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作者: | 分类:玄幻 | 字数:209.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九章 民族政策
第十九章民族政策
上次说到,高定招降了朱褒,而探子却回报孟获和他的蛮军已经散布于山林中,无迹可寻。刘厚对此大感头痛。
正在这时,亲兵回报,皇上派遣官员过来,帮忙管理各郡。原来,这次刘厚带来的官员实在太少,所以占领的地盘都没人管理,只留下一些吏员让他们暂时维持着地方的秩序。
刘备有见于此,就派了马忠、李恢、马岱、张裔等几位文武官员过来,帮忙管理各郡。其中张裔原本被雍闿绑了送给吴国,不过不知何故,却被他趁守卫疏忽时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辗转回到成都见刘备。南中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刘备又将他派遣了过来。
刘厚接见了他们,并招来了永昌的守将吕凯,和麾下其他将领、文臣一起召开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商量以后怎么管理南中地区的问题。李恢带来了丞相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认为南中地区太大了,只设四个郡,管理起来难度大了一点,不如将它拆分成6个郡。
只是他也没有来过南中,不了解这里的具体情况,所以让亲自带兵在这里征战的太子最后决定是否拆分。
刘厚也感觉南中地区这4个郡实在是太大了一点,横跨了几个省,称为一个州也差不多够了,于是打算仿照诸葛亮历史上的做法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拆分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
于是,刘厚提议任命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马忠为牂柯太守、张裔为永昌太守,至于益州太守和兴古太守他提议让身在荆州的糜芳和傅士仁来做。
原因无他,因为他知道这两个家伙在原历史上荆州被东吴占领后,他们投降了东吴,间接导致关公被杀。所以如果还将他们摆在荆州那样的四战之地,无疑就是一个隐患。
现在事情没有按原来的历史走向,他们两个也没有投降的举动,更没有证据,所以刘厚也不能轻易动他们,更何况,糜芳还是刘厚的小舅子,动他就更不行了。所以,刘厚想把他们弄到南中这个大后方,让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算了。
一系列任命安排作出后,还不能立即生效,要报给刘备批准才行,毕竟刘备才是皇上,刘禅不过一太子,他只能作出提议而已,不是最终决策者。
换了其他朝代,太子连这种提议也是不能做的,6个郡的郡守,这么重大的人事任命安排,如果那个太子敢置喙,不是脑子秀逗了就是准备造反的前兆了。不过在蜀汉这个特殊的情况下,刘厚却敢提出这种建议。
一来,刘厚继承人的身份是板上钉钉的;二来,南中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三来,这些官员除了糜芳和傅士仁外其他都是刘备派下来的,他们不是刘厚的嫡系,反而全是刘备的人,所以他也不怕引起什么闲言闲语。
就算是糜芳和傅士仁也是刘备的旧臣,特别是糜芳,刘备是他的姐夫,他和刘备亲密程度比和刘厚亲多了。只是,他不一定肯过来益州上任,刘备也不一定肯让他来就是了。
不过刘厚也有办法,他打算会后私下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母亲甘皇后,让甘皇后负责劝说刘备让糜芳调到益州上任。
就跟她说荆州四战之地,兵凶战危,在那里随时有生命危险。糜夫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有义务照顾好她的弟弟,所以不能让他再待在那么危险的地方了。所以他想将这个小舅调到益州郡来,这里安全得多了,只有几个蛮人作乱而已,很好对付。自己也是为了照顾小舅才做出这个安排的。
这样去说的话,刘厚有八成的把握刘备会同意这个提议。
分割南中和任命官员的问题整整讨论了两天最终才定下来。
接下来会议讨论民族政策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难办。历史上很多名人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次,自己这班人能不能提出什么好的方法呢?
