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春秋:中兴之主

作者:东风烟雨 | 分类:历史 | 字数:72.8万

第一百六十五章 道本无名

书名:春秋:中兴之主 作者:东风烟雨 字数:2434 更新时间:2024-12-19 03:27:03

第169章 道本无名

阅夫子离开了许久,总算回了一封信给姬昱。

说是信,却是几卷加长的竹简,卷起来有小腿粗细,其中又分不同的分卷,所写必然是长篇大论。

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密密麻麻的小字让人看一眼就只觉头疼。

过多的内容就不予说明,只能知道信中高度赞扬了姬昱的心学,并正面评价了其对后世的潜在价值,还有来自各界人士的看法,他劝解姬昱,既然走了这样的道路,就要以此为重,不能够犯错,也不能留有任何的私心。

此信之中大半部分都是表达了对于姬昱的担忧,认为他不应该这么快就提出学说建立自己的门阀,他的本意是培养读书人让其受到他们的控制以此慢慢站稳脚跟,可没想到姬昱在他走后二话不说,反手就是建立了心学。

此法有利有弊,一者能够以教化之道渗透这个世道,行至深处也能改天换地,甚至行文王之道教化天下。可此法也有弊端,他要想清楚什么是学术,什么是政事,不能因政事而夹带私货掺和在学术之中,也不能以学术为由议论政事。

学和政,是两个主体,可以相互关联可也不能关联,他现在只是一个以学长姿态的传道者,除此之外不要过多的去展扬自我的价值。这是不能越界的,就算晋国让他担任官职也要想办法推辞。

现在的文化是礼乐制度,国家的由国家的宗伯担任,而他所推行的学术是不适于旧制的,除非他回到洛邑,不然不能随意应许做官。

除此之外,阅夫子在其中列有数十条需要防备的事项,让姬昱看了都忍不住叹息。

阅夫子这是比他的母亲还能叨叨。

其中的道理在他明悟心学之后也多有思考,不用阅夫子的提醒就能够知道其中大多道理,可看着这些提醒,他感受到了许久未曾的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感情更珍贵的东西,人的思想起始也是因为有了感情的存在。

就以姬昱所探求的心理为例,其中主观的能动性也大多来源于感情,因为有了感情,人才会有善恶之分,有好感为善,厌恶为恶。

随着物质的发展,感情也有了划分,人之七情是每个人所带有的感情,这是建立人类秩序的重要基石。

姬昱不自觉的陷入沉思,自从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他在一颦一笑之中都能够察觉到其中的哲理。

思考太多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没人能够告诉他。

他所思考的是真理还是片面的个人己见?

他思考得越是深入,就会越发觉得他所思考的不一定是对的,有时候也能从另一角度探究出不同的哲理。

这是不是在说明真理的对立性和正确性?

姬昱的心学建立在行为事物之中现象解读,由此延伸到心灵,此就成了心学。

心学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自我的解读,并不是凭空创建,生活之中的现象造就了心灵中的现象,为此需要有人为之命名。

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名到有名的状态。

一开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火,不知道什么是衣,可随着命名就有了规则。

人开始称呼“火”、称呼“衣”、称呼“鱼”,世界上的物质一开始都是无名的,只是有了人,人将这些物质命名之后成为了准则,由此也就产生了字的样式和规则。

无名是自发性的双螺旋结构法则,就像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和阳都是相互叠加的,一阴一阳彼此相互联系、排斥、结合,而后不断叠加,成为了道,成为了世间的法则。

有名是人对无名的解读,用此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灯火。

“这或许就是老子说的玄妙吧,道可名,亦无名,无名为万物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

思想是没有边界的,一旦打开了玄妙之门,所掌握的知识和道理都会化作养料充实人的内心。

无名者,就是无法探究的自然之道。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以人类的视角来看,可能穷尽人类一族之力都不能够将其解读。

世界太大了,光是地球这样的存在都不能够用道理来解释。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蛋白质构成的,那蛋白质呢?

为何人又只是人,而不是细胞呢?细胞能构建出系统造就了人,那人能否控制细胞呢?

人的大脑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一切的问题,看似没有意义,实际上人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存在去思考这样的道理。

这些未知的一切都是无名的,又或者人只是强加了一个“道”的观念去理解无名。

道本身就是无名的,以人力只能看到人所看得到的终点,却不能求得道的终点,因为道就是无名,无名这样无序的存在是不能够探究的。

就算人看似了解了三维事物所有的本质,可还是无法理解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度的存在。

构成这一切的,就是无名。

人所能够存在,也是因为无名。

有名的存在照亮了无名的道路,也是因为有名,所以人才能够诞生。

如果世界全都是无名,那也就什么都观测不到了,而有名的存在也就说明了无名的另一面,能以有名诠释无名、证明无名。

所以有名是万物之母。

姬昱现在似乎已经理解了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已经将道说明了,其余的都是补充。

姬昱曾经说过求道法有三,上者无欲,就是不会以强烈的欲望、和带有善恶是非的意识心去理解道,而是和道合为一体,以一种前置判断的状态去理解道,诠释道。

“可惜了,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求道者,当世的人还需要我,我也不能以上法求道。”

姬昱对三法有了新的诠释。

上净是以无名的道作为追求的对象。

中劫是以无名的磨炼来成全自身的道。

下德是以人来追求有名的道。

所悟出的道理自然不止如此,他知道了“常无欲以观其妙”。

不以太过强烈的是非观去思考,也不用在意使用太多的意识心去观测道。

现在的姬昱已经知道了他不是一个能够追求道之无名的人,他只能追求中劫和下德。

他应当将大心放在成就自我的下德,而不是追求虚无的道。

人追逐道,穷极一生。

道追逐人,即刻而成。

许多人或许都没有看过道德经,我写的估计有些超纲,无名和有名的概念不知道大家弄懂没有。。

作为古之圣贤,老子所追求的道还是有所局限的,以后世宏观视角就能看懂更多的无名了。

我并没有侮辱老子,只是老子作为两千年前的人,能想到这一层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了,我也只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懂得其中部分,能以此立着作留传千古的也只能是老子。看懂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只是看懂了部分,而老子却好似将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