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第三百一十九章 部署

书名: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字数:2162 更新时间:2025-02-01 02:10:44

有了这些确凿的证据,福州军镇的将领,开始倒向了官府和郑森。

他们的大多数人,都是冲着大明而来,才愿意在郑芝龙的部下做官。

哪怕是郑芝龙的旧部,听说郑芝龙和郑芝豹暗中和建虏联络,心中也很是不解。

眼下的形势,大明和建虏各据南北。对于郑氏这样的海上霸主来说,怎么也是大明的位置更好。为何却要冒着风险,去和建虏见面。

最主要的是,这等隐秘的消息居然还传了出去。

各自站队之后,加上福建总督瞿式耜的斡旋,郑森得了福州众将和水师的拥护。

发现手中的权力就这样被分化掉,郑芝豹一气之下,索性带着郑家的部众,回了泉州府。

如此一来,郑氏的势力分割成了两部分。

郑森通过掌控水师,牢牢的将福建外海封锁住,也把福建市舶司拿捏在手里,将所有经由福建出海的船只扣押了起来;而郑芝豹虽然掌控着郑氏大部分的家当,在封锁之下,郑家的船只却是无法沟通外洋。

如此又了十余日,眼见着掌控的船只越来越少,郑芝豹只得求助于瞿式耜和张肯堂,请求官府替郑家主持公道。

在一众地方官员的见证之下,郑氏家族内部,达到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由郑森接管福建水师,同时辅佐福建总督瞿式耜暂管福建一省的军事;郑芝豹接管福建市舶司,在福建布政使司的协助之下,负责福建的出海贸易。

至于郑氏家族的产业和部众势力,鉴于是郑家的私事,暂时交由郑氏部族共同打理,等郑芝龙回转,再交到郑芝龙的手中。

可任凭郑家人如何期盼,郑氏家主郑芝龙,始终没有传回任何音讯。

远在南京的朱慈烺,却是收到过不少郑芝龙的消息。

这些消息中,有的是锦衣卫留在山东的密探传回的,有的则是清廷那边给身处南京的探子所下发的指令。

当然,燕京那边不知道的是,多尔衮在南京布下的那些探子,早已经被高悌挖了出来。

只不过,高悌觉得这些人有些用处,没有将他们投入大狱,而是软禁了起来,每个月定期给燕京那边传回一些似是而非的情报。

从山东那边传过来的确切情报是,郑芝龙被软禁在了胶州。

自郑芝龙和洪承畴相见之后,双方一开始还相谈甚欢。

然而在得知郑芝龙只愿意中立做贸易,不愿反叛明朝时,洪承畴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暗中使了计策,将郑芝龙和一众部属都软禁了起来。

也怪郑芝龙太过托大,没有防备清廷的暗算。

这些年他走遍东洋、南洋,沿海各国无不将他当做上宾礼遇,还没有哪个国家敢惹他的不是。

盖因清廷长年处于辽东,极少涉足远洋贸易,对于郑家的赫赫威名,自然也不甚在意。

从山东那边传回的消息来看,清廷已然翻脸,哪怕是日后郑芝龙同意了洪承畴的条件,怕是也难以再回到福州。

得知了这些细节,朱慈烺叹息之余,便加紧了对福建的部署。

以防止反叛的名义,由瞿式耜暂时收编郑家养在福州的私兵,一并纳入到福建总镇的名下;同时,借助于手中的军事力量,由福建布政使司介入到福建市舶司的日常管理。

虽然名义上还是由郑家管控着福建的远洋贸易,大部分的利润也是落入到郑家的手中。不过以内阁的预计,只要郑芝龙迟迟未归,郑家又不能推举出一个可孚众望的新家主,七八年的功夫,朝廷的势力就会逐渐取代郑家的地位。

随着朝廷的介入,福建的局势逐渐平稳了下来。

身为内阁首辅的蒋德璟,提心吊胆了一个多月,得知自己的故里没有酿成兵祸,总算是放下心来,也对朱慈烺佩服的五体投地。

若不是朱慈烺力排众议,提前将瞿式耜派往福建,怕是此次风波一时半会儿不容易平息下去。

他不知道的是,此番郑家的风波,虽然起因是郑芝龙的贪念,但背后的不少事情,则是由朱慈烺和高悌推动,而起用瞿式耜,正是看中了他和郑森的特殊关系。

以致于两人的恩师钱谦益,如今还蒙在鼓里,只以为是朱慈烺看中了瞿式耜的能力,在其他人面前提起他的这位高弟,竟不免有些自得。

南京的政局朝着和顺发展,燕京在新摄政王豪格和济尔哈朗而主政之下,逐渐趋于保守。

在经历了多铎的失利之后,清廷似乎也意识到了不可急于求成。

除了炮制出这一场郑家的风波之外,明面上,双方倒是相安无事。

河南那边依旧是以黄河为界,双方互不侵扰。

在山东,明军火烧历城之后,又退回到了兖州府境内,似乎对进军济南没什么兴趣。

而经历一场大火之后,清军则是将山东巡抚等官员的行辕暂时搬到了青州,以避明军的风头。

一向以富饶着称的关中之地,因顺军这几年的折腾,既无钱粮,更无青壮。

尤其是顺军大军溃败之后,遍地的流民和土匪,已经到了混乱不堪的地步。

明清双方不约而同的对陕西失去了兴趣,清军除了在西京、榆林留有少量的驻军之外,大军全部撤回了山西境内。

明军一时半会儿也没有进军陕西的意愿,在控制住武关、潼关等要紧的关隘之后,又将大军退回到了河南。

在双方的相持之下,时日也在一天一天的推移。

从四月到八月,自夏季到秋季,明清双方,都没有太多惊人的消息。

直到八月二十六,从南京城中突然传出了旨意,皇后赵氏诞下皇长女,昭告天下,举国同庆。

对于大明平静了许久的朝堂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

在礼部的主持之下,南京从上到下,一连欢腾了好几日。

庆贺之余,皇帝又念起赵家献甘薯有功,武安侯赵世安晋一级,赏锦缎十万端,赵家众人,俱有封赏。

朱慈烺只顾着沉浸在初为人父的欣喜之中,完全没有想到,在公主满月之后的第二日,为皇帝选妃、扩充后宫,就被群臣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