首先由张裔提出第一个建议:
“太子殿下,裔以为,南中地区,山高路远,部队行军艰难,粮食运输不便。我们可以启用当地有名望的土人为官,让他们负责管理这些夷人,这些当地土人是望族,在当地很有名望,那些夷人一定会信服他们。这样我们就不用费一兵一卒,也不用浪费一粒粮食就能使得南中地区太平稳定,皇上就可以集中精力以图中原。”
真是个猪脑子。刘厚一听心里就大骂。这张裔的意思是民族自治,而且是完全的自治。自治也不是不行,不过要等局势完全稳定才行,起码要全国统一以后的事了,现在这种情况让他们自治,等于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拱手再送给别人。
这些夷人根本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你强势时就表示臣服你,你稍微表现得有点虚弱,就反咬你一口。这次雍闿和孟获的反叛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让他们自治,等于是给机会他们抱团,给机会他们安心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就更危险了。可惜这种意见是当时很多文人所持的意见,连诸葛亮都是这样考虑的。
历史上诸葛亮南征后就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李恢、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中,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
他认为留兵镇守有“三不易”:若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加上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又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政策不怎么地,在历史上蜀汉军撤退后,蛮人多次作乱,幸好李恢、吕凯、马忠等人还算得力,多次进行清剿加上一些怀柔的政策才没有导致出大乱子。
“这可不行,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怎么能就那么轻易拱手送人。”刘厚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
“可是,驻军不易,运粮更不易……”张裔还想争辩。
“有多不易,你看我们这次出兵,本来才一万兵马,三万辎重队,结果打到现在变成总数11万人马,越打越多,这些人都是怎么来了?还有,粮食我们出发时就带了那么多,打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吃饭的人数从四万人变成11万人,但是从来没出现缺粮的情况,粮食怎么来了?”刘厚反问道。
“这…….这……”张裔羞得涨红了脸,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当然不知道刘厚一路上是怎样无耻地“因粮于敌”的。
刘厚这一路下来,非常重视获取粮食问题。攻陷城池必定搬空府库,虽然没有祸害百姓,但是一府的储备是颗粒不剩了。攻下寨子就更狠了,必定将粮食、牲畜全部没收,虽然没有杀光那些蛮人,但是丝毫不管他们会不会在战后饿死。
就算是后来那些不抵抗的寨子,刘厚大军经过时,也会勒令他们交出部分粮食,名曰“劳军”。所以蜀军这一路下来,没有再从成都调运一粒粮食,不但没有缺粮之虞,反而因为搞到的粮食太多,辎重队一扩再扩也难以全部带走。
“凡大汉治下百姓,无论汉人还是夷人,均需缴纳赋税,有这些赋税就能就地供养军队,当然,还有一部分要上交朝廷。兵员问题,这次我带了一些过来,等征战完毕,可以留下来一部分镇守当地,还可以就地征召一些,作为镇守部队足够了。
交通、运输问题的确是个大问题,等以后局势稍安,各郡守可以组织修建官道。虽然这里山林多,开山修路很不容易,但是再难也要做,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刘厚道。
“这……太子殿下,目前南中刚逢大乱,宜轻徭薄赋,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大量征发徭役,恐怕……”李恢这个时候出来说话了,修路不是一个小工程,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恐怕又会逼得蛮人造反。
“我的意思不是征发徭役,而是出钱聘请工人。之前大战,很多蛮人寨子被破,很多人失去了生活来源,这些人会变成流民,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招募这些人修路,除了给他们吃饱饭外,还付给他们一定的工钱,这样,这些流民就不至于饿死。吃得饱饭他们就不会再造反。这有个名堂,叫‘以工代赈’。”刘厚道。
“这……可是我们那里来那么多钱粮可供这样用……”李恢道。其实他还想说,历朝历代,修路这些事从来都是征发徭役的,那里听说过官府出钱聘请人来干。
“这个你们不用操心,钱粮的问题我会想办法的,你们只要做好招募工作和组织他们去劳动就行了。喔,对了,除了修路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采矿。南中地区多铜、铁、煤等各种矿藏,到时候也可以广泛招募蛮人去开采这些矿藏。”刘厚补充道。
“太子殿下,祎听说,南中之地,有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大族,他们普遍得到当地夷人的拥护。我们不让他们自治,只要不让当地人做主官即可。但是还是可以适当招揽当地这些有名望的大族子弟,让他们出仕充任一些不怎么重要的职位,只要控制得当,这样的方法还是有利于我们迅速稳定南中地区局势的。”费祎这时候也出来说话了。
“嗯,这也无不可。地方主官一定只能是异*地为官,这以后要成为常例,对,还有,要经常轮换,每五年或者十年,必须轮换一次,这样官员就不会成为当地的地头蛇,不会在一个地方坐大,他们就少了很多造反的基础。
不但是蛮人地方的官员要如此,其他地方也是一样道理。费先生,你将这个意见记下来,回去慢慢琢磨一下,看怎么样完善成一项制度,然后上表向父皇建议一下。”
“诺,太子殿下这个建议真高明,祎回去一定会好好琢磨琢磨。”费祎拱手答道。
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太子那么厉害,随口就提出官员任职制度方面一个很有益的提议,都在啧啧称奇,这个太子才多少岁,难道真如传说中那么早慧?
Ps.求收藏,求各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