太久的缘故,朱棣从榻上跳了下来,赤着脚走到窗前,望着苍茫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用一种自言自语的语气说了一句:“朕是昏庸之君么?”

“万岁文成武德泽被天下,乃是一代雄主。”

“朕是昏黯之君么?”

“万岁圣光独照明见万里,乃是千古明君。”

“一代雄主?千古明君?”朱棣笑了笑,但他的笑容却显得有些勉强:“你这奴婢倒是会说话,朕知道你是在讨朕的欢心,一代雄主千古明君哪是那么容易的?”

“真要说雄主明君,自然首推皇考太祖……”

朱元璋白手起家,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就凭再造中华的历史功绩,就算不敢说是千古第一帝王,明君雄主肯定能排的上,就算是千秋百代之后,斑斑史书也会给出一个极高的评价。

朱棣知道自己无法和朱元璋相提并论,但眼下的局面……

“广南反了,太平又反,还全都打着恢复正朔的旗号,难道说朕就真的不如允炆那小儿么?”

我真的不如朱允炆吗?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李芳根本就不敢回答。

作为在朱棣身边伺候了这么多年的老太监,李芳很明智的知道这个问题无论自己怎么回答都不合适,所以干脆就没有开口,而是默默的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份《同文报》。

报纸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产物,早了隋唐时代就已经开始普及了。只不过古代的报纸多是以官方邸报的形式存在,而且发行周期很长,说的也都是一些朝廷的政令、消息。

象《同文报》这种来自民间的三流小报,充斥着张家长李家短的花边新闻,还有各种各样人们喜闻乐见的奇闻异事,绝对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朱棣早就已经见过这样的《同文报》了,他对报纸上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毫无兴趣,但李芳既然把这份报纸给了他,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同文报》上刊了一篇《天命论》的文章。

这片文章的署名者就是《同文报》的主笔胡富贵,只不过他没有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了“胡从文”的笔名。

《天命论》这么大一个标题,按说就应该是写一些展布经济、纵横文武之类的文字,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却恰恰相反:虽然标题取的很大,颇有些先声夺人的意思,但笔法却非常非常的平和朴实。

这篇文章“文眼”鲜明而又突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天纵奇才,乃是自大秦始皇帝横扫六合起来不世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够驱逐蒙元恢复山河,就是因为四个字——天命所归。

至于什么才是天命,这篇文章说的非常具体:就是天下人的需要,就是万众之心的需求。

因为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元的残酷统治,所以才会众望所归,所以才会民心所向,所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缔造煌煌大明。

在一番吹捧之后,马上话题一转,点出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虽然太祖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然人力终有穷时,他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后世子孙就应该继承朱元璋为竞之事业,继续开疆拓土,让日月所照临之地全都归入大明版图。

在最后的总结段落中,这篇《天命轮》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大明需要一个锐意进取的君主,以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

民间公然评论时政,其实已经犯了朝廷的大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虽然通篇都没有提到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没有提起奉天靖难的字眼,其实这样的文章最多只适合在私下里穿越,如此堂而皇之的刊发出来是很不适合甚至是犯忌讳的,稍微不慎就会引来灾祸。

但还是刊发了出来。

手里捏着这张薄薄的小报,朱棣的呼吸竟然变得粗重起来。

那种感觉是那么的奇妙,就好像他第一带兵打了胜仗一样,黝黑的脸上竟然泛起了一抹病态的潮红。

朱棣微微的颤抖着,捏着这张纸摇晃了好几下,嘴皮动了好几下,似乎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过了好半天,才终于平复了激动的心绪,用略显沙哑的口吻说道:“满朝公卿,一个个引经据典,全都是空口大言,却不及这乡野之言一针见血,好文,真是好文章……”

“是朕想做这个皇帝么?”朱棣的声音越来越沙哑,沙哑之中还带着一丝难以名状的兴奋:“非也,朕不想当这个皇帝,而是大明需要朕,朕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这篇《天命轮》的宗旨只有一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宏图伟业还没有完成,所以大明不需要一个守成的君主,而是需要另外一个朱元璋。

谁能为大明朝开疆拓土,谁能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谁就是大明朝最合适的君王。

一直以来,朱棣都极力否定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而是宣称自己的皇位来自朱元璋。其实这样的说法就是自欺欺人,真是太勉强了,很难说服天下人。

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大明需要朱元璋式的君主。

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朱棣自登基以来,处处模仿朱元璋,简直就是第二个洪武皇帝。

我称帝不是因为我想做这个皇帝,而是出于大明朝的需要。

这就为朱棣的“奉天靖难”提供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屡屡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并且大加褒奖。言外之意已经非常明显了:朱棣就是明朝版的李世民。

这样的文章肯定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但立意和立论却非常的朴实而且站得住脚:大明朝需要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收成之君,所以就有了永乐皇帝,这就是天命所归,这就是人心所向。

朱棣终于为自己的合法性找到一个坚实而且绝对能说服天下人的理论基础:大明朝需要我这样的皇帝,而不是朱允炆那样的书呆子。

奉天靖难的大战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

当然不是因为军事上的奇迹,而是天命而是人心。

仔细品味着这篇文字,越品越有味道,朱棣早已“龙颜大悦”:“把这篇《天命论》刊印下来,分发各地,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

“说什么北伐是劳师远征,说什么劳民伤财,只是朕要继承太祖皇帝遗志而已,这就是最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