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小渔夫
作者:杨春白雪 | 分类:都市 | 字数:279.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百二十一章 瓶子森林与嬉皮士
奥罗格兰德其实异常的荒凉,尤其是萧鹏他们所在的这个叫做海伦德尔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到几家人烟。但是海伦德尔有一个只要经过六十六号公路,都会进来看看的地方:马路旁边一个明显的大门,一个车轮,一个铁牛,一个三叉戟的树状铁架,上面挂满了瓶子。这就是传说中瓶子森林。
关于瓶子森林,应该说是一个拾破烂的老人和他艺术范的儿子有关。在奥罗格兰德的居民,一直都有收废品的习惯。海伦德尔有个姓郎的一家人,老朗在小郎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小郎外出在沙漠捡人丢弃的东西,各种废品,各种瓶子,别的垃圾可以卖钱,瓶子不好卖,就放在那里堆积着。
后来小郎长大了,去当了海军,结婚生子。但是他这捡垃圾的习惯一直没有放弃。积攒了越来越多瓶子,等他退休后,为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在地上竖起了一根一根的钢管,把一个一个的酒瓶子插在这些钢管上,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瓶子,就这样让他建立起了一个瓶子森林,自娱自乐。
尽管这里偏远,但是这个奇特的瓶子森林还是被往来的游客发现,并且宣传了出去,变成了六十六号公路上一个奇特的景观,每个路过六十六号公路的人,都会来这里看一看。而且这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年琴岛国际啤酒节的会场附近,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瓶中森林,当然,比这里规模小多了,琴岛那边也就是十几棵瓶子树,而这里至少几百棵瓶子树。占地几万平米。
萧鹏把车停好,几人一起背起行李包走进这个奇妙的瓶子森林里。萧鹏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走到这里,感觉就像是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变化了奇妙的艺术品:几十年前的打印机、废弃的老枪、破烂的吉普车,点缀在五颜六色的瓶子做成的森林里。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都有不一样的小心思,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置身其中,会有误入另一个时空的感觉。
而喜欢绘画的艾米莉亚更是开心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萧鹏,我们晚上可以不可以在这住一晚上?”
萧鹏笑了:“没问题,我这就把帐篷支好。”
阿蕾西问道:“你们住在这里?那我呢?”
萧鹏无语道:“你要离开?那行,等我一下,我把摩托车搬下来。”说完萧鹏跑出去,找了个垫板,还真把摩托车给推了下来:“搞定!阿蕾西,这下没问题了!”
阿蕾西一副无语的表情看着艾米莉亚:“艾米莉亚,你一直和这么没有绅士风度的人在一起么?这人也太无趣了吧?”
艾米莉亚小声道:“呃,好吧,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可能跟你差点撞到他有关吧。”
艾米莉亚说对了,其实还真跟阿蕾西差点撞到萧鹏有关,萧鹏差点因为她的莽撞暴露自己的秘密,能不生气么?所以才句句话呛他。
瓶子森林里,传来吉他声,萧鹏循声望去,在瓶子森林的一侧有一辆房车,已经有人坐在那里弹琴娱乐了。瓶子森林对所有客人都是免费的,在这里没有门票,不用交费,欢迎旅人随便参观,当然,如果你在这里捐款的话,可以拿个专门的玻璃纪念品。其实就是个小圆形玻璃灯泡,也没有什么标记,和马路上买的基本没啥两样,也就是个心意。
弹吉他的是个六十余岁的男人,和三个女人坐在一旁,一个岁数较大,两个岁数比较年轻。男人的吉他水平不错,几个女的都穿着波西米亚风格的衣服坐着倾听,看上去倒是很优雅,但是看几个人的表情都有点古怪,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这是大白天喝醉了?
“他们是嬉皮士。”阿蕾西小声说道。
“现在米国还有嬉皮士?”萧鹏满是疑惑的问道。萧鹏可是看过报道,‘嬉皮士文化’那可是四五十年前的一种流行文化,概况起来说,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的远离主流社会,有一种不能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被人称为嬉皮士。恩,完全可以理解为华夏的‘杀马特’‘非主流’之类。
摇滚乐和毒品,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曾经《纽约时报》在采访一位嬉皮士关于毒品的看法时,她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应吸毒,就连儿童也应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能早一点觉醒,非要等到老呢?人类需要彻底的自由,上帝就在那里,我们需要消灭虚伪、欺诈、欺骗,重新回到我们儿童时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的纯洁中去。
放到华夏,这样的混账女人就该枪毙一千次!让儿童吸毒?亏尼玛想的出来!难怪看着那几个人懒懒散散的,这尼玛是抽飘了啊。
阿蕾西回答了萧鹏的问题:“当然了,乔布斯在世时候都说,他是嬉皮士,他和他所有的同事都是嬉皮士。其实嬉皮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些人眼里,生活不仅是工作、家庭、财产、职业,它更丰富,就像硬币还有另一面,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在生活的间隙,尤其是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冲动,许多人想找回生活的意义。嬉皮文化其实不仅仅单纯是毒品、酒精和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旅行,不是也是属于嬉皮文化么?”
