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华落
作者:寒秋暝 | 分类:古言 | 字数:8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心为上
“饶过?你有何错?”宋远知故作不知。
“我,我……”他两股战战,说不出话来。
宋远知右手握着寒霜剑,大拇指摸索着剑柄上镶嵌着的一颗黑曜石,收回了她杀人一般的眼神,只顺着手看过去,看向她的剑,低着头问道:“好吧,我也不为难你了,我只问你几个问题,你老老实实回答便好。”
“是,是,小人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很好,我问你,我的信使来的那日,你可曾见过周家二小姐?她什么模样,走着来还是坐车来,说了什么,身边跟的谁,是什么时辰来的?”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那守卫给问蒙了,他仔细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才模糊地想起一点:“是,我见过,是坐车来的,她带走了您的信使,她没说什么,一直坐在车里,所有话都是她的丫鬟说的,对,就是这样!”
“还有呢?”
“还有,还有……她的丫鬟给了我五钱银子……”守卫的声音越来越低。
“呵!”宋远知不怒反笑,“我知道了。你的事情不归我管,我会和沈郡守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你静候发落吧!”
“先生,先生!”守卫吓得跪倒在地,抱着她的裤腿就开始痛哭流涕,“先生,您就饶了我这回吧!可怜我上有老下有小,家中还要病妻需要照顾,这个时候要是被撤职查办,那我一家老小就都没活路了啊!先生,您就可怜可怜我吧先生!”
“脑子还挺清楚的嘛!”宋远知早在他扑过来的一瞬间闪身退了开去,听他这样说,她赞赏地点点头,又威胁道,“我可警告你,这种时候,你要是再撒谎,那可就是罪加一等了!”
“先……”守卫的话戛然而止。
宋远知环视了周围一圈,见那些听到动静走过来围观的百姓,看到守卫如斯模样,全是拍手叫好面露快意,当即冷声对着守卫说道:“以你为首,一众守卫盘踞此地,欺压百姓,以权谋私,收受贿赂,妨碍公务!一个小小的城门守卫,竟敢嚣张跋扈至此!你心中可还有规章法度,可有礼义道德?”
守卫蓦地反应过来,忙说道:“先生,先生,您听我说,我不是首犯啊,是尹大人让我们这么做的,我们也是没办法,先生明鉴!”
“哪个尹大人?”
“是门亭长尹琦尹大人!”
“很好,算你举告有功。”宋远知低下身去扶他起来,“如此,劳烦你带我去见沈郡守。”
他们二人到了府衙门口,却见府衙大门紧闭,声音稀落,连个当值的人都没有。门口的石狮子灰扑扑的,也失了昔日的光彩。
宋远知心中暗忖,说道:“劳烦你带我这一程了,你先回去吧!”
守卫又哀求道:“求先生看在我举告的份上,对我从轻发落!”
“我心中自有安排。”她估量了一眼旁边院墙的高度,看也不看守卫一眼,竟往旁边纵身一跃翻身进了府衙内,只把守卫看得目瞪口呆。
如今人也跟丢了,他又不敢擅闯府衙,只好灰溜溜地转身回去了。
谁知那宋远知翻墙进去落了地,竟见府衙中仍是空旷寂静,人影全无,房屋门也全都关着,不知道里面究竟有没有人。
她心中疑窦丛生,忙径直往最大最中间的主屋走去,终于在半道上惊动了一队巡视的侍卫。
侍卫见有生人闯入,都骇了一跳,一面喝道:“有刺客!”一面拔剑将她团团围住。
“在下宋远知。”宋远知拱手为礼,问道:“沈郡守在里面吗?”
“宋、宋先生?”侍卫看了她一眼,“你有何凭据?”
“我无凭据。”宋远知摇头,“你让我去见沈郡守,他见过我的,真假一看便知。”
总算府衙侍卫还算会办点人事,比那城门守卫好多了,他们见势便有人去屋内通报了。
没过多久,便见一身红色官服的沈如令缓步走出来,那浑浊疲惫的双眼缓缓地看向她,见果真是宋远知,他便要去下跪行礼。
宋远知最怕人下跪了,偏偏到了这里天天有人跪她,这里哪里都好,就这一点不好。于是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扶住了他的手臂,阻住了他下跪的动作:“沈郡守,您是官,我是布衣,论理该我跪你才是,我们便两折好不好?”
说着她便朝他行了个常礼。
沈郡守木木的,机械地照着她的动作回了一礼。
短短两月,他竟已消瘦憔悴至此。
两人一路进了屋,等各自落了座,上了茶,宋远知才问道:“沈郡守,一向可好?”
其实她知道这些是废话,丧子之痛,哪里就是能马上好的呢?
“多谢先生关心,下官尚好。”他僵硬地干坐在那里,目光呆呆地盯着一处出神,两手规矩地放在膝上,语调平平全无波澜。
宋远知无奈,若他一直是这种反应,那今日之行便算是白来了。于是她狠狠心,下了剂猛药:“听闻周二小姐入宫去了?”
这回沈如令总算有了一点反应,他的手猛然一抖,似是在强忍悲痛,幽幽地说道:“那是二小姐的造化。”
“令郎意外身故,始作俑者却逍遥法外步步高升,大人若是再这般消沉,便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了。”
“先生……什么意思?”沈如令终于抬起眼来看她。
她长叹了一口气:“当日是我错了。其实众人皆知此事有蹊跷,是有人出来顶了罪,可我不愿将此事闹大,沦为满清源甚至全南平的笑柄,更不愿令皇上烦忧,所以才匆匆结案,只求息事宁人,却不想竟是姑息养奸,反倒令她越发张狂,竟已到了干涉朝政,延误军机的地步。是我的错,我就得补过,眼下我有一桩事来求沈大人,请沈大人酌情通融,助我一臂之力。”
“……请先生吩咐。”
“实不相瞒,玉州边境告急,大良频频犯关,内里各自为政互不来往,如此内忧外患,边境将士人马不足,所以我来借兵。”
“此事我也有所耳闻,那日烽火台点火,我便看到了,但是南平有律法,各地兵将无诏不得私自调兵,违者视同谋反,是要诛九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