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 分类:历史 | 字数:114.9万

第339章 “治愈大师”张全义2

书名: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字数:3509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6:53

【“治愈大师”张全义2】

前文曾详细讲述过张全义恢复洛阳生机的故事,因此给他起了“治愈大师”的外号。张全义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其实在那更早之前,与李罕之合作共事时,张全义就有意打造自己“种田叟”的人设。

随后的三四十年里,张全义一直很沉寂,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几乎被人们遗忘,这些年里他只做两件事:种田;劝别人种田。专业种地三十年。

李存勖灭梁之初,打算挖朱温的坟墓,开棺戮尸。当时无人敢劝阻,只有张全义挺身而出,及时劝阻了李存勖的这个想法;后梁降臣为了迎合李存勖,纷纷诟骂后梁、朱温,侮辱旧主,以讨新主欢心,而张全义却坚守道德底线,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尽忠职守,绝不对旧主落井下石。这两件事让张全义在后唐圈粉无数,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后来李存勖的刘皇后死乞白赖地要认张全义当干爹,在李存勖的斡旋下,张全义只能接受。有了刘皇后的撑腰,后唐更无人能动这位年逾古稀的种田叟了。

有意思的是,后梁即将灭亡前,一直潜水的张全义冒泡,向朱友贞建议撤换段凝,朱友贞不听,国破身死;后唐李存勖即将败亡前,一直潜水的张全义再次冒泡,建议让李嗣源挂帅,李嗣源听了,国破身死。

这只能是历史的巧合,命运的玩笑。

然而张全义也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污点:

1,司法混乱

张全义没什么文化,又是行伍出身,在处理民间诉讼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以先诉者为得理”,谁先来告状谁胜诉,或者说是原告皆胜诉,导致了治下的冤假错案无计其数,百姓不胜其苦。这是张全义饱受诟病的一点。

2,杀罗贯

河南县县令罗贯,是张全义的下级,为人耿直、不近人情,得罪了张全义,被张全义记恨。后来,曹太后去世,李存勖视察曹太后陵墓的修建工作,道路因连日的暴雨而泥泞不堪,而这片道路就在罗贯辖区,于是张全义联合刘皇后、宦官一起煽风点火,最终使李存勖怒不可遏,诛杀罗贯,并曝尸示众。

罗贯之死,天下冤之。这是张全义“良玉之微瑕也”。

3,醒酒石杀人案

张全义的监军(失姓名)曾得到了唐朝着名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别墅里的一个醒酒石。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平泉醒酒石”。

李德裕不用做太多介绍,“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此君非常儒雅,尤其钟爱各种奇石,收藏了不少绝世好石,而他最为心爱的,就是这块儿醒酒石。每当他喝醉,都要卧在这块儿醒酒石上醒酒。他曾专门为这块儿石头题诗:

“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

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可以把李德裕的平泉别墅想象成《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里面全是李德裕精心栽培的各种奇花异草、珍木奇石,而这块儿醒酒石就是园子里的镇园之宝。大诗人白居易就非常羡慕李德裕的这块儿石头,经常专程来平泉别墅欣赏这块儿石头。

李德裕曾作一本家训,其中一条就是针对平泉别墅中:“移吾片石,折树一枝,非子孙也!”

等到黄巢之乱时,平泉别墅遭到了严重破坏,值钱的东西几乎被洗劫一空,就连事后负责修缮洛阳宫殿的张全义,也没少移栽平泉别墅里的花草。至于这块儿李德裕最珍爱的醒酒石,也被张全义的监军占为己有。

李德裕的孙子李延古,因受政治斗争的牵连而无心入世,隐居在平泉祖宅,张全义为当地军政一把手,慕名而来,欲请他做自己的幕僚,李延古始终婉言谢绝,张全义逢年过节总要携带厚礼看望这位李德裕之孙,二人私交很好。

当李延古得知醒酒石下落后,便找张全义哭诉,说我爷爷留有家训,谁敢动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就是不肖子孙,如今,他老人家最珍爱的醒酒石被监军霸占,我实在是愧对他老人家啊,哇哇哇哇……

这块儿醒酒石是有灵魂的,更是有情怀的。让它物归原主,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于是张全义摆下酒席,宴请监军,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全义对监军说道:“你应该听说过李德裕吧?他有个亲孙子,就住在咱这片儿,李家平泉别墅旧址。前两天他找我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老伤心了,说他爷爷最爱的一个醒酒石在你家摆着呢,他觉得对不起先人,你看,能不能远看李德裕老前辈的面子、近看我的一点儿薄面,把石头还给人家呢?”

这位监军也是死催的,愤然道:“黄巢匪帮流毒天下,别的地方不说,就咱们洛阳这方园附近的,有哪个园林没遭破坏?难道只有平泉的一块儿破石头吗?”

