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作者:楼枯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6万

第341章 黄金雨

书名: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作者:楼枯 字数:3346 更新时间:2025-02-03 02:14:57

发展对外贸易,鼓励百姓出海开拓新的殖民地。

这是大卫定下的基本国策之一。

为了落实这一“千年大计”,朝廷在广陵、南海设置了两处海外殖民事务管理局,负责统筹区域内的边民入海和海外归来人员上岸事务。

获知潜逃到夷洲的贺家兄弟已经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李轨下诏赦免二人所犯之罪,设夷洲郡,以贺远为太守,贺近为都尉,封二人为关内侯,过往罪行一律赦免,还派使者上岛给二人宣读诏书,发给官袍和金印。

贺家兄弟虽然不在乎做什么大卫的太守、都尉,但对袍服和印信还是很看重的,有了这两样,他们就是名正言顺的夷洲之主,大卫的地方官再也不能把他们当贼来防了。

夷洲这地方虽然物产丰饶,但究竟还是荒僻之地,基础条件很差,短板很多,缺乏的物资太多太多,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从大陆输入,过去因为地方官府的阻扰,让兄弟俩一筹莫展,现在好了,他们做了大卫的太守、都尉,都是一家人了,要什么东西只管派人去大陆采购便是,一手钱一手货,公平买卖,你有什么理由不卖给我?

夷洲郡和会稽郡之间的那道浅浅的海峡上白帆往来不绝,两岸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了一座座以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为主的村镇。

更南一点的弄根则遇到了一点麻烦,他们号称占领了一座大岛,但实际上只是占领了那座大岛沿海的一块三角洲地区,广大的岛屿内部深山密林里并不是他们的地盘。

因为自持是天朝上国的人,所以弄根从来不把岛上的野人放在眼里,他在海边建了一个据点,御使野人做奴工,残酷压榨,致使数百野人死亡,野人部落来讨公道又挨了他一顿胖揍,结果就出大事了。

该岛腹地的野人部落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然后决定联合起来,出兵三千,直接把弄根设在沿海的据点给推平了,弄根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了伤,逃到海上没几天就毒发身亡了。

浓沥率残部浮海来到日南郡,向地方官府求助,索要粮食、军械、医药,又在境内招募兵马,地方官府予以驱逐,两下发生争斗,浓沥占据了比景、朱吾两座县城。

事情捅到了征南将军宋宪那,宋宪打算兴兵征讨,幕僚江约劝他谨慎,建议他将这件事禀报长安,请长安皇帝定夺。

宋宪嘿道:“如此,你我人头不保。陛下鼓励百姓海外殖民,可并未鼓励他们反噬自身,而今他占据了大卫的两座县城,我若是置之不理,要地方官有何用?”

当即兴兵一千五百人,水陆并进,只用了十天就讨平了浓沥的叛乱,活捉贼首浓沥。

这个时候才上奏朝廷,请求定夺。

李轨下诏,赦免浓沥及以下,让地方补给粮食、军械和医药,并授意宋宪卖给他三艘旧军舰,许其在交州南海城招募人马,但招募处应由官府派员监督。

两个月后,浓沥招募到六百勇士,补足了给养之后,乘着买到的旧船杀回去报仇,经过苦战夺回了海边据点,又诱杀了森林部落联盟的首领,并设下伏兵重创野人部落,杀的野人部远遁二百里,再不敢觊觎沿海据点。

浓沥上奏朝廷,报捷,希望皇帝能派大臣前来镇守。

李轨派了一个使者,巡视了这座位于茫茫大洋中的海岛,随后指点浓沥将据点西迁五十里,在一处港湾里筑城,建设海港,与大陆保持贸易往来。

使者随行人员里有建筑方面的人才,留下几人充当工程师。

半年后浓沥新据点建成,绘图奏报征南将军。

李轨再遣使者上岛,宣读皇帝诏书,改该岛为南苍梧岛,定城名为新苍梧城,建设新苍梧郡,授浓沥太守,封关内侯,赐给袍服、军器、甲胄、旗帜和金印,许其与内地进行贸易,免征关税十年。

眼见着贺家兄弟、浓沥远涉重洋,开天辟地,封侯拜相,更多的人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也加入了南下开拓殖民地的行列。

