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草蜢
作者:猫怕凉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7章 准备换戏
皇帝与外臣争权夺利。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权力交接之时,尤其是一些小皇帝,继位之时就被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管得死死的,形同傀儡,但小皇帝终究要长大,偏偏那些顾命大臣还不愿意交权,小皇帝只能扶持太监势力,与大臣相对抗,夺回朝中大权。
这是没办法的事
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继位时年纪太小,根基太浅,大权旁落,自己就是个傀儡,汉灵帝刘宏才会重用十常侍
李世民执政开始,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
但是吧,看得出,纳谏是一回事,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昨天倾城离宫之后,大臣的进言,李世民听进去了。夜里经过思量之后,早朝一开始又有大臣不断进谏说太监宦官不得干政的事情
一太监都可以对行军指手画脚,武官们也赞同文官的提议
再后来女子不得干政的事情也扯了出来
长孙无忌自然反对,毕竟政务上他妹妹长孙皇后也多有建树
最终李世民纳谏下令不日焚表祭天,定下皇家祖训:太监宦官不得干政
下午倾城依旧开始她排演的大戏
先来气死人的美艳歌舞之后才开场,吃瓜群众似乎慢慢习惯了这种插播问题
这一幕是刑场砍头自杀的戏码:
昌平侯杨洪的儿子,杨俊,当时在土木堡为围困的时候,杨俊带兵救援,还未赶到,朱祁镇已经被瓦剌俘虏,所以怨杀杨俊的罪名是“救驾不力”
在杨俊被砍头的时候,无一亲朋好友为其收尸
只有一个叫高娃的京城名妓,一袭白衣进入刑场,高娃抱着杨俊,用舌头舔去他脖子上的鲜血,又一针一线得把杨俊的头颅和身体缝合起来,抱着杨俊的尸体,仰天大呼:屈杀忠良也
然后高娃自刎而死,陪杨俊共赴黄泉
出自《明朝奇女子传》
看表演假装砍头还是挺爽的,但是这救驾不力,吃瓜群众不明所以。但是昨天李世民的那些人可一清二楚不是这么回事。纷纷偷着打量李世民的反应,感觉这大戏是给皇帝看的才对
万恶的歌舞又来了,刚砍头好吧?跳个屁?这下吃瓜群众的菜叶子真飞出来了
赶紧撤,开始情景剧:
瓦剌蔻边,北京城人心惶惶,纷纷出逃避难
京城永定门上众士兵一遍又一遍大呼:太后懿旨,十四之内昼夜不闭城门,出城逃亡百姓,不可相互踩踏
瓦剌携俘虏朱祁镇直奔北京
于谦被从石场释放,官复原职。
但是朝堂之上
徐有贞怕死“速速南迁,以避祸事”
于谦怒斥“胡说八道”
土木堡连降大雨,所有徐有贞有主意“吾夜观天象,这是天意”
“京师是国本,一动,大势已去,许国慕楚,迁都而亡;魏国弃许都而迁都洛阳,200年后许都一丢,魏灭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于谦向太后进言“主张南迁者,可斩”
徐有贞继续狡辩“倘若北京要是真失守,皇家将无有血脉,那才是失了国本,现在不南迁,大明就要没了”
于谦不认可这说法“一旦退往江南,江北之地的百姓,尽沦为奴”
徐有贞“我请问一下于大人,你那几万人,能顶得住人家六十万吗?”
徐有贞“三大营还有多少人留守?”
徐有贞“你敢担保能打赢吗?”
一句句丧气话直戳心窝子
于谦愤慨猛然一挥衣袖,不想与懦夫说话
“主张南迁者,当斩”于谦此话慷锵有力
“瓦剌大军直扑北京,伯颜在山西苦战,他们兵分两路,把能战之士全带来了,臣以为,他们这次来,是不想回去了”于谦这番话提醒孙太后,他们不是小打小闹,实际目的要入主中原
这边争论,皇太后迟迟下不了决定,于谦提醒徐有贞他没胡子
这会儿关心胡子的问题是什么鬼?徐有贞一愣神的功夫,于谦上去就打
“干什么打人”刚才大臣们无人赞成,也无人反对,沉默不言,徐有贞一边躲,一边喊“太后,于谦他打我”
“你夜观天象呀?你怎么没跟你干爹王振一起死在土木堡?”
太后看于谦追着徐有贞打了有一会了,出口阻止“于谦,我把你从石场叫来,不是让你打人的。打够了吧?”
于谦一旁站不说话
太后问三位阁老“你们怎么看”
阁老一“太后,朝廷可以南迁,部队需留下抗战,但”
阁老二“可是这样的,就怕部队士气衰落,咱们早早撤了,部队知道京中无主,那斗志低沉,无心守城,到那时候,恐怕瓦剌”
阁老三“太后,城一丢,南迁时口众极多,行动缓慢,瓦剌骑兵从后方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这意思很明显,跑不了,死守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太后下懿旨“于谦,加兵部尚书衔,统一指挥北京保卫战”
于谦对太后说“其实,兵临城下,打法只有一种”
太后听闻,额了一声,猛然抬头望向于谦,眼睛充满着期盼,以为有好办法,可于谦的回答是“死战”
“兵部的眼里没有和字,只有一战”于谦回身扫视众人“打不赢嘛,就想办法打赢为止”
阁老叹服“壮哉于谦,我们纠缠了半天你一句话就给解决了,这天底下哪有议和的兵?说的对。但是即便调兵,起码要一月时间,北京这些兵马面对瓦剌的虎狼,能不能扛过这一月之期?”
倾城开始念旁白:
当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时,不论是大臣,还是百姓心里都清楚,抵抗瓦剌大军怎么可能靠着太子朱见深这一个两岁的小屁孩来指挥?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实际上会出现对朝廷的信任危机,这样的政权是否能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即便有于谦这样的大臣力挽狂澜,守卫北京城的将士们,各地调往京师勤王救驾的将领们也会考虑一个问题,为幼主抛头颅,撒热血,他以后能知道吗,自己到底图个啥?这会影响到军心的稳定,虽然处于同样的条件,明军很大概率会不敌瓦剌,如果北京城破了,中原将再次陷入混乱。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以后,明朝朝廷虽然陷入了短暂的恐慌之中,但是很快一帮能干的大臣决定纠正过来。
可是念完倾城这没动静了,一堆人满脑子都是:跑还是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