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一梦三生远

作者:奎师 | 分类:仙侠 | 字数:33万

番外2

书名:一梦三生远 作者:奎师 字数:2190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8:24

敏敏不懂母亲的意思,表哥,舅舅,舅爷……不都是母亲的娘家人吗?

可她看着母亲红肿的双眼,到底没有问出口。

外婆下葬那日,来了很多人。

敏敏很多都不认识,只看到舅爷舅舅陪着他们在一边说话。

几个婶娘蹲在阿婆墓前,往火盆里送纸,风不时地吹起几张纸钱,洋洋洒洒地落下。

母亲则紧紧搂着自己,站在后排默默流泪。

敏敏突然有些理解母亲的意思了,阿婆活着,倒不如死了以后热闹。

慢慢的,大部分客人都被引着离开下去吃席,再后来,几个婶娘也临走时象征性地劝了劝母亲,也离开了。

只剩下几个警卫站在一旁,母亲这才拉着敏敏走上前,捡起旁边用石头压住的纸钱,往火盆里扔。

火光里,敏敏却觉得寒冷。

就在这寂寞之时,轮子碾过水泥地的轱辘轱辘声,打破了一地静谧。

散场之际,才有人姗姗来迟,送阿婆最后一程吗?

那是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太太,头发用墨绿色发卡别起,穿着身长厚大衣,坐在轮椅上。

敏敏下意识看向母亲,然而她的脸上也是一片茫然。

“您是……”

母亲刘玲出声询问,老人撑着扶手,颤巍巍地站起身,轻轻道,“老朋友,来送一程。”

身后的人想要扶她,被老人挥开了。

见老人一步一蹒跚地向前走去,嘴里呢喃着,“老姐姐啊~”

听到这个熟悉的称呼,刘玲眼里倏尔像是燃起一团火焰,“是您吗?!!!”

她的声音在颤抖,“毛姨……”

老人听到她的称呼,侧过脸笑了,“真跟你外婆说的一样,总爱差辈分叫……”

刘玲的眼眶立刻湿润了,大颗大颗的泪珠涌出来。

敏敏也一阵鼻酸,她听母亲讲过,小时候,母亲总爱喊阿婆做妈妈,阿婆纠正好多次,她就是不改。

直到再大一点上了小学,才改口了。

“您能来送,她一定很高兴。”

刘玲又笑又哭地,鼻涕还挂在下巴上,看着有些滑稽。

这位毛姨,小时候,只要阿婆收到她从大洋彼岸寄回来的信,未来的几天都会乐的合不拢嘴。

年幼的刘玲,在阿婆一声声读信里,对这个毛姨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向往。

后来高中毕业后之所以会选择医学专业,也是因为听阿婆说,毛姨家里是开医馆的,如今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

阿婆隐约地提起过那些年的惊心动魄,毛姨同自己的母亲一样,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玲玲啊,你得向她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女性,阿婆就不如她,也不如你的母亲……”

阿婆总是在收到信后,沉思一会儿,这样告诫她。

“唉,她肯定不乐意着呢……”

“要强了一辈子,死了死了,还得挂上个周氏……哈哈哈~”

老人慨叹一声,幸灾乐祸地笑了。

刘玲脸上浮现黯然和一抹难为人言的难为情,“是…是大舅舅的意思……”

阿婆是个严格把妇女撑起半边天贯彻到底的女人,阿爷常年与她分隔两地,是阿婆家里家外一把抓。

刘玲还有印象,小时候有段时间总是有人上门闹事,拿她早逝的母亲说嘴。

是阿婆带着她,拿着母亲周媛那些年寄回来的书信,上了警察局,字字铿锵地讨公道,说到动情处,不仅阿婆,街坊邻居都跟着抹泪。

自那以后她从外头孩子堆里嘲笑的没娘养的娃,变成了烈士后裔。

是阿婆教她要永远昂着头,挺胸做人,因为她的母亲,是英雄母亲。

可现在,阿婆走了,连自己墓碑上写什么都做不了主。

尽管她早有言语留下,然而舅爷……

刘玲对阿婆和大舅的心结不甚清楚,只知道和阿爷有关系。

阿爷是最早的一批党员,建国后就去了西北,支援边疆。

听说年轻时候就受过伤没养好,年纪大了更是一堆病,不到五十就去了。

阿婆则长年住在保定老家,至于大舅,那时候在北京上学。

打刘玲有记忆,她就没见过阿爷,至于大舅更是不怎么回家。就是节假日,宁愿坐几天几夜的绿皮车,也不回来看阿婆。

阿婆好像也知道自己不受儿子待见,轻易不过问他的事情。儿媳妇也只是要结婚了被带回来看过一眼,之后再无交集。

“你舅舅啊,这是心里还怨老姐姐呢……”

银发老人叹了口气,对刘玲说道,“丫头,陪我去给你另一个外公上柱香吧……”

敏敏在旁一直竖着耳朵,听了这话,惊的瞳孔地震。

刘玲却并不惊讶,她对此早有了解,倒不那么意外。

那张照片就放在床头柜,看见的,又何止敏敏一个人呢?

不同的是,她看见的,更为清晰。

离阿婆不是很远的地方,墓碑已经脱落了很多,字迹也变得不甚明显。

夜幕低垂,敏敏眯着眼睛费力辨别,“刘……刘什么……”

“刘来喜!”

“刘来喜!”

一老一年轻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同时接话,山高林静,风吹过树叶,沙沙过后,有回声飘荡。

“刘来喜~”

“来喜~”

“来喜~”

仿佛有人在低低地轻和,唤着这被人遗忘太久的名儿。

刘玲和身侧的老人相视一笑,敏敏伸出藏在袖子里的手,试探着外头的温度,方才那阵风,好像暖和多了。

银发老人,不,叫她连翘吧。

她这一生都未曾婚嫁,当年因为工作离开北京城后,此后多年辗转各地,直到建国后,毛老先生去了,才承担家业并努力振兴。

六十年代她赶了把时髦去了美国,把回春堂开在了唐人街。兜兜转转,她再也没有见过两个师兄。

连翘工作的那几年曾收到过大师兄的消息,等能脱的开身去寻的时候,时代浪潮迭起,她不得不先行离开。

后来也托付过招娣于国内继续帮忙打听大师兄的消息,然而却一无所获。

毕竟那几年想要找到故人,真的太难了。

前几年倒是有个什么香港的商人说要跟自己当面洽谈合作,连翘看了资料以后拒绝了,她这一生已经足够传奇,不需要再给外人增添谈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