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请再爱我一次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5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七章 论道山前村(上)
山前村,赵文牧新家。
今天赵文牧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山前村生产队长赵学磊、山东头村生产队长张振鹏和三里庄生产队长阮文仲。
“阿牧,我们几个今天是来求取真经的!”
寒暄过后,赵文牧把几人引进书房。
赵学磊看起来心情不错。
赵文牧闻言,在书架上翻找起来,片刻后,一个红皮小本本递到赵学磊面前。
“二叔,真经在这儿呢!”
年纪最大的阮文仲伸手接过这本语录,随手一翻,里面竟然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原本以为小年轻不看这东西。
没想到赵文牧竟然是认真的。
赵文牧这话可不是开玩笑,这本确实是真经。
不过段位略高亿点点罢了。
“小赵,革命的真经俺们今天就暂时不学习了,今天俺们来是为了跟你学习赚钱的真经。”
年纪最大的阮文仲双手递还语录。
在三个村子里面,三里庄位置最偏僻,人口最少,生活条件最苦。
这些年外村媳妇都不愿意嫁过去,三里庄适龄却未婚的男青年比比皆是,他这个老村长不仅是面上无光,心里更是难受。
但是今年,赵文牧每天在三里庄收购蘑菇足足4500斤,村民每天收入270块钱,三个多月时间收入增加了足足块。
平均每个家庭将近300块钱!
差不多是往年一年总收入的2倍多!
生产队也收入了4500块钱!
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小山村,一跃而起,收入直接超越了那些条件还算不错的村子,甚至比起城里人家也没有差太多。
谁能想到一个总人口不到400人,只有90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在1980年冬天竟然有二十多户人家娶亲!
可以这么说,三里庄的人现在看到赵文牧,恨不得请回家供起来。
大家过年的时候,最关心的问题也永远是“赵文牧今年还收不收蘑菇”。
张大鸣家一下子成为三里庄最受人欢迎、敬畏的人家。
多少人天天等着堵张大鸣和张晓彤呢,就为了确定赵文牧到底还收不收蘑菇。
张大江的亲事也落听了,对方甚至不打算要彩礼。
张家摆明了要过上好日子了,人家看上的是更远大的未来,相比之下,这点彩礼算什么啊!
张晓彤去老赵家小龙虾馆打工以后,到她家来说亲的人也多了起来,不过张家兄弟咬死了他妹妹还小,谁来说亲就是来结仇!
这才把这一股热情给压了下去。
不仅如此,跟山前村合作的砖厂也开始初见成效,开始经营短短几个月时间,三里庄就拿到了600块钱分红。
阮文仲年纪最大,思想最僵化,然而村子里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的变化彻底打动了他。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要变革!要让三里庄富起来!反正他年纪大了,有什么风险他担着就是了!
赵文牧也没想到三里庄的变化会这么明显,不过这个村子的条件确实得天独厚。
这话要是在前两年说,可能会被三里庄的人给生生打死!
三里庄全是山,能种粮的地很少,大家饭都吃不上了,你竟然跟我说条件得天独厚?!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在野味养殖、蘑菇采摘、水果种植甚至资源开采方面,都称得上条件得天独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嘛!
赵文牧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前世里他有一次去边疆省办事,对方请他到牧民家里宰羊吃肉。
看着牧民艰苦的生活、住宿条件,和周围放眼望去,看不见一个人的孤寂冷清。
他忍不住有些同情牧民生活困难。
结果席间人家告诉他,自己光是分到的草场就有8000多亩。
每年光是收获的草卷,就能卖20多万!
这还是2007年左右的事情。
当时他老家齐鲁省,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一年收入4万就顶天了!
而人家光是卖草就净赚20多万。
可笑的是,自己竟然还想可怜别人。
这个小小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恶劣的自然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艰难的生存条件。
更不一定跟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
说回到眼前的三个村子。
相比之下,山东头村就中规中矩了。
人口多,土地平坦而且肥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一直都是发展不错的村庄。
也正是因为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导致山东头村的发展一直平平淡淡。
之后一直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被周围的村子逐渐超越,上演了现代版的伤仲永。
用实际行动解释了什么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阮大爷、二叔、张大哥,首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今年还是会收购蘑菇!价格现在确定不了,但大概率还是6分钱一斤!”
蘑菇每年都会生长,绝对的可持续发展。
“老赵家正宗香辣蟹”、“平阳特产”的商标已经注册下来。
下一步赵文牧打算给蘑菇也安上“平阳特产”的商标。
这一点,都是跟棒子学来的,我抢到了就是我的。
脸皮,是什么玩意,能吃吗?不要不要!
赵文牧这话说完,阮文仲立刻松了一口气。
“阿牧,我们村今年因为蘑菇增收也不少,但我们那么大一个村子,这些收入还是不够啊!”
“还有什么办法增加大家收入吗?”
张振鹏跟赵文牧的大姐夫张振山同辈,不过他年纪要大很多,差不多有40出头了。
但大家多多少少沾亲带故,自然是论辈分不论年龄。
“张大哥,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二叔。”
赵文牧转头看向赵学磊。
赵学磊立刻放下茶杯,端坐,仿佛准备接受老师提问的小学生。
“二叔,去年咱们村的耕地一半包产到户了,我想知道生产队收获了多少粮食?村民收获了多少粮食?”
闻言赵学磊稍稍犹豫了一下。
“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他接着说道。
张振鹏和阮文仲全都看了过来。
“去年生产队收获地瓜干5200斤,小麦9600斤,玉米斤,各种杂粮3800斤。”
赵学磊刚要接着往下说,赵文牧打断了他。
“二叔,照这个产量,全村的土地如果没有包产到户的话,够吃吗?”
赵学磊长叹一口气。
苦笑着说:
“没有包产到户的话,交完公粮,大家肯定是饿不着,但一大半的时间得吃粗粮,也可能会吃不饱。”
听到他这话,阮文仲面有戚戚然。
三里庄一年到头就吃不上几顿白面馍馍。
能天天吃上窝窝头,就已经算是不错的年景了。
“包产到户后,干部们都不放心,所以去年仔细统计了大家的粮食产量。”
赵学磊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整个人神态都不一样了。
“村民收获地瓜干7900斤,小麦斤,玉米斤,各种杂粮9800斤!”
“相比生产队,增收了60%!”
“嘶!”
正在喝水的张振鹏直接咬到了舌头!
“增收了多少?!”
“60%!”
赵学磊大声重复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