自南海郡、合浦郡、日南郡出发的探险队每日都有十几支,他们或横越惊涛骇浪,或穿越危险重重的密林,在海边、河岸修建据点,步步为营,逐步向南推进。

他们占据了很多岛屿、半岛、河口、三角洲,把触角伸展到了中南半岛的最前方。

李轨最希望的是他们能继续向南、向南、再向南,一口吞并袋鼠国。

但鉴于民间力量有限,尚无力远涉重洋去发现新大陆。

李轨遂着手筹划一次官方性质的海外殖民计划。

这件事由东海王李玖牵头,具体由卫尉陆逊负责。

选择陆逊自有李轨的考量,东吴权贵整体投降大卫,使得江南问题得以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解决,避免了残酷的战争对地方、人心和经济的摧残,但存留的后遗症也是很大的,众多江东旧贵族以国家功勋自居,北迁两京后与关中、河南贵族发生诸多冲突,在遭到两地土着的强力狙击后开始外溢,中原、河北、淮南多地都出现了东吴人扰民事件。

当初为了迅速消解东吴人的对抗情绪,李轨对北迁的江南大户是给予了相当的优待的,东吴人在中原,在关中以超国民姿态出现,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在处理地方与东吴人的纠纷中都小心翼翼的,心里的天平始终是倾向东吴人的。

那时节东吴人刚刚离开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相对还是能安分守己的,所以也没酿成什么大乱子。

但等到他们渐渐熟悉了北方熟悉了中原后,温顺守礼的南方人开始得瑟起来,而惯性思维犹存的地方官一时看不清形势还在继续给予优待,甚至是袒护。

这就导致了中原地方势力更强烈的反弹。

李轨想跟地方官说此一时彼一时,国家已经一统,都是大卫的臣民,法律面前应该一律平等,再偏袒什么族群就过头啦。

但这话实在不便明说,不得已李轨只得授意内军厅在豫州地区办了几个典型案例,给地方官们上一堂生动的说教课。

全民宠江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提倡一律平等,谁装逼谁就打谁。

此举却让地方官们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处理东吴人与地方的纠纷时他们的嘴脸变了,对那些带头闹事的主儿毫不客气地祭起了公平的大印,砸到一个算一个,多了也不怕,反正有皇帝撑腰,有多少砸多少。

一些地方势力怨气深重的地方,官府在处置纠纷时甚至故意惩罚麻烦制造者。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很多江南旧贵族的不满,他们怨声载道,他们大声疾呼,他们用尽一切手段维护公平,更有胆大妄为者已经在暗中策划对抗朝廷的阴谋。

李轨绝对不会对他们妥协,但也不想因此而赶尽杀绝。

也许殖民海外是条出路。

天下那么大,干嘛挤在一个锅里熬油呢。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

多出去走走,看到处女地垦上一块,你也是王。

垦荒殖民很难吗?

必须很难。

但有在锅内打天下难吗?

这个肯定没有吧。

所以鼓励他们出去不是坑害他们,而是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把内部的高压向海外牵引,把海外作为解压的地方,在保持内部稳定的同时又扩大了中华文明圈,岂不是一举两得?

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国家花费巨资帮助江南遗老遗少移民海外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这些人一旦在海外站稳了脚跟,百分百是要对抗大卫的,他们既不会接受大卫的封赏,弄不好还要兵戎相见。这又是何苦呢。

了不起给他们指条明路,叫他自己出海去好了。

李轨每每听到这些议论都是哈哈一笑,然后什么都不说。

在洛阳呆了整整一个夏天,入秋之后,天气转凉,李轨返回长安,这几个月大卫风平浪静,没有大的事情,日常事务被留守的太子处理的很好。

所以回京之后,李轨拿出更多的时间读书、练剑,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这天西禁苑与宫室之间的景阳门建成,此门一开,从皇宫去往西禁苑就方便多了。这座汉家的皇家园林因为刘协觉得没甚用处且耗费巨大,所以就敬献给了李轨。

李轨没有占刘家皇帝的便宜,回赠了他六处皇庄,足足万顷良田。

西禁苑和未央宫做了彻底切割之后,李轨就在此办了一场宴会招待京城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刘协、刘禅、孙和刘琮都在邀请之列,君臣和宾朋和和美美地吃了顿饭,就是在那次饭后,李轨下诏拆掉长安西北面的一段城墙把西禁苑和自己的皇宫连在一起。

没想到就遭到一帮言官的激烈反对,说皇帝这么做是取天下之利谋一己之私,损公肥私,浪费公帑,奢侈淫逸。

更有甚者把李轨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夏桀、商纣、秦二世相提并论,说的李轨拆一段城墙就要亡国似的。

李轨实在缠不过这帮言官,没办法只好以军事需要为名在两地之间修筑了一座城门。

这座门是供皇家专用的大门,但同时也允许官府百姓进出使用,这样才勉强封住了那帮言官的嘴。

李轨兴致勃勃的通过景阳门,走过一片空旷的青石板铺成的广场,前面就是西禁苑的正南门。天子驾到,正门洞开,笔直一条大道直入幽谧的林木深处,道路两旁的银杏叶已经黄了,微风吹过,恰似下了一场美妙绝伦的黄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