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大人物
作者:沙黄 | 分类:悬疑 | 字数:172.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一十七章 东仓胡同
这是一个多情善感的男人,在他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不安,看着这个夜晚变得神秘莫测,但却产生不出罪恶的意念。
难道是这座商贸大楼,让他变得如此悲情,还是……还是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于大海迅速转动思维,在大脑中搜索记忆,他很快想到这里的旧址是东仓浦巷……难道东仓浦巷,才是他想要寻找的东西吗?
还是……如果……两者之间……等等……似乎有一个不起眼的连接点:比如,商贸大楼,让东仓浦巷不复存在!
那么,也许这个男子不是为商贸大楼而来,而是为了已经消失的东仓浦巷胡同。很有可能,他正在凭吊是东仓浦巷,它才是他的精神表现出一种神圣的仪式感。
难道凭吊记忆中的世界,才是他今夜的目的?
对这个还剩下半截胡同的东仓浦巷,于大海当然有所记忆。在记忆的时间中,或者说,在建立这栋商贸大楼之前,东仓浦巷曾经是烟海小城被诅咒的住所。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那个特殊时期,大约二十年的时间中,这条住有三十二户人家的胡同小巷,曾经被称为是那一个时代烟海第一藏污纳垢之地。
因为,在这条因为留有明清遗迹而闻名的小巷里,竟然高质量产出八个历史反革命,七个现行反革命,七个右派分子,三个美帝国主义兼国民党的军统特务,三个资本家兼渔霸,一个小业主;剩下的三户,据说还是反动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么说吧,住在东仓浦巷这条胡同内的所有人家,几乎是家家有问题,户户有案底;所以,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这里一直是让大家提起即会色变的地方。或者,简单点说,谈虎色变。
不管后来有没有人相信,倒霉就是这个胡同的代称。不过,据说,在很早以前,东仓胡同曾经是这坐小城的风水宝地。
史书上记载,烟海之初,是以“所”建制。所有人住之址,都以冠名“××所”为荣。比如,当时比较有名,至今被保留下来的,有“奇山所”、“东关所”、“海洋所”等等。
至于烟海最着名的,就是“所城里。”从字面上你会发现,它的“所”字名冠之前,是为了表现它的特殊性,即为“所中之城。”而这个东仓浦巷,紧挨着这座小城最早的发源地,即“所城里所”的位置。
作为发源地的“所城里,”它的繁华早已不再。住在哪里的,大多是已经破落衰败的大户人家。而这个东仓浦巷,就是接替所城里再现辉煌的另一个富贵居所,成为另一个繁华时代的象征。
听老人们代代口传,在新旧烟海交替期间,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许多初来咋到的达官贵人,包括:资本家、地主兼渔霸、文化名人、归国华侨、甚至包括后来解放进城的仕官们等等,都会千方百计地想法在东仓浦巷落户,或者,最起码争取它附近一带安家置业。
在修建这座商贸大楼之前,东仓浦巷包括附近片区,一直都完美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百分之九十九的房屋,是正宗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石墙围院。厚重的红松木大门,配有深长的过道。
东仓浦巷呈南北之向,宽宽直直,路面铺有青色大理石板。难能可贵的是,它还拥有鲁迅先生笔下那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意境。当然,在这里,它们变成了两棵笔直粗壮的古槐,矗立在巷口两边。套用经典句式则是:一棵是古槐,另一棵也是古槐。
两棵古槐的巨大树冠,在半空中交叉缠绵,像一对携手慈祥恩爱的仙伉俪。
每年在春季槐花盛开之时,浓郁的花香,可以弥漫覆盖方圆好几公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巨无霸一般的树冠,可以留下数百余平方的树荫。
听住在这里的老人讲:这两棵古槐,是史上很有名的两位老槐树精。爷爷告诉孙子们说:被改编成电影的《天地配》,就是根据他们老两口的故事改编的。女的是个仙女,男的叫农民青年。在天上住的是位少女,在大地生活的是男青年,所以叫《天地配》。
据说他们因为相爱,准备结婚,遭到女方父亲的追杀。为了爱情,他们私奔出逃,隐居在山野之中。后来,几经桑田沧海,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悄悄迁到烟海这里,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老人们说,这两颗老槐树精,是一对大善人,常常为民解忧。据说,谁家的小孩子,如果晚上闹夜,你只要抱着孩子到树下转上几圈,念叨几句“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哭儿郎,槐树老仙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他就会真的安安静静睡到大天亮。
当然,这都是反动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等等,简称“封资修”的东西。所以,打倒它,包括明清民居群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东仓浦巷已经显出衰败之象。隔三差五地抓一户,关一家,等到特殊的大运动到来时,这里的十家已有九家都成了阶级敌人。
再后来,当商贸大楼耸立起来的时候,东仓胡同北部的三分之二强的面积,和那一对七八千年的古槐,一起变成拆建时代的牺牲品。东仓浦巷还剩下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南半截,在七十年代后期,因为已经赶走所有反动分子,陆陆续续搬进来很多平民百姓。
由于住户不断增加,人口继续扩大,原先明亮阳光的四合院,在解决住宿的私建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成为电影中那个七十二家房客的缩影。
当年的青色大理石板路面,已被改造成灰暗的沥青路。
“撑着纸油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终于成了现代人向往的远方中的诗,东仓浦巷自然而言名存实亡,渐渐被人遗忘在苟且之中。
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砍倒这两棵大古槐时,发生过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比如说,明明是阳光灿烂,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据说这都是谣言,属于“封资修”的东西。本着不信谣,不传谣,不谈谣的原因,在这里不做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