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第二百九十五章 危城(一)

书名: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字数:2339 更新时间:2025-02-01 02:10:44

第298章 危城(一)

眼见着清军大军逼近,黄得功自觉不能任由着清军猖狂,便把兵部的军令抛在了脑后。

是以趁着清军渡河之际,黄得功亲自指挥麾下的水师在河中拦截。

哪知马士英的旧部刘良佐,如今投靠了清军,获封广昌伯,正是此次的前锋。

在隔河对峙时,便暗中联络了黄得功的部下马得功和田雄作为内应。

黄得功行至河中央,催着船欲拦截渡河的清军,马得功和田雄鼓动着部下哗变。

猝不及防之下,黄得功死于清军的冷箭,部将亲随皆死于战事。

徐州城中群龙无首,又有马得功和田雄做内应,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徐州。

突如其来的变故,完全打乱了南京这边的计划。

没有徐州这个屏障,中都凤阳就完全暴露在了清军的眼皮之下。

自徐州到凤阳,不过四百里地,清军又有举世无双的骑兵,四五日的功夫,就能直逼凤阳城下。

凤阳是大明龙兴之地,又是淮水以南的重镇,不论战略地位还是地理位置,都异常重要。

兵部只能给援军重新下令,命令改行路线,火速支援凤阳。

南京的百姓都还不知道前方的战况,但作为前方的重镇凤阳,已经早早的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气息。

自从得知徐州失陷的消息之后,凤阳府的几个县里,不同程度的闹起了恐慌。

为了安抚民心,凤阳总督马士英亲自提兵宿州,做好迎战清军的准备。

夕阳如血,自宿州城的城墙上向西看去,只见着殷红的云彩点点滴滴,浮荡在天际处。

“部堂,这宿州城军备不齐,也没多少粮食,一旦清军攻城,必然朝不保夕,有我守在此处就行,您又何必亲自过来?”

马士英轻拍了下身边阮大铖的肩头,苦笑道:“集之兄,你也知道朝中本就对你我非议甚多,刘良佐倒戈一事,怕也要算在我的头上。如今建虏大军已然攻下徐州,若我按兵不动,那帮假道学先生必会在书中狠狠记上一笔,日后千秋万代,该如何看我?”

“朝中那些君子,仇视我也就罢了,不想他们胡乱攀咬,竟也连累了部堂。按部堂的资历,早该入阁拜相了,何至于如今在凤阳蹉跎!”

“没有的事儿!当年定策一事,我一时鬼迷心窍,拥立了福王殿下,皇上是记恨上我啦!”

马士英吁了一口气,说道:“如今我别无他求,只盼着能以此身守御好凤阳府,阻挡建虏南下的步伐。年初时,皇上召了大哥儿入朝,拙荆还颇有怨言,如今来看,倒是皇上的恩德了。”

“部堂,您又何苦……”

马士英当即摇了摇手,说道:“这些事不提了,说说如今的军情吧。”

阮大铖迟疑了半晌,方才答道:“宿州城守军三千,加上部堂带过来的五千人,不过八千之数,清军十万大军,加上徐州的降兵,起码有十二三万,遇上清军,只有死守一条路。”

说到这里,阮大铖又劝了一句道:“部堂,清军的先锋旦夕便至,此处凶险至极。您把凤阳都交给了李明睿,可他不过一个知府,如何能担起这等御敌的大任?凤阳离不开您的运筹,您还是回凤阳吧。我在宿州拖上几日,说不定,朝廷的援军就到了。”

马士英却似没有听到一般,只喃喃说道:“死守……”

如阮大铖所料的那般,清军的先锋骑兵赶的甚快。宿州的城墙还没修补完毕时,清军的五千先锋已然到了宿州城下。

来的主将是马士英的熟识,正是马士英的部将,原颍州总兵刘良佐。

对于马士英这个旧上司,刘良佐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刘良佐不但没有派兵围上宿州城,甚至还在二十里外扎营,看起来没有丝毫攻城的意思。

不过随着安营扎寨完毕,刘良佐便送上了劝降信,称大明病入膏肓,大清摄政王求贤若渴,不如就此率部降清,以马士英的地位和声望,定少不了封侯拜相云云。

眼见着刘良佐一时半会儿并没有攻城的意思,阮大铖又去见了马士英好几次,力劝马士英归守凤阳。

马士英却是打定了主意,任凭阮大铖和其他部将如何劝,任凭外面的形势如何变动,始终不肯离开宿州。

直到四日之后,清军大军赶到,整个宿州城立刻陷入到了战乱之中。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半日的苦战之后,宿州城便被清军攻破。

确切上说,是被刘良佐率领降兵攻破。

因宿州城对清军进行了抵抗,为了震慑其他城池,多铎当即下令,大军屠宿州三日,所见所得,尽归兵士所有。

一时间,整个宿州成了人间地狱,无数人死于屠刀之下。

屠城结束两日之后,南京这才收到了凤阳知府李明睿的行文。

宿州城及宿州卫陷落于建虏之手,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部下十余人战死于宿州城,兵部右侍郎阮大铖不知所踪。

宿州东南是凤阳,凤阳东南是南京,南京城危在旦夕。

好在凤阳府当年是按照都城的标准设计,和宿州比起来,城池倒是坚固了不少。

马士英赴宿州时,只带走了五千人,不但把调兵的印信留给了凤阳知府李明睿,还给凤阳留了一万五千守军。

眼下非常之时,李明睿俨然成了凤阳最高的军政官员。

是以李明睿早早的就在城中张贴告示,晓谕百姓,鉴于形势危急,请城外百姓速速躲进城内躲避。

李明睿有信心,以凤阳的军备和战力,总不会当日城破。

哪怕坚持上三五日,也一定会有所改观。

以凤阳面前的形势,相信朝廷不会坐视不理。

清军的大军行的甚快,尤其是刘良佐,把攻略江南当成了他谋取富贵的机会,巴不得在清军那里出人头地。

马得功和田雄刚投到清军的麾下,相继被封为徐州总兵和宿州总兵,正是立功心切的时候,两人随着刘良佐的先头部队,很快逼近了凤阳。

对于李明睿这个知府,刘良佐并不太在意,在简单的招降过后,便开始了猛烈的攻城。

前两日有刘良佐带着绿营兵攻城,凤阳城并没有体会到太大的压力。

直到清军大军赶到,形势起了变化。尤其是当红衣大炮加入到战阵之后,凤阳的形势立时变得岌岌可危。

先是由五六十门红衣大炮轮番对着凤阳城轰击,接着是密密麻麻的绿营兵,争先恐后的向城池发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李明睿粗略估算了一下,自清军攻下徐州之后,足足过去了十多日。

可朝廷的援军,还是没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