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药商
作者:京西湖畔 | 分类:其他 | 字数:27.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8章 农特产品
做买卖,差价是最难取舍的,眼瞅着到嘴的肥肉如果还要吐出去,真的很不情愿。
加价是一个技术活,不好弄。
老家的茧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又多了一种农产品可以卖,也就又多了一个利润增长点,蛹有黑蛹和黄蛹两种,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生长的温度不同变了颜色,口感比较起来差不到哪去,但是价格却差了很多,黄蛹要比黑蛹贵很多的。
最开始的时候是直接进蚕蛹成品,就是人家加工好了我们直接拿货,这样我们省劲,但是利润很薄,于是就想着自己买大茧来割,尤其是在集市上割的时候视觉效果好,买菜的人看了会觉得这样的产品新鲜,更愿意买,其实跟成品是差不多的。
我们也找了几个卖大茧的地方,开始拿货,但是因为是摸索,以前不了解这个行当,所以小吃了亏, 但也就吃了一次。
其实自己割大茧, 挣的钱就是茧皮的,只要保证蛹的成活率, 利润还是较为可观的,对得起那份辛苦,但是在选大茧方面,我们是外行, 后来也是慢慢知道的。
有一次, 我们通过中间商在农户手里买大茧,我们是充分信任中间商的,但是他其实也不是很懂这里面的道道,不会选, 拿了50斤货, 产出率在70%左右,只有过了90%才能够赚到钱,70%的产出率不仅是白干了, 还得往里搭,后来一次也没有采购过那一家农户的,其实,对方心里对大茧的好坏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就是小商小贩的江湖,水不深,但也容易淹到人。
做农产品行业,我们不能总抱怨农户的种种不是, 最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把控, 我们也是从农民出来的,也知道农村的很多人都有“小农意识”, 就像是市里的人也有“小市民意识”一样, 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但只要是能够达到买卖双方最大的契合, 就能够把生意做好。
农产品是一方面, 中药材也不能停, 客户的订单在等着呢, 这个过程太需要有自己的人了,“打仗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肯定是这样的, 在一个公司的初创阶段,必须是要自己家人的,不需要操心,不会偷懒,这才是起步阶段最需要的。
前一次,烘干药材糊了,白白损失了六七千,虽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也怪不得别人, 只能想办法避免这样的问题。
父亲六十多了,还在工地打下手, 他做了一辈子的泥瓦匠,就一直在这个行当。想想其实也挺惭愧的,这个年龄, 本该是享福的时候,可遇到了弟弟的情况,只能是全家总动员, 再奋斗几年,家和万事兴,只要是家和,一切事情就都会好起来的。
我跟母亲商量,让父亲到弟弟那帮忙,母亲同意了,因为母亲上半年也跟着弟弟回到老家几次买农产品,也认可弟弟的做法,现在我们做这些,她也是大力支持的,家里母亲说得算,母亲点头了才可以。
我又联系了远在吉林的二叔, 二叔干活绝对是一把好手,爷爷的几个孩子当中,二叔干活是最让人放心的。当时我正在去BJ开会往回返的路上,跟弟弟沟通后, 就在高铁车厢上给二叔打了三四十分钟电话, 让二叔先来看看试试。
这些决定,后来证实都是正确的,但是却也有不容易。
做中药材和农产品是很累的。
没有入这行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些人的风光,但是入了这行再回过头看,还是有很多艰辛的,虽然那个行业钱都不是好挣的,但是做农业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
想要做好这行,还是需要有情怀的,也需要有胸怀,否则肯定做不好。
现在有很多人想着老了以后回农村,过田园生活,那真的是很惬意的事情,但这毕竟是享受,如果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收益,那就需要付出很多了。
软枣子的采购渠道早就谈好了,在果子成熟前差不多一个多月,我就给老家的一个农户打了电话。老家那边本来也就一个大的软枣子基地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联系的途径,到最后也就没有合作成。
软枣子快要成熟的时候,所联系的农户给我们打电话问是否要货,弟弟正好在老家,就过去看了看,然后开始拿货。对方也比较讲究,给我们按照大客户的价格,其实我们当时每天拉的货很少,一次也就一二百斤,但是比较畅销,每隔一天回去拉一次,到最后算下来,一个月也是可以采购一吨多货的,毕竟当时我们只有早市一个摊位一个渠道,况且我们也不是专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
我们当时做农产品的定位,就是做好产品,做多样性,后来我们也是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往下走的,因为这样做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保证有利润。
一边做农产品,一边做汽修,互不相干的两个行业出现在一个店里,多少有些不伦不类,一边保养车辆,一边还可以顺便买一些农产品,不知道是什么感受,但却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其实也就是异业联盟的雏形,趁着年轻,还是可以好好折腾一下的。
有一次,汽修店的一个老客户想要一只老母鸡,我们犯愁了,去哪买?怎么运输?其实也简单,在老家买只鸡给她带回去就是了。弟弟正好见到卖软枣子的农户家有溜达的母鸡,就跟对方说买一只,对方还有些奇怪,因为我们在当地什么都买,样数很杂,跟其他到农村收货的人不同,但是也对我们的方式感兴趣,后来的合作也就越来越顺了,这一年,如果折算下来,我们在对方采购了差不多斤的软枣子,算是大户了,当然,还有一只鸡。
乡村振兴,靠的是农民自己,也靠着外部把新的理念带进去,这一点,并不是想得那么容易,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做什么事情,最怕跟风,尤其是没有带头人的跟风,这一点,在农村却是很常见的。尽管我们在农村可以看到很多的合作社,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有短板,那就是没有定价权,虽然产品是有了,质量也不错,但却是不一定能够卖上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