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找我签单吧,我就是股神

作者:拙言33 | 分类:都市 | 字数:185.5万

第390章 东坡书院

书名:找我签单吧,我就是股神 作者:拙言33 字数:2815 更新时间:2025-01-21 02:05:30

第390章:东坡书院

中和镇曾是古昌化军所在地,是苏东坡贬谪儋州居住的居所,就座落在儋州中和镇东郊,就是这里——东坡书院。

现如今来看,东坡书院是一块风景秀丽的旅游风景点,然而,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那时候这个地方却非常贫瘠。

当年苏轼与其子因张和被贬而被逐出官舍后,用自己的积蓄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结茅为偃息之所,在当地百姓及数十名学生的帮助下搭成五间茅屋,因为当时那块地上种有许多桄榔也就是现在的槟榔而取名的“桄榔庵”,之所以起这个名字,纯属于文人的性情所为。

由于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桄榔庵拜访,其间少不了要在会客的房屋里:“问奇请益、醵酒作乐”,东坡应海南诸位学子之邀,并取《汉书.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便把居所其中的一间屋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东坡以文会友、敷扬文教的人文祥瑞之地。

不要小看这个简陋的“载酒堂”,它可在海南的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贡献,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个标签,“载酒堂”不只是东坡先生喜欢与朋友喝酒寻乐的地方,它更是东坡先生对人生对历史对生命大彻大悟后,传承中原文明的一个讲究所。

因为有了这个场所,中原文明与海南本地文化才有了对接,才有了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海南人才辈出的繁华局面。

东坡谪居儋州三年,对海南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几个着名的本地学子。结束了海南不出仕子的历史,用现在的话来说开创了海南考官的新局面。

来自琼山县的学生姜唐佐,曾是海南当地有点名气的作家,也是本地一名乡村私塾先生。他一面教书育人赚点生活费养家糊口,一面潜心读书,以求功名,可是,当时的海南,远离中原文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海南的基础教育太差,缺名师指点,信息也不通,结果屡考不中,闻知苏大师落难儋州,便携母来到载酒堂拜苏为师,并侍奉左右达八月之久。

还有一个是儋州本地学生名叫符确,这个人家境充裕,虽然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却也没有什么结果,可其父非常有眼光,得知苏大师谪居儋州后,不仅在生活上经常帮点忙,而且,还运用当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苏轼不受迫害,并把儿子送到苏大师家中当学生。

这俩人先后成为第一个中举人和登进士的海南人。

海南自西汉被中原政府置州县纳入管辖后,在东汉时被中原政府抛弃,直到“冼夫人”的出现,才重新纳入中原辖区。

海南被中原政府遗弃的650年间,自然没有人参加科举等考试,中原政府中自然也没有海南人为官。

冼夫人带领海南归顺中央后,名义上让其成为海南的首领实行“土司制”,但实际上,所置的郡县的官员任命还是朝迁说了算也就是说是“流官制”,知县以上官员还得朝廷命官。

为安抚这位“巾帼英雄”,只给了当时的“临振县一千五百户”赐作冼夫人的“汤沐邑”,也就是赏赐的一块封地。

在这个县内,所有的政府官员的任命由冼夫人说了算,官员自然不必参加科举。除了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外,土地上的所有经营权、税收、治安、行政等都归冼夫人说了算,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相当于皇后的政治待遇,而这个“临振县”就是后来的崖县,也就是现在的三亚所在地。

然而,在冼夫人死后这些特权就被收回,海南所有的郡县的政府官员的任免还是回到了朝廷手里。

然而,在隋、唐两代长达326年的历史中,海南也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所有在海南的郡县为官者均为朝迁从内地外任过来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要当官首先要通过科举,从秀才考起,到举人、进士,到状元等,没有个十年八载的是考不到进士的,如果没有进士出第的话,官也做不大,最多也只能到县级这个档次。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有很多科学道理与平等思想的,不管历史怎么评价,但有一点,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有钱或平民百姓,只要你努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一律平等。你只要考上了举人以上,自然就有参与管理国家的机会,亦有当官的资格。

苏东坡谪居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仕子,出过一任外派官员。

究其中的原因:一是交通偏僻信息不灵,二是老师水平有限,中原文化在海南浸透不深。

你想,偶尔有考生赴京赶考,渡海远赴中原,过琼州海峡,跨南岭泥泞小道,到长江还得再纵深近千里到达黄河边的中原政府所在地,没有数月或半年你如何能到达得了,况且中途还不能出事。

自秦汉以来至北宋,历来都是以黄河文明为中心,首都都是沿着黄河而设,从咸阳、长安、洛阳到开封,北宋之前,海南人要进京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可能你人还没有到达开封府,殿试就考完了,就是匆忙赶到,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其状态肯定不好,如何能考取功名?

海南出仕的正史记载。直到苏东坡来了以后,直到“载酒堂”问世以后,海南才出了举人与进士,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不能不归究于东坡先生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这不是大话也不是奉承。在海南的历史记载中,海南人民一直铭记着东坡先生对海南教育的贡献。

《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海南人的史书上都这么高地评价苏轼,可见当时苏东坡贬谪后对当地文教的影响与贡献是真实客观的。

于是,苏大师在儋州谪居的书房与东坡先生本人一样,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块品牌,被海南人民铭记在心中了。

现今府城的五公祠,其实,就是历史上海南人民供奉的苏公祠,表达了世世代代海南人对苏东坡的怀念。

苏东坡之后,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会重修苏大师留下的“载酒堂”,虽然几经塌废,几经重建,当年的载酒堂就演变成现在的“东坡书院”了,并因此也闻名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苏的学生姜唐佐,忠厚正直、气质不凡,文章文风雄伟磊落,言行气和,有中州人士之风,颇受苏轼的器重。

当姜要去广州应考时,东坡先生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待你中举后再续考。

姜果不负老师的厚望,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回到故里,当姜正要去儋州拜谢恩师时,却闻知老师已获赦北归,姜只好悻悻地回家,潜心温习功课,以备明年的会试。

第二年,姜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拜会苏轼之弟苏澈,方知东坡恩师在北归后就已仙逝,姜闻之心酸不已,默默拿出老师的题扇,苏澈见亡兄遗作,沉痛片刻,便在扇子上挥豪题诗于其上;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算是续完了亡兄的诗,姜唐佐手捧题扇,热泪盈眶,毅然掉头回乡,从此不再参加任何科举,也谢绝任何官职,蛰伏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坛讲学,收徒授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而终老一生。

南宋时,有官员寻访桄榔旧址,购堂屋三间祀苏公像,建房供郡人子弟从师学习,并种植桄榔为林,重立桄榔庵碑铭以示纪念。

明清以来,学者们相继设帐讲学于此,故有东坡书院之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