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傻妻:腹黑皇叔好宠溺
作者:浆水小鱼 | 分类:古言 | 字数:15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97章 樊山之主
樊山与福安村一江之隔,去那边种植五彩棉,晨去晚归,来回有船只送行。
王大爷与老孙头都去那边干活,众人瞅着两人乐滋滋,日子倒也惬意。
不过,樊山在福安村人的心中,不,在整个江城人的心中,那是土匪窝。
自从十八年前,樊山被冯卫等人占领之后,那边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便是禁地。
那些恐怖邪恶吓唬小孩子的鬼故事,大多数与樊山有关。
忽然,要让人克服心中的恐惧,去樊山干活。
不少人犹豫了。
夏芊芊眼神在众人身上飘过,淡淡一笑:“曾经,它代表的是土匪窝,往后,它将是名贵药材的出产地,五彩棉的生产种植基地,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饱满的额头上,泛着细密的汗珠,一双黑濯石般的眼眸中,神采奕奕。
那个神秘的地方经过她的描述,又增添了一抹令人向往的神秘。
她语气一顿,继续道:“自然,如此重要之地需要勇敢肯吃苦的先驱者去开拓,所选之人,必定经过层层筛选。“
那些樊山原住民受冯卫的影响很大,尤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外界的人与物均充满了排斥。
她需要一些善于交际之人,融入其中,改变那些人的思维方式,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让他们不再将自己排斥在大乾国之外,人心真正归顺。
“所定之人,本县主自然不会亏待,每人的工钱是市价的一倍。”
一倍?
一些心动之人,互望一眼,心中雀跃不已。
去樊山干活,一天顶两天的工钱。
福安村本就是贫困村,有些人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刨土种地,临到年关,不过能割上一斤肉,吃上一顿肉饺子,便再也没有结余了。
如今同样是种地,掐指一算,若是如此算工钱,过年的时候,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扯布缝衣,甚至能摆上一桌的佳肴。
那样的生活,是多少人多少年的愿望啊。
这个……
谁不心动啊!
“我去!”
“我去!”
“……”
一些人按耐不住,激动地唤出声来。
夏芊芊莞尔:“村长大人,您对村里的人都熟悉,此事便交给您去把关。”
“是是!”徐江拱手行礼,“草民一定不会辜负县主大人所托。”
……
一个月,眨眼而过。
前往樊山的工人,一共一百人,全部择选通过。
每日,他们一起在渡口乘船去樊山,傍晚时分再返回。
渡口所乘之船,全部是巡查的官船。
每日一来一回,颇费兵力,与官兵的巡查工作有时会有所冲突。
夏芊芊心下一想,让王大爷着手修葺樊山中那些废弃的房屋。
房子曾经是冯卫及其手下人的住处,面积大,屋子布局精巧。
冯卫等人撤得匆忙,这些屋子大部分保留下来了。
王大爷带领一百人,齐齐动手,开始修葺。
最初时,他便主动告知,这些修好的屋子,是作为众人休憩之所,所以大家干活时,便越发得干劲十足。
不足半月,曾经窝在山脚下的山庄庭院,那些倒塌的屋角,残垣断瓦全部消失不见。
一院院整齐的屋子在晨曦的照射下,窗明几净,院中花草点缀,清新怡人,屋中家具齐全,厨房中锅碗瓢盆等物一应俱全。
这哪里是给工人住的地方?
江城中的老爷,富贾之户,不过如此吧。
这些工人乃贫农出身,家中所住的地方,常常屋顶漏光,四处漏风,家徒四壁,破烂不堪。
此处的住宿条件与家中的条件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于是,绝大部分单身小伙子,主动要求留在此处,自愿守山。
剩下的小部分拖家带口之人,则忐忑地提出,是否可以带着家人一同前来居住?
这个要求有些过分了。
不曾想,县主大人不但允诺了,还择优为他们提供了单独的一处院子。
一时间,众人心中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来樊山居住者,每日依旧可以自愿按点乘坐巡查船出山办事,自由不受限制。
所以,大家根本没有丝毫犹豫,第二日便携家带口地全搬来了。
樊山正中心处的大祠堂,经过一番修整,改成了一间私塾学院。
夏芊芊请了专职的教书先生,教授这里的孩子识字读诗,讲解史记,让他们明理懂礼貌。
每隔五日,祝仙学院的先生们还会轮流来此讲学,加深他们的学识,开拓眼界。
曾经的原住民,长期受冯卫的欺压,性子胆小而多疑,对外界来人,也一直心存抵触。
谁知,樊山的新主人,那位人人口中宛若天降神女般的善良姑娘儿,给每家每户分发五彩棉的种子,让人教授他们种植技术,并且承诺,待棉花成熟之后,她会按照市场价格,全部收购。
她为家中男子提供挣钱的活计,为妇女们请来纺织女,教授纺织技能。
她为所有孩子,提供免费的读书机会。
凡是家中困难,需要帮忙放羊养家的孩提,她不但派人帮他们集中放羊,还替他们提供所谓的奖学金。
凡是自愿上学,学优者,一学期后,所奖励的银钱,相当于一名成人好几个月的工钱。
此举措一出,樊山之中,再无小女子因故辍学。
山坡上,樊山村民与长工们,每日一起上工,朝夕相处之下,渐渐熟稔起来,工作中,也会互帮互助,关系逐渐融洽。
村妇们与外界的小媳妇一聚头,一起讨论时下新兴的衣服款式,簪子、人们喜欢的头油胭脂等,倒是比男人们更快地打成一片。
学院中的孩子们,活络得更加迅速。
上学第一天,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他们还羞答答地低下头,不敢搭理人。
一旦下课后,一起玩石子,投掷沙包,跳格子框,不过一下午时光,便成为好伙伴。
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理,樊山彻底改变了。
晨起,村庄中,年轻者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去山上劳作耕种。
妇女们吆喝着,放羊喂鸡,收拾庭院。
孩童们则背着书包,蹦跶着去学院上学。
不一会,鸟鸣虫叫声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空荡荡的樊山之中,因为这些人的到来,充满了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