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作者:木允锋 | 分类:历史 | 字数:16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五一章 是妖人就要蛊惑圣听
夜。
“陛下,我可以明白的告诉您,这就是以后的大明朝。”
杨丰看着朱元璋。
这还是上次承天门前他杀贡使之后两人第一次单独见面。
当然,也不完全是单独。
毕竟人家女儿还在,但除此之外杨丰的这间办公室里真没别人,因为两人讨论的事情机密等级,别说是锦衣卫,就是亲信太监都不能听。
太监也是不保险的。
朱元璋死了,太监们可是还得活下去,那么利益需要时候一样存在泄密的可能,再说朱元璋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身边的太监们,到底有没有被收买了的,收买太监盯着皇帝,本来就是历代大臣的基本操作,那么多太监谁知道有哪个被收买,所以就算太监也不敢完全信任……
准确说皇帝就没有可信任的人。
要不然皇帝都自称孤家寡人,他们真就是孤家寡人。
对任何人都不能信任。
皇帝御下本来就不靠信任,而是靠监督制衡。
靠权术。
而现在他跟杨丰谈的,正是关系大明未来朝廷格局的,某种意义上是大明未来的路线问题了,这种事情可是必须绝对保密。
“您要建立一个文官政府,这个是没错的,我们那时候都是文官政府。
您选择儒家的确也没错。
毕竟您也没别的选择,这时候比烂的话,儒家的确是最不烂的,和其他那些乱七八糟比起来,他们的确是目前最合适选择。
但是。
您不应该独尊。
是的,您留下了制衡的。
以武将制衡文官,以勋贵制衡士子。
但太少了。
以勋贵制衡文官,以文官制衡勋贵,看起来的确不错,但任何朝代勋贵都是初代强,然后是逐渐衰弱,毕竟他们不衰弱,皇帝也很难安心。而文官从来都是逐渐变强,毕竟和平时期武将勋贵很难有用,而治理国家的文官才是重要的,同样皇帝也不怕他们会造反。
然后此消彼长,平衡逐渐打破。
而您现在的科举制度,又完全沦为儒家取士,您的文官就是儒家,最后强势的文官集团,事实上变成了强势的儒生集团。
他们成了一个声音说话的。
您的第二代后期就已经不得不开始启用宦官以弥补勋贵的不足。
但勋贵越来越不行。
您的后代不得不逐步加重对宦官的依赖,直到最后只剩下以宦官来制衡文官这一个选择,这样就成了您最不想看到的宦官干政,而一直发展到巅峰,就是那个魏忠贤。他那时候的皇帝其实很聪明,虽然被后世嘲笑为玩物丧志的木匠皇帝,但实际上就是因为不想直接与文官对抗,所以把魏忠贤推出做一条咬人的狗。然后自己做个不理朝政的昏君,让他在外面卖官鬻爵以确保财政,让他收干儿子把持朝政以制衡被称为东林党的清流集团。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已经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您从一开始就给他们挖了坑。
他们跳不出来。
您现在制定的一切制度,最终都会成为他们不能推翻的祖制,祖宗成法不能变。
所以,您的选择没错,您的制衡设计也没错,错在太少了,就一对一非常脆弱,三角形才是稳定的,您需要在文官里面,再扶持一个非儒家的集团。
拆分文官。
建立文官政府,但拆分文官,让儒家文官之外,再多一个实力足以制衡的其他思想体系下的文官,这样再加上勋贵武将集团,您的后代才能避免像原本历史上一样,最后连一个鼓动民变的庶民都杀不了。苏州抗税推出顶罪的首领葛成就是普通织户,但皇帝下旨处死后,却在大牢里被当做英雄供着,一直伺候到皇帝都死了他还没死,最后还被放了。上上下下各级官员的保护,地方士绅的保护,就能让皇权甚至无法决定一个庶民的生死。
而皇帝派出总督漕运的文官,甚至敢收买监狱的盗贼,把皇帝的税吏诬陷为盗匪杀死。
这就是一家独大的后果。
大明后期的确党争严重,但党争不影响文官一家独大,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思想体系教育出来的。
他们都是儒家。”
杨丰说道。
他得从根本上蛊惑朱元璋。
“朕若有别的可选,难道你以为朕就喜欢让他们独大?科举从洪武四年停了,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重开,这十几年朕在做什么,不就是在找一个可用的?
朕没找到。
朕找了十几年,最终只有他们可用。”
朱元璋没好气地说道。
“那是因为您只想找一群可以做奴才的。
所以您才看他们最合适。”
杨丰说道。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
“您就承认吧,您根本就没想找真正治国之才,您只是想找一群能给您维护家天下,从法理上给您保证朱家江山的奴才而已,您带着这样一个眼镜,那当然只能看到他们了,但事实上真就只有他们吗?
他们真就独一无二吗?
他们有什么?
第一五一章 是妖人就要蛊惑圣听
读书识字?
只要学校开的多,任何人都能读书识字,我们那时候就没有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教育问题。
他们更有道德节操?
