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 分类:历史 | 字数:114.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9章 太子谋反案
【太子谋反案】
王建年事已高,且养子众多,多达120人,诸养子手握重兵,身居高位,都在觊觎接班人的位置,比如王宗佶。
迫于现实,王建封次子王宗懿为皇太子,并把中央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他,设置永和府,在文武百官中挑选杰出人士,作为太子爷的幕僚。“太子帮”势力日益增长,做好了接班的准备,只等老皇帝驾崩。
太子王宗懿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对王建的功勋旧臣一律排斥,作为“旧臣帮”领军人物的唐道袭,成了王宗懿的头号打压对象。
上一个与唐道袭争斗的是王宗佶。看来王宗懿并没从干哥哥身上学到足够的教训。
王宗懿多次公开羞辱唐道袭,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蔑视和排斥。二人在王建面前互相指控,互泼脏水。
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亲信旧臣。王建只好把唐道袭外放,让他到兴元府,当山南西道节度使,距离产生美。
至此,应该说王宗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可事与愿违,偏偏在这个时候,岐蜀关系破裂,兴元府成了战争前沿阵地,唐道袭在兴元前线再立奇功,于是被重新调回中央,再度出任枢密使。
王宗懿继续发难。于是唐道袭被明升暗降,授予太子太保,丢了一切实权。“太子帮”再次获胜。
如今,功勋旧臣们被打压地抬不起头来,“养子帮”更是不劳王宗懿亲自动手,很早之前,王建就着手打压了。太子爷王宗懿前途似锦。
为了让前蜀拥有一位合格的接班人,王建命人挑选性情淳朴、道德高尚的饱学之士,做为王宗懿的家庭教师,教导他帝王之术。然而王宗懿却对帝师甚是无礼,甚至一句话都不跟他们说,整日与伶官戏子等游戏胡闹,毫无节制,而且王宗懿性情暴躁、凶残暴虐,属官们没有一个人敢劝谏。
王宗懿还没有正式走上皇帝的工作岗位,却已经暴露出了昏君的苗头。
乾化三年(913)的7月初,王建打算在七夕节(7月7日)这天出宫游玩。就在前一天(7月6日),王宗懿召集诸位亲王及中央高级官员宴饮,大家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且议七夕从行之礼”。
心思缜密而又狭隘多疑的王宗懿则不动声色地清点着赴宴人数,发现王宗翰(王建养子)、潘峭、毛文锡三人缺席。
王宗懿大怒,说王宗翰不来赴宴,肯定是潘峭、毛文锡从中挑拨离间!把缺席赴宴上升到政治站队的高度。
在宴饮的时候,王宗懿的两位亲信徐瑶、常谦,不断地看向唐道袭,还偷偷交头接耳,交换眼神。唐道袭大为恐惧,以上厕所为借口,提前逃离宴席。
次日(7月7日)一大早,王宗懿就入宫告状,空口无凭,愣说潘峭、毛文锡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王建不加调查,立即将二人贬出朝廷。
知父莫如子。王宗懿知道,挑拨养子与太子的感情,是王建心中最不可触碰的红线,“养子”是他最敏感的神经,最大的忌讳。
王宗懿得意洋洋地走出了皇宫。
这时候,一个人影闪入皇宫,此人正是唐道袭。
见到唐道袭,王建毫不见外,就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本意是向唐道袭发发牢骚,抱怨儒生可恨,离间父子君臣。
唐道袭的一番话却让王建如闻霹雳:“太子爷谋反!”
“啊?”
