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第二百六十四章 领悟

书名: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字数:2177 更新时间:2025-01-20 12:30:39

第266章 领悟

这么大的阵势,不但闹的朝野皆知,在民间也形成了浩大的声势。

经过有心人的推动,南直隶的百姓们都听说,徐家响应朝廷的号召,给各地送去了神奇的粮食。

据松江府那边商人传过来的消息,徐家送过来的那个叫金薯的东西,比稻米容易种,产量还高。

听说一年可以收上两次,种上七八亩地,就能让一家人吃饱肚子。

更重要的是,这金薯卖不出什么价,那些兵老爷和官老爷们都看不上,即便是遇到了官府强征,也不怕口粮被人抢了去。

这些满天飞的小道消息,让许多百姓都生出了期盼。

毕竟这么多年过去,百姓的日子着实太苦了。

每年从头忙到尾,只能勉强果腹而已,遇到了旱涝灾害,就只能饿着肚皮过日子。

即便如此,这几年还时时提心吊胆,生恐遇到了大军过境或者官府强征,将家中仅有的那点口粮给抢走。

金薯的出现,给百姓们困苦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希望。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徐家如此的做法,明显是经过了长久的谋划。

据松江知府张同敞的奏报,徐家将名下的几千亩地,不收任何租子,分给了自家的佃户耕种。

而徐尔觉此行,不但给各县送去了金薯的种子,还在每个县都留了几个有过种薯经验的下人,教授百姓们种植存储之法,省去了各县许多精力。

本来因徐光启的关系,徐家在南直隶的名声就很是响亮。经过了这样的举动,徐家的名头更是水涨船高,几至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徐尔觉还没到南京,南京城里,已经收到了松江、常州等府送来的奏疏。

各地的官员在颂圣之余,更是将徐家夸上了天。

徐家这样的举动,朱慈烺稍微一想,就猜出用意。

无非就是借着朝廷推广金薯的机会造势,指望着松江府清查军屯时,能够对徐家网开一面。

既然徐家如此配合,又确确实实做出了功绩,加上徐光启的大贡献,朱慈烺也乐得给徐家荣耀。

在徐尔觉到了南京之后,朱慈烺不但亲自召见了徐尔觉御前赐宴,还赐予徐家的长孙世袭锦衣卫百户,并划了金山卫的三百亩地赐予了徐家,以作徐家拿出自家土地种薯的补偿。

有了朱慈烺的这道旨意,徐家总算是松了口气。

和徐家的田产相比,朱慈烺赏下的三百亩地,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旨意中传达的意思,却非常明确。

这是看在徐家推广金薯的功劳,对于徐家侵占的土地,暂不做深究。只要日后徐家做的不是太过火,朝廷就不会动徐家的土地。

有了徐尔觉做出的这些举动,同在松江府的另外一个华亭徐家,不得不同时做出了应对。

不等户部派去的官员动手,华亭徐家主动向松江府上缴了十万石粮食,并将手中的上千顷土地返给了松江卫。

华亭徐家同样是家大业大,若是能通过这些土地和钱粮,换来朝廷的宽恕,完全可以接受。

而对于朝廷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这么多的钱粮和田地,又避免了和这两家闹翻,算是各得其所。

最主要的是,两家不约而同的向朝廷服软,让其他处于观望的大户豪绅心中惊惧。

在两家的影响之下,看起来最难处理的松江府,清查军屯反而异常的顺利。

不过半月的时间,松江卫和金山卫就收回了上万亩的屯田,松江府也得了几十万石的粮食,还有数十万两税赋。

这在南直隶十四府里,可谓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随着松江府清查军屯的结束,在整个南直隶持续了三四个月的清查军屯,也进入了尾声。

有了粮食和土地,涌入南直隶的几十万流民,被妥善安置在了军屯的庇护之下。

这些人有一少半留在了淮安和扬州,其余大部分则是分散在苏州府、应天府和常州府等处。

突然得了这么多的人口,南直隶境内,原本松松垮垮的卫所突然忙碌了起来。

上到户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下至各府县、各卫、各所,都有自己的事情做。

户部忙着调拨粮食和种子,兵部忙着核对人员,五军都督府则是将新收拢的土地整理成册。

到了下面的府县和卫所,则是趁着眼下的时节劝课农桑,让流民尽快投入到了种田的节奏中。

当然,这些新安顿下的流民,安的都是军户的身份,除了日常的种田之外,还要抽出时间训练,以作地方守备之用。

怀远侯常延龄还从流民中选了一万多身强体壮者,编为一营,安置在南京城外的大校场,准备着训练上三个月,便将这些人扩充到京营中。

唐王朱聿键那边的动作也很是迅速,先是选了十几个近支宗室子弟充斥在宗人府里,整理宗室的名册。

接着便以宗人府的名义,公布了宗室改授的细则,通过吏部和礼部将细则发至全国各地。

伴随着流民的安置,已经有数百名宗室子弟,以经历、知事、镇抚、百户、千户的身份散入到各处卫所之中。

哪怕这些宗室子弟再不堪,大多数都有宗学的经历,不说满腹经纶,总能识文断字,在见识和认知上,比卫所那些寻常的军官要好上许多。

朱慈烺有理由相信,若是假以时日,待各省宗室改授完毕,有宗室子弟编入的卫所,必然能成为拱卫大明的基础力量。

十几日下来,朝事上的顺遂,让朱慈烺大为宽心。

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情形,却是始料未及。

尤其是那些还等着朝廷乱套的人,眼见着原本属于他们的位置,或被其他人替代,或者干脆被裁掉,这才醒悟了过来。

原来,没了他们,朝政不会大乱;

原来,没了他们,阉党依然安分守己;

原来,没了他们,百姓照样吃饭过日子;

原来在皇上的心目中,他们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重要。

领悟到了这些,许多人顿时不淡定了。

怎么说他们也是出身于江南的名士,他们可以不做这个官,但万万不能容忍,皇上如此轻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