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王者降临

作者:黄牛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80.4万

第二百九十八章 暗底手段

书名:三国之王者降临 作者:黄牛道人 字数:2240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9:28

张杨想了想,觉得还是联络曹操靠谱点。袁绍现在一心想着对付公孙瓒,分身无术。长安城中的天子,早就是个泥塑的菩萨了。能自保就十分不错了,还能控制住李利不成?

曹操这会正在坐虎观山斗,看着袁术、吕布和刘备三家在徐州折腾。想着等他们互相残杀得差不多了,自己这边就要出手,迅速夺取徐州,为自己增加点地盘。忽然就接到河内张杨的求援信。

曹操打开一看,于是便召了荀彧等人前来相议。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应该帮张杨,有的说不应该帮。曹操就拿眼看向荀彧,荀彧便道:“李利往征韩遂,而张杨有异动。今李利奉大义而讨河内,谁人能阻?且明公欲图徐州,何必多事。往救张杨,徒耗钱粮兵马不论,又恶了关、凉。实为不智,还请明公三思。”

曹操又拿眼去看郭嘉。今年,曹操最早的策士戏志才患病去世,曹操感慨伤心之余,让荀彧向他推荐人才,并道:“卿侄公达素有贤名,可招来否?”

荀攸早就跟了李利,现在在并州干得兴致勃勃的,荀彧早就和荀攸通过信,讨论过天下形势,并向荀攸推介过曹操。只是荀攸觉得,平定这乱世之人,不一定就只有曹操才行了。最起码自己现在跟着的这位,也非常不错。虽然年轻,但做事稳重,勤政爱民,未来的发展前途就未必比曹操、袁绍差了。而且天下形势,随时都在变化,谁也不能断定未来就会发生什么事,既然如此,大家就不如分开出仕,将来无论哪一家成功,荀家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荀彧对荀攸这个年纪大他许多的侄儿所说的话,表示赞同。天下哪里有那么多大公无私的人。不要因私废公,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既然家族中已经有人出仕了袁氏,那再有个人出仕关凉,也没有什么关系。

于是荀彧就对曹操说荀攸是劝不来了,不过另有一位不亚于荀攸的大才,曹操就问是谁,荀彧随即便向曹操举荐了郭嘉。

郭嘉几年前就北行去见了袁绍,相谈之下,却是话不投机,又见袁绍麾下,谋臣济济,恐怕没自己这个后学末进之辈的好位置,于是便离开北方,仍回老家隐居。这回被荀彧举荐,见了曹操之后,两人相谈甚欢。曹操叹道:“使吾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回营,也欢喜得不行:“真吾主也。”于是,便一直跟在曹操身边,为曹操筹画。

郭嘉见曹操拿眼来望,便出列禀道:“主公,文若之言,甚是有理。主公若有西进之意,当救张杨;若图徐州,便当拒之。”

以兖州的身板体量,实在是还没有到可以招惹两个大敌的地步。又想着要徐州,又想着要河内的盟友,这是不太现实的。

曹操也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一方面是念着张杨、董昭的交情;一方面又想着借张杨之手,把手伸进司隶,以待将来。只是现在自己的左膀右臂都不建议惹恼李利,那就只能暂时按下这份心思了。

曹操于是便叹道:“不意凉州有此虎儿,可惜稚叔了。”于是便让人去告诉河内来使,婉拒张杨,并告诉他,若是张杨、董昭在河内守不住了,可以来兖州,他曹操必定招榻相待。

张杨和董昭满心期待,谁曾想却等来了这么一个结果。顿时心都凉透了。连曹操都不想招惹李利,这下该如何是好?

正自发愁,忽然又有信使来,却是北方袁绍派人来了。袁绍得到情报,说李利要打张杨。袁绍顿时就来了精神。敌人的敌人,那就是自己的朋友。哪怕张杨曾经收留过吕布和董昭,那也顾不得这许多了。只要能遏制李利的发展,消耗李利的实力。让他老老实实的待在并州,不踏出并州一步,袁绍就算成功了。

等袁绍把公孙瓒给收拾了,转回头就可以再围剿并州了。

到时,以冀、青、幽三路铁骑,再加上盟友曹操、张杨,还拿不下一个李利?

所以袁绍这一次,摒弃前嫌,派了使者来,告诉张杨,让他不要怕,一定要坚守河内,到时他缺什么,冀州就给他补充什么。

钱粮兵马,冀州有的是。只要你张杨能顶住压力,守住关隘。冀州就会一直是你坚强的后盾。至于朝廷那边会有什么反应,呵呵,袁绍他几年前就想自立天子以抛弃长安朝廷了,他还会在乎长安朝廷的反应?

张杨和董昭听完袁绍使者的来意之后,不禁面面相觑,还有这样的好事?这简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既然袁绍都不计较过去的事,率先表示了自己的善意了。那自己这边还死扛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张杨便忙给袁绍回信,表示之前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还望盟主不要计较。如今有了盟主支持,自己一定会坚守河内,不使李贼阴谋得逞。

李利带兵抵达箕关,就有情报传来,说冀州那里,有源源不断的钱粮物资,运送过了黄河,送到张杨那里去了。

李利不禁就冷笑一声,袁绍这厮,看来是把自己给彻底恨上了啊。想了想,李利就对贾诩道:“文和,有了袁绍支援,河内急切之间恐不得下,宜当想其他方法了。”

贾诩的骚操作随手就来,于是马上就两封奏书到了长安,一封是夸奖张杨这些年镇守河内劳苦功高,为了抵御关东兵马的攻击、为了京师的安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朝廷不能亏待有功之臣,宜当封赏。于是便表张杨为尚书仆射。

自汉置尚书台后,尚书令秉政,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秩虽低,权却重。再进一步,就直接是三公九卿了。这么个官儿若是放在太平时节,换一地太守,自然算不得吃亏。只是在这乱世,张杨手底下有兵马有地盘,你让他舍了河内去朝廷,还不是执政之位,你让他如何肯干?

第二封则是针对董昭的,说董昭为人如何如何,是朝廷急缺的贤才,宜当招进朝廷,为朝廷拾遗补缺。便表奏董昭为议郎。

两封信到了朝廷,朝廷诸公又不是傻子,明知道这是李利的手段,却不得不捏着鼻子通过了。一是有李傕在,二是这向朝廷举荐人才,他们实在也没有太多的理由反对啊。难道要他们说张杨和董昭不行,不能进长安担任职务?这岂不是两边都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