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明末
作者:千山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43.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7章 知行合一
走在田地间,随处可见农夫忙碌的身影,远处山上的树叶开始泛黄,不时有片叶子凋落。杨晨心里越想越觉着此时可行,派人把郭志远和岳伦喊了来。
“拜见主公(掌盘)。”
两人做了个揖,腰微微弯下。
“笠翁兄、望之兄。此次喊你二人前来,主要是想成立学堂,教导儿童读书识字。同时在军队也可开设学堂,选拔一批好苗子送进来,由我亲任先生。”
岳伦心中暗自思量,开设学堂本是好事,为何杨晨要亲任先生。略一沉吟,便有些明白了,通过这种形式和士兵构成师生关系,这样叛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且从学堂里出去后肯定要提拔,这样军队的中下级军官都对杨晨忠心耿耿。
若是再过十年呢······想到这里,岳伦微微眯了眯眼,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不曾想竟恐怖如斯。
“这是好事啊,那我们教他们什么呢?”郭志远出声问道,显然没有想到岳伦那一层。
“对那些孩子就教他们识字断句,学习算数和治世之学。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还要知事理,明大义,事有可为又有不可为。
对于那些士兵先是要教会他们识字,再传授他们作战的理念,同时更是要教他们明白作为士兵肩上扛着保家卫国的责任,那是老天赋予他们的。同时利用这批学员,以点带面,争取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队伍。”
听得两人不停地点头,心里都被杨晨所描绘的这灿美蓝图而充斥着,激荡着。
第二天天色刚刚亮起,近千名的劳力便在郭志远的指挥下,开始在军营里修建起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近千人的房间。
按照杨晨连夜画出来的图纸,类似于后世大学里的教室,桌椅都是找木匠打造。如今凡是会手艺的百姓都特别吃香,只要是被掌盘看上,每个月都有银钱发。
“啥?会干木工?一个月八钱银子。啥?你是裁缝?一个月一两······”
商城的军营因为士兵人数的增多也扩建了不少,面积是以前的数倍。澡堂还是那么的供不应求,如今泡澡竟成了时尚。
工程可能还得一些日子才能完工,但是在商城里教导儿童的课堂却是已经开起来了。
杨晨准备先在商城试点,行得通的话再往其余等地推广。先是派人在公告栏上贴出告示,凡是家里的孩子满八周岁,又不够十六周岁的,都可以报名来参加,最重要的是免费。
然后再命令巡逻的士兵沿街喊出,争取把消息最快的传播出去。
消息一出,商城的百姓都震惊了。那时候的先生普通人家哪能请得起,只有大户人家才有钱请先生,教孩子读书。
特别是在这种连饭都吃不起的日子,温饱尚成问题,哪能想这么多。
识字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的儿子会读书,以后有机会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所以在学堂开设的第一天,杨晨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整间教室已经坐的满满当当的数百名儿童,而门外仍堵着一大批人想要挤进来。
若不是有士兵在维持秩序,杨晨真怀疑今天会不会好心办差事。
心里一计较,得,都来院子里吧,小个子的在前面,大个子在后面,席地而坐。自己把他们全都集中起来上个开学第一课。
看来自己还是把劳动人民的热情低估了。
这下好了,不光是孩子,许多大人都坐在最后面听了起来,人数不下千人。
望着这么多人,杨晨不得不扯着嗓子吼,这样才能堪堪保证后面的人也听到。课不着急上,杨晨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下面,有没有读过书的,站起来我看看。”
喊了半响,下面只站起了六个人,而且孩子只有两个,其余都是大人,表情有些傲居。其余坐在地上的众人望着这几个站起来的身影,眼里充满了火热,很是羡慕。
杨晨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既然你们都读过书,谁能和我说说都读过什么书?你,先来说说。”
杨晨随手一指,点了一个看起来十四、五岁的孩童。
那孩童见问到自己,也不慌乱,声音朗朗:“回先生的话,学生耿尚七岁识字,九岁读书,至今四书五经大都有所涉猎。”
听到这孩童的话,在场的众人具都倒吸一口凉气。大人的眼光都带着钦佩之情,看看人家的孩子。而孩子们的眼神则多为嫉妒,又来了个好让父母举的例子。
杨晨也微微颔首,看来此子的家境也算是不错,自傲也是有本钱的:
“那好,我且问你,义为何物?”
“此乃儒家思想的核心,学生自然是知道的。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不知学生答得可对?”
背时摇头晃脑,口齿清晰,张口就来,耿尚的表情隐约有些得意。
杨晨听后点了点头,背的答案一字不错,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但是杨晨能就此罢休吗,只是简单的提问个问题就算,那还怎么体现出先生的高明。
你让他这老脸往哪里放。
只听得杨晨轻轻咳嗽一声:“不错,你背的可以说是一字不错,可见平时所学功底也较为深厚。”
耿尚到掌盘的夸奖后表情更加得意,毕竟是小孩天性,左右睥睨了一眼,心里很是快活。
“不过你既通晓经义,那你在生活中可曾做到过义这一点?”
“嗯?”听到杨晨的发问,耿尚的表情有些惊慌,绞尽脑汁地想着自己有没有帮助人的事情。
可自己平日里都待在家里读书,哪有什么时间出去助人。
“不对,你不能这么问。”耿尚有些心急,出声反驳道。
“哦?为何不能如此问?既然知礼仪,当知行合一有所为,否则仅仅是停留在知晓经义这一层次,却不亲力亲为。见到不平之事也不相助,那你背诵这些经书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