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盗之草亭画酒
作者:刘刘氓氓 | 分类:历史 | 字数:41.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8章 生死有命(八)
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据载,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措施,就有关节之弊在科场上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应邀前来聚会的考生个个兴奋不已,席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称颂杨学士诗名着天下,此次必作“文衡”(主考官),有的则直接请求杨亿给予“指导”。听到这些,杨亿勃然变色,口中边说“丕休哉”,边甩袖而去。“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在场的同乡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点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杨亿出任知贡举,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都被录取了。
南宋奸相秦桧,有个叫秦暄的族内子弟将要应试。临考前,秦桧派人把中书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只让仆人用美酒好饭侍候,秦桧本人并不出面接待。程子山独自一人呆得无卿,便翻看桌子上标有“进士秦暄呈”的札文浏览再三,几乎背诵下来。几天后,程子山接到入闱典试的任命,并得知秦暄参加考试。这时,程子山立刻想到日前秦桧刻意安排的用意,遂以秦暄的札文作为考试内容。那秦暄自然高中榜首。应该说,秦桧在这里就是在做巧通关节的把戏。
明代,暗通关节之弊日渐盛行。史载:“明季即有以关节进者。每科五六月间,房考就聘之期,则先为道地,或晋谒,或为之行金以贿诸上台,使得棘闱之聘后,分房验取如操券而得也,每榜发,不下数十人。”看来,棘闱之内,场场有关节之弊,而且干此勾当者不在少数。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起典型的关节作弊案。那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乡试,宰相黄洪宪充任北闱考官。这位主考大人在入场前接收了大把的条子,录取时单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势高者无子则录其婿,利重者非子则及其孙”。当时,有位叫李鸿的浙江士子,场前重金买通黄洪宪,暗中订下关节,在两场卷文中都使用了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吴地土语“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举人。在黄洪宪手下以关节取中的卷子,“文理讹谬,章章若是”。由此引起众怒,“榜出而人人切齿,无不欲唾洪宪之面而笞其背也。”刑部主事饶伸上疏弹劾,说:“今邪臣所为罔上行私者,莫如科场之弊。”他直言指陈:“未有大通关节肆无忌惮如黄洪宪之为者。”
当然,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最有名的舞弊案要数大文学家鲁迅的祖父了。不过窦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案例,他们只是时空错乱后活在另一个时空里的朝代。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末科三甲第15名进士。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身为内阁中书的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这年八月浙江乡试,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恰是与周福清一同登科的进士。当周福清得知浙省主考是殷如璋后,便想“为子求通关节”,同时为几位亲友子弟请托,以图在亲友那里得到“酬谢之资”。七月二十七日,主考殷如璋乘船自京抵达苏州。早已在此等候的周福清,为避人耳目,派家仆陶阿顺登船送上密信一封,信内请殷如璋关照其子周用吉等6位考生,暗订关节均用“宸忠”“茂育”四字,另在一张纸上写着“洋银一万元”,是许诺事成酬谢的价钱。由于家仆陶阿顺的莽撞,周福清递送关节之事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立刻翻脸不认人,把陶阿顺连人带信送到苏州府审讯,信内提到的几位举子“一并扣考”,不得参加考试。至于周福清,先是逃到上海躲避,后来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四处查拿,便回到浙江会稽投案自首,被押赴杭州审讯,最终坐了八年的大牢,周家也从此衰败下去。
尹亭昌自然知道这舞弊之中的危害,所以必须严厉打压此事。
“老臣黎箬参见陛下。”
“黎掌使免礼。朕今日叫你来,为了何事,我想你一定明白的很,你是文试主考,我自然信得过你老人家的人品,所以我希望您能帮我个忙。”
“陛下请讲。”
“我怕武试中有作弊之人,所以你在文试的同时,要派人随时盯紧武试,李存是个俗人,不像你一样仙风道骨。”
“老臣明白。”
几个时辰后。
“李存参见陛下。”
“免礼。这次让你来,就是为了科举的事情,李掌使我是信任的,但你要派人盯着负责辅考的丁掌使,不能让舞弊之事发生。若有,立马禀报。”
“是!”
又几个时辰后。
“民户阁掌使丁一参见陛下。”
“丁掌使请起,朕这次安排你辅考,必然看中了你的才能。”
“多谢陛下。”
尹亭昌说:“这次也是有事情要求你办。”
“切不可用求字,陛下尽管吩咐就是。”
“黎老先生今年是第一次主考,我担心他不太懂这里面的规矩,你呢,盯紧了,出了乱子及时禀报。”
“是!”
丁一走后,王髯从宫殿的后面走出,对尹亭昌说:“陛下这一计,实在是高。”
“是丞相指导得好,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