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爆神尊
作者: | 分类:玄幻 | 字数:268.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5章 打击对象
“我们需要您帮忙在港城专门注册一家公司,费用我们来承担,公司的法人由您来担任。总经理和其他负责人员可以由我们任命。
到时候我们在禾康县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您过来出席一下投资开业仪式就行了!不知道您意下如何?”李良说道。
杨总听了李良的话,考虑了一会问道:“这就是你准备送给我的美名吗?”
“是呀,杨总。您想一想,只要您愿意去内地投资,钱由我们来出。我们在乎的不是名利,而是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通过这个猕猴桃种植项目能够实实在在的增收致富。到时候公司如果获得什么荣誉,老百姓要感谢的,就是您和您的企业!”李双墸在一旁说道。
“你们真的不在乎名利?”杨总似乎还是有些不信。
“嗯!”李双墸和李良同时点点头。
“那好!”杨总郑重又有些感同身受的说道,“其实我爷爷当年在内地也是苦孩子出身,30年代躲避内地的战乱从内地来到港城发展,我爷爷就受过很多苦,我家也是苦孩子出身。”
“这些年来,经过我爷爷和我父亲两代人的努力,到了我这里,总算是薄有家资。这些年在港城我们一家经常捐钱捐物做些慈善事业。
不过不管怎样,我们投身慈善还是看中背后的名利的。你们叔侄俩这样不看重名利的精神,真是让鄙人有些惭愧呀!”
“不知道你们准备投资多少到这个项目里面去?”杨总接着问道。
“不多,10万人民币!”李良说道。李良这是考虑到自己家里现在还有几万块现金,到时候再将自己家在建安公司、旺客来和出版社的股份收益折算一下,应该在最近的一年内可以拿出十万块左右。
这笔数字对于内地的普通个人家庭来讲,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但对于李良来讲,也就几个公司加起来一年左右的利润而已;对于港商杨总来说,更可以称得上是毛毛雨。他在鹏城投资的机电厂,一个月的利润都不止这么多。
杨总听到李良报出来的数字,琢磨着平时自己一年在港城做做慈善,也要花上几十万港币,不如就把这笔钱投资到这个农业项目里面去。
于是杨总笑着说道:“那就这样吧,既然你们想给我送名,那我也不贪占你们的便宜。我就投资50万港币进来。我也不需要你们进行投资,我只需要50%的股份。如果这家公司真的赚了钱,你们就按50%的比例给我分红就行了。
如果没有赚到钱也无所谓,只要能够真正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农民,我就心满意足了!”
杨总说的这番话把李双墸和李良都镇住了,一开始杨总的态度还是不想投资到这个农业项目中来,但现在又愿意投资50万港币进来,而且还没有收益的要求和限制,这样的条件简直太好了。
“杨总,您真是个大好人,我代表我们禾康县的父老乡亲谢谢您了!”李双墸激动的说道。
杨总看着激动的李双墸和李良,摆摆手继续说道;“李生,还有小李生,你们先听我把话说完。
我之所以愿意投资,是在你们身上看到了那种甘于奉献、不争名利的慈善精神。这与我们港城人的慈善精神是一致的。
但是,在投资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您说!”
“我希望你们能够真真正正的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不因为我没有对你们有什么利润的要求,就敷衍我!”杨总说道。
“这个您放心,您可以派一个得力的人,去我们那边监督我们。我相信港城这样有着悠久慈善传统的城市里,要从您的公司里面找一个有这样奉献精神的人,应该问题不大!”李良主动提议让杨总派人来监工。
“可以,那到时候我会派人定时来查看和监督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报表。我们港城人向来注重契约精神,希望李生和小李生你们两位不会让我失望。
说真的,现在这个社会,像你们这样富有奉献精神的人真的不多了!”杨总继续说道,“李生、小李生,谢谢你们。这些钱对我来说是小事,感谢你们唤醒了我内心的美好,我准备这次回去就和我父亲商量回乡祭祖的事情。
我父亲这些年一直念想着回家乡祭祖寻根,他当年跟着我爷爷奶奶从家乡来到港城,辛苦了一辈子积攒了现在的家业。现在他年纪大了,我以前又抽不出时间来。
今年我一定抽空陪我父亲回乡寻根祭祖,也看看能不能帮到我家乡的父老乡亲。”
想不到自己的主意还影响到了杨总,李良很是欣慰。
“杨总,不知道您的家乡在哪里?”李良客气的问道。
“在浙省的义乌!”杨总说道。
“义乌?是个好地方呀!你们那边鸡毛换糖的历史很悠久呀,有很好的经商传统,难怪杨总你们在港城把生意做的这么好!”李良赞道。
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李良就在自己的巷子口遇到了一个挑着担子鸡毛换糖的义乌人。
见李良提到自己那未曾谋面的家乡的特色经商传统,杨总也激动的说道:“小李生,你也知道鸡毛换糖?”
“是的,杨总,今年过年的时候,就有您的一位老乡来我们禾康鸡毛换糖,我当时还和他聊了一会呢!”李良说道,“禾康距离义乌上千里地,你们的老乡居然把生意做到我们那里去,真是不简单呀!”
“是呀,我爷爷当年也做过这个生意!”杨总感慨的说道,“听我父亲说,我爷爷当年在家乡日子过的很苦,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村里长辈挑着担子出门做小生意。后来日本人来了,闹了兵灾,家乡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我爷爷就带着我奶奶还有我父亲,一路南下到了港城,最终我们一家才在港城落下了脚,扎下了根。我爷爷奶奶早就过世了,现在我父亲也70多岁了,心心念念的也是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去,看看家乡的样子!”
义乌人的“鸡毛换糖”及其历史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60、70年代,鸡毛换糖成为华夏的被打击对象,说鸡毛换糖是“弃农经商”、“投ji倒ba”、“ziben主义尾巴”,与全国禁令相抵触,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那时,义乌像其他地方一样,成立了“打击投ji倒ba办公室”,把那些在街上手拎蓝子叫卖的和摆地摊的赶得“嘭嘭”飞,禁止换糖人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
但是,义乌即使在文ge这种割ziben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ji倒ba的时期,换糖人外出鸡毛换糖依然盛兴,那时义乌下面的一个廿三里镇,仅该镇外出鸡毛换糖的人员多达五千余人,经营范围不仅涉及到浙周边的赣、闽等省,而且扩展到全国各地。
随着华夏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义乌人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在七十年代中期,义乌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