嬉皮士在米国发扬光大,但是要说其起源,细算之下,竟然是源自社会主义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西方爵士乐、摇滚乐刚开始以走私的方式进入苏联,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感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音乐并为之沉迷,但是前苏联时期社会物资短缺,以及音乐设备落后,想买到唱片太难了。不过战斗民族的前辈们也有办法,用医院废弃的X光胶片剪圆,在上面刻上西方音乐专辑,一张BONE MUSIC就这么出现了。然后在暗地里拼命传播着。尽管前苏联政府打压的厉害,但是这也阻止了不了这些苏联青年的热情,天天抽烟喝酒泡妞,听着另类的音乐,穿着不太社会主义的服饰,终日聚会听音乐开party。
华夏也有过这么一段时间也是,那段时间的年轻人,咳咳,也就是萧鹏这代人的父辈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穿喇叭裤,留长发,弹吉他,下舞厅‘拍婆子’。王朔的书《玩的就是心跳》就是记载那时候的故事。现在想来,其实它们都是属于嬉皮士。
不过苏联和华夏的嬉皮士已经留在岁月长河了,一个个成家立业,有了新的生活,只有偶尔出现的‘非主流’,但是米国不同啊,人家穷人福利好,该怎么嬉皮就怎么嬉皮,反正饿不死不是么?所以也和摩托骑士一样,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在米国,还有很多嬉皮士,追求这种自由的生活,关键还是因为饿不死惯出来得毛病。。。。。。
一曲完毕,萧鹏鼓掌示意,几人跟萧鹏等人挥了挥手打了个招呼,萧鹏就忙着支帐篷了,艾米莉亚忙着在画画,而阿蕾西。。。。。。忙着各种自拍。
萧鹏拿出便携烤炉,这次买了那么多调料,可不能浪费,摩托车上两个车载冰箱,其中一个可满满的都是食物。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上路不是?
米国人是离不开吃烧烤的,不过萧鹏可不不会使用米国的烧烤方式,米国人吃烧烤吃得多是多,但是论起口味来,还是华夏风格的烧烤更加的好吃。
其实有人说,米国的BBQ比华夏的要粗糙简陋的多,这应该有一定误解,米国的烤肉可以按照地域和烧烤风格分为好多不同的种类,而蘸料的讲究劲绝对不简单,不同肉类烤法也不同,但主要的区别是米国的烤肉更多用大块肉慢慢熏烤,而华夏烧烤主要是切成小块肉串起来快烤。
像加州这边的烤肉风格,萧鹏是很不喜欢的,他们烤肉喜欢用酱汁腌过再考,久而久之,大家只能记得他们的酱了。华夏虽然烤肉也要先腌一腌,但是绝不会像他们那样满是酱味。
不过萧鹏却主要准备的是羊肉和牛肉、鸡肉,猪肉并不多,因为米国这边,猪肉真的真的真的很难吃!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首先第一,米国猪肉几乎都是用激素催起来的,第二,米国养猪不像华夏那么讲究,在华夏,为了去掉猪肉里面的腥味都会把公猪阉割了来养,在米国,这叫不人道,不能这么做。所以米国的猪肉那叫一个腥臭。
但是萧鹏还是买了一些猪肉,倒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炼神奇的猪大油,烧烤时候抹什么油最好吃?必须是猪大油!
就像当时电视节目《厨王争霸》里,华夏大厨和法国大厨对战厨艺,法国大厨知道华夏人做饭离不了油,直接把油给抢了,不让华夏大厨用油,结果华夏大厨更干脆,直接炼了一块猪大油做饭,搞得法国大厨直喊他作弊。
猪大油最大的特点,就是香,当萧鹏这边烤的差不多的时候,艾米莉亚也不画画了,阿蕾西也不自拍了,几个披头士也凑了过来。
“你这肉烤的真不错。”萧鹏背后有人打招呼道。
萧鹏回头一看,倒也乐了:“嘿,你怎么也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