祸从口出,当着和尚别骂贼秃。张全义同志就是如假包换的“草贼”出身,就是监军口中十恶不赦、该死的“巢党”。监军不仅驳了张全义的面子,还指桑骂槐地侮辱了张全义。

张全义大怒不已,当即把他抽死(笞毙之)。此事发生后,“天下冤之”。

另外,有史料说朱温曾把张全义全家女人不可描述,还因此险些被张全义之子张继祚杀掉,前文分析过,是造谣抹黑;另有人把张全义收刘皇后为干女儿也列为张全义的污点,说张全义贿赂、高攀刘皇后,以求在后唐保身,我们前文也分析过,这真不是张全义主动靠拢刘皇后势力,而是刘皇后死乞白赖地认他当干爹,以证明自己不是卖假药的刘叟之女,当时张全义推辞再三,是李存勖出面,“庄宗敦逼再三,不获已,乃受刘后之拜”,所以《旧五代史》说“既非所愿,君子不以为非”。

总的来说,张全义的历史评价是相当高的,充分肯定了他对河阳地区的建设,政绩斐然。但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谁是胜利者?李嗣源。谁帮了李嗣源的大忙?张全义。

《五代史阙文》就对张全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认为张全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本初巢贼”,黄巢失败后依附于诸葛爽,诸葛爽死后,与李罕之辅佐幼主诸葛仲方,不久之后与李罕之合谋驱逐幼主而自立,随后又驱逐李罕之而独占河阳。

之所以留给人们“忠心事主”的印象,不过是因他最后慧眼识珠,归附了朱温。他忠心事主,诸葛仲方是不是他的主公?李罕之呢?

其次,全面否定了张全义劝课农桑、发展经济的行为,认为这是他“敛民附贼,以固恩宠”。

自从归附朱温之后,张全义倾尽粮草钱帛,竭力供应汴州势力,为朱温的南征北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五代史阙文》说他助纣为虐,帮助朱温篡唐。

还说张全义本应与敬翔、李振等一同被族灭,之所以非但没有被杀,还受到礼遇的原因,就是他重金贿赂当权者(刘皇后),还主动进献郊天费用,这些难以计数的钱是哪儿来?还不是搜刮的民脂民膏?

故而《五代史阙文》说他“剥下奉上”。

第三,指责张全义御家无法。张全义还健在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起了内讧,其子张继业揭发检举其养子张继孙。

同光二年(924)6月,张继业上疏称:“弟张继孙,本姓郭,有母尚在,是我父亲养子。现发现他私藏兵器盔甲、招募勇士,欲图谋不轨,而且私家淫纵,有伤风化……臣大义灭亲,以免连累本家族。”

于是,李存勖降制,对张继业的大义灭亲提出表扬,对张继孙提出严厉批评,并将其由汝州防御使贬为房州司户参军同正,勒令其复还本姓,寻赐自尽,抄没全部家产充公。穷疯了的李存勖最喜欢的就是“抄没全部家产”。

而他的亲儿子张继祚,在后晋时亦因谋反而被杀。《五代史阙文》对此评论说这就是典型的祖宗作孽,报应在子孙身上。

我对《五代史阙文》的观点真的不敢苟同。

首先,说张全义“反复无常”,有些强词夺理。

在那个年代,有几个是从一而终的?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本书是以讲求务实的态度,以其是否对善待人民、是否对历史进程有积极推进作用为评判标准,所以本书认为,“治愈大师”张全义应该算是正面人物。

洛阳一带在黄巢之乱后期饱受战火蹂躏,特别是巨匪孙儒,在撤退时本着“我得不到的,敌人也休想得到”的宗旨,对洛阳实施了有组织地系统性破坏,如纵火、屠城。在张全义的治理下,短短几年时间,洛阳就具备了成为帝国首都的条件。对比同时期的那些军阀,张全义真的是一股清流。

其次,说张全义发展经济是为了盘剥敛财、贿赂权贵……这简直就是罗织罪名了,谬论,懒得驳斥。

最后,说张全义御家无法。也许是吧,亲儿子与干儿子为了争夺遗产而内讧火并,是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不仅仅是张全义,朱温、王重盈、李嗣源……帝王将相遭遇此事者,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非要说张继祚谋反伏诛,是张全义“余殃”的话,就有点儿说风凉话的意思了。

张全义力挺李嗣源挂帅,使得李嗣源终于逃离洛阳虎口,并很快因此次挂帅而龙登九五,对于李嗣源来说,张全义老同志绝对是“开国功臣”。如果说有所粉饰美化的话,也在情理之中。

《五代史阙文》认为史官因为某些“你懂得”的原因,故意隐去了一些史实,比如张全义,很明显是经过了美化,“虚美尤甚”,认定张全义根本不能称为“名臣”。而且还指责那些赞美张全义为名臣的人是“负俗无识之士”,古代史官也有喷子。

百家争鸣,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