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童妲己的三国之旅

作者:金戈铁马长生在 | 分类:古言 | 字数:104.2万

第270章 忠,德,孝三足(上)

书名:童妲己的三国之旅 作者:金戈铁马长生在 字数:2154 更新时间:2025-01-25 02:07:05

也正因为如此,大汉的也终于有了自己内核的东西。

那就是,忠,德,孝三足的出现,这也是大汉长治久安的重要一点。

正所谓,忠臣多出于孝子,有德绝对大的过有才。

而汉朝,也就开始了他的人才收集,就是举孝廉。

看起来,这个要求似乎很高,但其实,这个要求,却并不高,因为,没有德行的人,自然也不会被人们推崇,不忠不孝的人,纵然有才华,也不会得到重用。

因此,一时之间,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在德上修的好,也是有入朝为官的机会的。

毕竟,知识你可以学,但这人要是蔫坏蔫坏的,学再多知识,也最终,会变成一个为祸四方的败类。

但有德行的人,可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比别人,也更加注重自己形象,哪怕他没有才华,但也绝不会造成太大危害的。

而有才有德的,那汉武帝表示,太好了,等的就是你。

简称,大汉需要的是老实人,特别需要有才华的老实人。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但问题是,大汉很大。难找,又不是不好找。

因为政治思想的确立,在那之后,哪怕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国家都打穷了,但老百姓却十分爱戴他。

或许,道和儒之间,本来,就没有太大的界限吧!

而就像是大汉,前面是道,后面是儒。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两者之间,差距并不大。

老子曰:“天下皆谓我道大, 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 故能大。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 持而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其后且先; 则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 以慈垣之。”(出自道德经,老子67章)

慈爱,节俭,示弱,就是当时整个汉朝的基本方针,要不是基础打的好,国家有钱了,才能经得起汉武帝那么浪,那还只是汉武时期,打空了国库。

那在汉初的文帝时期,当时的大汉,穷成了什么样子呢?也可以通过这一点,来窥视一角了。

选择黄老道家,更多的是不得不为罢了。毕竟,如果汉文帝刚即位时,就有那么强大的国力,又岂能容得下匈奴那么放肆吗?

(这是我一家之言,也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当然不会。你看看汉家史书,但凡是有作为的明君,脾气都不会太好。哪怕是小孩子,都能说出为母报仇这话。

文帝刚来时,就是怼天怼地怼空气,景帝更是下棋不赢,举起棋盘砸死对手……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汉武之前,对于外敌匈奴的行为,就是在遵循老子的道,从而让整个国家富裕起来,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而汉武帝的儒家,则是主要帮助汉武帝统一朝堂,更好的治理国家。毕竟,儒家所讲的是仁义礼智孝。

因此,大汉在汉武之后,也有了一个巨大变化。并成了大汉之后还能复国的根基所在。

而这根基,就是脱身与忠,德,孝!而后世司马家为何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最大的原因,也就是他们不遵守这些了。

司马懿把誓言当放屁,成济弑杀君王,大汉是依靠忠德孝三足来统治天下的,而这,也是为何是三分天下,没有一个势力统一的原因了。

曹操不讲德,屠城杀人,占人妻女,虽说他至死都是汉臣,但他却称王了,忠和德都不占,虽然占据天时,也统一不了,经常发生叛乱。

当然,曹操也是立寒门,但他死后丕和世家妥协了,弄了个九品中正制。以至于寒门崛起无望。

而什么又是九品中正制呢?

那纯粹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维护士族,世家的利益而实行的一种推荐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

上有察举制(举孝廉),下则是科举制。不得不说,这九品中正制,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一次将官吏推荐选拔权最后收归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开了先河。

而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中央政府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选拔优秀人才到朝廷为官的工作;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由当地有名望之人担任;中正官将本地区内的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然后按照品级的高低推荐他们到政府做官。

这种做法,是在察举制上改进了,毕竟,真要是可以公公正正来做,确实可以做到世家子弟,能够人尽其才,那些隐居的大贤也不至于老死荒野。

但可惜了,它是曹丕和世家妥协的产物。

毕竟,推荐选拔官员的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设在地方上的中正官手里。

而中央政府设在州郡的大小中正官均是当地的世家大族,是地方豪强实力的代表。也正因为如此,官吏推荐选拔权未能真正地收回中央政府,反而是地方世家大族充分利用手中所控制的官吏推荐选拔权来发展扩充其势力,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其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

而且,既然是中正官,那你怎么着,也要有一个标准不是吗?但这个标准,缺也让老百姓们通通骂娘。

这些人做中正官,完全是利用九品中正制在划分人的品级时,中正官所依据的标准不是人的才能和学识的优劣,而是人的家庭出身及门第的高低。

这样,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高贵之人均可获得上品,虽无才无识也可以凭品级得到高官。

出身于门第低下之人虽有真才实学也只能列入下品。就算做官,也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远离中央。

当然,任何制度都是一样的,在一开始,这个选官制度开始时,对被品评之人的德行还是比较重视的,并未像后来那样发展成只重门第不重德才的弊病。

但正因为如此,它的弊端,也就会越大,以至于弄成了后世一种说法。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