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公和娃也是穿来的
作者:桃渡的喵 | 分类:古言 | 字数:24.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章 进城
三人都做了很长很长的梦,梦里现实和虚幻不断交织,一时觉得是真实的,一时又觉得很荒诞。
天渐亮,唐晓晓在床上伸了几个懒腰才缓慢的爬得起床。
每天早上醒来她还是会吐槽,一边穿衣服一边吐槽,衣服实在太破了,趁着今个去赶集,还得买几身衣服,穿着穿着想尿尿了,这里的生活最最最让她难忍的还是那噩梦般的茅房。
“相公,咱这茅厕还是想想,必须得改造,太痛苦了!”
“是啊,我见都没见过这种厕所,我一个大老爷们都觉得难受,更何况你们了。”刘大志在一旁嗤之以鼻。
待两人穿好衣服出门,俩孩子还没醒来。两人又一次鼓起勇气解决好了生理问题,两人用柳树枝刷着牙,心里一万个嫌弃,这日子太苦了。
刷完牙洗完脸,唐晓晓回到屋内,轻轻叫醒刘小月,“小月,今天你先在家带好亮子,我和你爹探好路下回再带你们一起去。”
虽然刘小月心里不是很愿意,但是她知道,昨天刘小亮受了惊吓,带着一起去又坐不下,不带着去一个人在家不放心,“行,我知道的,看看有啥好吃的,先整点回来,我馋了。”
“晓得的,小馋猫。”
他们到了邓屠夫家时,邓屠夫已经把宰好的猪肉搬上了牛车,上面还有砧板秤杆等东西。
邓屠夫带着大儿子,小儿子和邓婶留在家里收猪。
打完招呼,邓屠夫便让他们坐到牛车一边,邓屠夫让大儿子赶车,自己坐到车的另一半。
身后不断传来血腥气,两人差点没憋住,买肉的时候怎么没发现这猪肉味儿竟然这么大,熏得他差点吐了。
刘大志顺顺唐晓晓的背,忍着不适,跟邓屠夫问起做生意的事,想着自个找人打听消息,怎么的也得吐露点实情,要不然人家凭什么要把做生意的道道告诉自个。
唐晓晓不好意思说,“我们刚分了家,种地也不是很里手,就想着能不能到集市也做点小买卖,挣点糊口钱就成。”
邓屠夫倒是个爽朗的性子,笑着道,“那你们想做啥生意?”
唐晓晓两人还啥都没见着,这会哪有头绪,挠挠头道,“我们想去集市看看啥生意好做,邓叔,你觉得咱这集市上有钱的人多吗?”
邓屠夫想了想,“离我们村近的三岔口三天一次也有赶集,是周边几个村的小商贩自发集合在一起的,哪儿赶集的人也不少,但是有钱人就基本没什么了,每次来买肉基本都是半价一斤的买,一斤以上不是很多,所以我就改去城里卖肉了,城里市集的人就很多,有钱人也不少,但是离我们村就稍远,走路估计要走一个多时辰。”
一斤肉十文钱,买多少肉,就能看出这里的生活水平如何。
唐晓晓拖着下巴,三岔口起码涵盖了方圆十几个村子,每次也得有一两万人赶集,三天一次,大多数只买半斤一斤,邓屠夫每次杀一头猪,按照两百五十斤算,这样算下来,一百来人中才有一人买得起猪肉。那这消费水平也太低了,这三岔口不适合摆摊,还是去城里看看吧。
“那看样子还是要去城里才好做生意,三岔口那边不适合。”刘大志原想着她媳妇做菜手艺不错,可以去三岔口拜个早点摊,过渡一下,攒些本钱了,再去城里开个铺面,看样子是行不通的了。
两人都打消了开早点摊的想法,琢磨现代有什么好吃的,物美价廉的,是古代没有的。
到了城里,邓屠夫带着大儿子到菜市场摆摊卖肉,他这摊位是要交费的,一天要给十文钱。邓屠夫摆好摊,开始吆喝,唐晓晓也不打扰他们做生意,记下位置,就拉着刘大志顺着街道走去。
唐晓晓这会心理感觉不算太累,可生理感觉简直腰子都要垮下来了,以前的唐晓晓每天都要去健身房泡上一个小时以上,现在的唐晓晓,虽然做惯了农活,可是长期受刘老婆子虐待,身体素质远远不如,牛车上一路颠簸,刚下车那会已经背着邓屠夫吐了一回了。
还是先解决吃饭问题吧,原本早上就没吃东西。
“相公,我们先吃饭吧,我饿了。”
“对对,先吃饭,媳妇想吃啥?”
“那边有卖包子的,人还挺多,咱先搞几个来填填肚子。”
于是两人上前去,问了问价钱,白面馒头和菜包子价格一样,两文钱一个,三文钱两个,肉包子三文钱一个。
唐晓晓上去豪气的买了四个白面馒头四个菜包子五个肉包子,也得带回去给两个孩子尝尝。
此时天光大亮也,已经有不少人驻足在各个摊位前。随后两人找了个僻静的街角,随便往石阶上一坐,便开始啃起了包子。
唐晓晓啃完手中包子,准备起身到处逛逛,一个小乞丐站在了她面前,扭头看了眼刘大志,秒懂,将怀里的馒头拿出来一个,给了唐晓晓。
唐晓晓边递上馒头边问道,“你们一直在这官罗县城里吗?”
小乞丐犹豫着上前,迟疑了一下,但是白面馒头对他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不知道唐晓晓要干嘛,但是他觉得这两人看起来不像坏人,便点点头伸手接了。
唐晓晓笑着说,“我想问问你,咱这城里,除了这块还有什么市集吗?”
没想到这小孩儿还挺熟悉官罗县情况,,一听唐晓晓要打听市集,便一一说了。
原来这官罗县有两处市集,一处在城西,就是他们此刻所在的位置,每日只开上午。另一处在城东,是个夜市,只开酉时戌时两个时辰。
此外小私塾县里还是有几家的,只是分布的毕竟散,规模也比较小,大的书院有一家,不过不在城里,而是在城东五里地外的宝塔山,书院名叫宝塔书院,据说是京城里的大官告老还乡之后开办的,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书院里也出过好几个秀才了。
问明白这些关键信息后,两人便根据小孩儿指的路去踩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