“太子阴谋政变,想借机囚禁各位亲王罢了。陛下今日出宫游玩,而他却要在前一天召集所有的官属和亲王,外面又全是太子爷的部队……”
话到嘴边留半句,杀伤力最强。让听者发挥想象,自己吓自己。
王建听得冷汗直冒,当即宣布取消了情人节游玩计划。
其实王建对“太子帮”始终心存戒备,前文岐蜀大战时,只要前线战况稳定下来,王建就会迫不及待地返回成都,防止“太子帮”谋变。
“太子帮”掌握中央禁军,又有一整套完整而独立的文武官属,即便太子爷不想帮老皇帝驾崩,也难免他的属官会急于帮他转正。
唐道袭再添一计猛料,建议诏令野战军入京宿卫,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王建准奏,于是各地野战军突然向成都方向调动,成都城宣布戒严。
王宗懿当时真没打算谋反,当听说唐道袭征调野战军进京之后,也急忙调集禁军自卫,同时逮捕了潘峭、毛文锡,严刑拷打,这二人更是冤枉,几乎被拷打至死,也没问出王宗懿想要的口供,于是暂时囚禁。
第二天(7月8日),王宗懿决定先发制人,率领禁军进攻唐道袭。唐道袭被流箭射中,继而被王宗懿生擒,斩首。进京的野战军也被杀戮很多。一时间,前蜀境内谣言四起,有说是太子王宗懿要造反的,也有说是唐道袭要造反的……中外震恐。
这时候,朝中有明白人,指出这是太子王宗懿跟唐道袭争权罢了,谁都没有谋反的企图,陛下应该面见高官,调停抚慰。
于是王建召见王宗侃、王宗贺、王宗鲁,命令他们讨伐叛军徐瑶、常谦。
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后,徐瑶被击毙,常谦保护着王宗懿逃跑,藏在一个船舱底部。失去指挥的禁军随即被王宗侃等镇压下去。
午夜时分,王宗懿腹中饥饿,便向船上的人乞讨食物,身份暴露被告发。王建派养子兼外甥——王宗翰前去抚慰。
可等王宗翰抵达时,王宗懿已经是死尸一具。
消息传来,王建悲恸大哭,认定是王宗翰故意害死太子。左右近侍担心王建会因此展开大清洗,人心惶惶。
这时,宰相张格刚刚起草完安抚百姓的诏书,送交王建过目,诏书草稿的立意是认定王宗懿谋反,现在叛乱已定,请百姓们不用惊慌尔尔。
王建顿时恢复了理智,反正人死不能复生,于是宣布废掉王宗懿太子封号,废为庶民。而王宗翰也查出了杀害王宗懿的凶手,连同王宗懿的左右侍从等几十人,依法处决。
太子王宗懿死了,王建需要重新指定接班人。
在新太子的人选问题上,王建徘徊不定,他心中有两个人选:王宗辂、王宗杰。王宗辂很有王建年轻时的神韵,而王宗杰才华出众。
王建宠妃——徐贤妃的儿子王宗衍,今年刚15岁,且昏庸无能,根本不在皇太子的候选人之列。徐贤妃积极运作,用黄金一百锭收买了宰相张格。
张格,就是唐朝宰相张浚之子。张浚被灭门时,其好友冒险帮助张格辗转逃进蜀地,前蜀建立后,官拜宰相。
前文有述,张浚的一生都是不光彩的,荒谬而逗逼,他的儿子张格则将不光彩继承发扬。史籍记载张格“俊迈而尚矫谲,有父风”。意思是张格有知识、有文化,就是缺德而已,跟他爹一样一样的。
张格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凡是比他有才华的一律予以无情排斥、打压。关于他的故事,后文还会出现。
史籍记载,在拜张格为宰相的时候,王建满怀期望地对他讲:“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宰相之事也。”然而张格的实际表现则是“迎合主意,胜己者必以计排去之”。
王建之所以任用张格当宰相,一来是借用他的出身——“唐朝宰相之子”来装点门面,二来也是利用他的嫉贤妒能来完成政治清洗,帮太子铺平道路。
千算万算,王建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自食恶果。
张格与徐贤妃一拍即合,即便没有一百锭黄金,张格也乐于抱上“太子”的大腿,享有拥立之功。于是当晚就起草一封请求册立王宗衍为皇太子的奏章,并偷偷拿给王宗侃等元老功臣过目,欺骗他们说这是奉了王建的密诏,是王建的意思。
众人信以为真,且“太子谋反案”稀里糊涂地爆发、又稀里糊涂地平息,疑点重重,人人自危。这时候谁敢在立储问题上跟王建较真?既然是王建的意思,文武百官就纷纷在奏章上签上了名字,表示支持。
张格又暗中勾结了王建信任的几位知名相士,透漏给他们王建属意王宗衍的意思。
第二天,王建就收到了文武百官联名拥护王宗衍的奏章。果不其然,王建秘密召见了这几位“大师”,请他们给这几位皇子相面、相骨。几位得到“内幕消息”的“大师”故意迎合王建的“心意”,异口同声地认定王宗衍是大富大贵之相,贵不可言。
王建于是下诏册封王宗衍为皇太子。
直到宣布诏书的那一刻,王建仍忍不住自言自语:“这小子年幼无知,且昏庸懦弱……怎么就看出来他能当大任呢?”
确立了王宗衍的太子地位之后,前蜀的政局得以稳定。又一个不安定分子——王宗训(王建养子)被诛杀,“旧臣帮”再遭震慑;岐蜀战争重燃战火,前蜀连战连胜,捷报频传;南诏再度进犯,被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击败,王建趁势镇压了“汉奸”集团,从此之后,南诏再也不敢进犯。
王建的直觉没有错,王宗衍根本不是守家之主,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就毁于王宗衍之手。
前蜀二世而亡的故事,还将在后文详细呈献。
总之,幽州刘守光称帝,牵制了河东李存勖的主要精力;岐蜀之争,也帮后梁稳定了西部疆域。后梁终于迎来了一次北伐的最佳时机,朱温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