这东西不是什么思想问题,儒家的确鼓吹历史上的名臣,把他们说成是儒家,但实际上能有多少是真正的儒家?唐朝之前都是世家,世家的确会学习儒学,但他们什么都学,儒学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其他兵学,算学,工学甚至医卜,他们什么有用学什么。
然后儒家就拿出他们学过儒学说成他们都是儒家。
儒学真正独尊都到宋朝了。
那些忠臣义士不是因为他们学了儒学才成为忠臣义士,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忠臣义士。
这是个人品德问题。
同样大儒们叛国投敌的也大有人在。
您看中的,只是他们能给您一套君君臣臣,固化皇权的东西,然后可以用这个来让所有人接受您的朱家天下,从此世代臣服,做你们朱家的奴仆而已。”
杨丰毫不客气地说道。
朱元璋冷哼一声,明显已经非常不爽,毕竟被这个混蛋说中心思。
“当然,这是你们大明的事,我是个旁观者,不过就算是旁观者,我也必须提醒您,这样做就是重新走上那些王朝已经走过的路,而他们无一例外都覆灭了。自从陈胜吴广喊出将相王侯宁有种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就不存在这样的家天下了,人们只是在等着王朝的衰落,然后推翻他再换新的王朝。
没人愿意一直做奴仆。
我们都有反骨。
后来取代你们大明的异族,在这一点上玩的比您还狠,他们不但继续尊崇儒家,而且彻彻底底把儒家变成了奴家。
所有文臣武将都以在皇帝面前称奴才为荣。
他们的儒学不再有思想。
唯一能做的就是照着儒家的典籍解释皇权的主宰性。
告诉所有人都要做皇帝的奴隶。
甚至把一多半的书籍统统烧掉,只留下对奴化有用的,连科学书籍都烧掉,甚至就算一些必须留下的史书都大量篡改。可依旧没什么用,不到两百年就已经造反不断,甚至最终酿成差点灭亡的造反,还是靠着泰西人帮忙才镇压下去。但那以后天下就已经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趁着镇压造反崛起的汉人重臣,跟藩镇割据也差不多,全靠出了个女主精通权术,才勉强又维持了几十年,这女主一死立刻灭亡。
他们把奴化做到这种地步,最终维持的时间也就是和大明差不多。
这东西真没用。
儒家能做到的,其实任何其他思想都能做到。
既然这样您为何非依赖他们?
解释您的江山正统性?
您需要吗?
您又不是那些靠着篡位,欺负孤儿寡母得来,可以说所有朝代,您是得国最正的,根本不需要借助什么思想的解释,您一个驱逐鞑虏再造河山就足够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尝试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
比如说科举。
为什么只考儒生?
为什么不分成多个科,比如把目前考的单独定为文科,然后同时考兵科,工科,甚至农科,医科,商科这些,让他们最终考出的都是进士,都能做官,一样可以升迁,这样就在儒生之外,形成了杂科官员集团,文官里面不再是儒家一家独大。
更何况很多事情,终究得需要专业的去做。”
杨丰说道。
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忽悠朱元璋把科举分科,然后用杂科进士分儒生的权力。
这才是最狠的。
而且本身也具备实行的基础。
首先靠兵科是肯定会得到武将集团的支持,现在世袭武官的子弟,本来也就是要进行考核,然后再确认是否袭职,那么把他们纳入科举,让他们考武进士就是了。
而工匠本身就有营缮所为官这条渠道,现在不过是纳入科举,直接让他们去考工科进士。
还有医科。
医生也是可以凭医入仕。
地方医学,惠民药局,一直到太医院,这是一条线。
现在同样纳入科举,让他们变成医科进士。
无论什么进士都是进士。
都是可以进入官场,然后该升迁就升迁的,不过他们肯定会受到文科进士们的排挤,甚至被歧视,毕竟让儒生们和工匠并列,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忍受的,但要的就是这个,受排挤的他们会自动抱团,最终形成一个和儒生争锋相对的官僚集团。
然后就是两个集团互相制衡。
这些杂科进士是真有用的,他们可比那些纯粹的儒生更有用。
而且儒生的根基是地主。
毕竟耕读传家。
但杂科进士的根基不一样,他们必然成为工商业的代言人。
这就可以了。
新兴工商业集团可以得到真正的扶持了。
“朕想一想。”
朱元璋坐在那里很深沉地说道。
“陛下,这个还需要想?咱们别的不说,兵,工,医三科甚至可以说本来就有,只不过是不在科举,如今改到科举里面而已,大不了在进士数量上有分别。比如文科考两百,兵科考一百,工科考五十,医科考五十,但无论什么科,作为进士是一样,而且以后做官也不能有分别。这里需要区分卫所世袭武将和武进士区别,武进士还是文官,只不过是以兵部这些衙门为主,包括其他与军队相关的衙门。”
杨丰继续蛊惑他。
兵部,兵备道……
当然,现在没有兵备道,但现在有分巡道,按察司分巡天下兵备,四十多个道,派按察司副使巡视兵备情况,像这样的文官首先得有足够的军事知识才行。
所以他们就应该以兵科进士充当。
当然,作为对武将的拉拢,兵科进士一开始肯定卫所选送,各地卫所都有自己的学校,上学的也基本上都是军官子弟,由他们选送举人,由这些举人考进士。至于他们世袭武职的考核,那个肯定还按照过去,这个世袭制度是朱元璋的统治根基,他是轻易不会动的。
得慢慢来。
但首先得把兵科进士搞出来。
不过朱元璋也不可能立刻答应,这个改革牵扯太大,需要在目前科举制度上大规模改革,而目前科举制度也是刚刚完善起来……
其实还不完善。
毕竟都能搞出南北榜的肯定不能说完善。
这种情况下再改,那就需要很大魄力了。
不过关键还在于朱元璋能不能舍弃他对儒生的幻想,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皇帝都想着家天下,永远延续下去,而儒家的确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选儒家很正常。但杨丰也不是要他抛弃儒家,儒家依然还是他的文臣主体,但儒家独大到最后会危害他的皇权,所以他应该给这种制度的漏洞打个补丁。
当然,杨丰是让他认为只是给漏洞打个补丁,但实际上真正发展下去那就不是补丁了。
新一代思想都会诞生的。
新一代官员也会成长。
那时候就儒家那点本事,怎么可能撑得住,以后的皇帝,终究还是要看谁有本事的,他们可未必有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如果杂科进士出身的官员展现出远程儒家官员的实力,那以后的皇帝难道不会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