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西游炼星师

作者:枫笙水起 | 分类:其他 | 字数:51.7万

第131章 星月交辉

书名:西游炼星师 作者:枫笙水起 字数:2697 更新时间:2024-11-25 23:44:21

赵云来到西边的石室,发觉这里只有两面大镜子,也是无法看见其他人,应该是已进入幻境中。

在左边那块大镜子的旁边,写着一首诗,是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赵云最喜欢的就是后面两句,曾经查看过这首诗的资料,记忆十分深刻。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的时候,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是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泰山的挺拔高耸,似是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杜甫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出杜甫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的是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它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全篇紧紧抓住“望”字来写景,在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赵云一边回想着这首诗的含义,一边用灵眼凝望着那面大镜子,果然发现镜面上出现详细的解释。

如果按照这些解释来修炼的话,应该可以学会一套水系功法,但究竟是不是杜甫的真正传承,真的很难说。

他突然想起金老爷子的另外一本小说,里面似乎有‘马命风小小’和‘老泥招大姐’,叫啥【躺尸剑法】,就是某人故意对唐诗的曲解。

万一镜面上的内容,并不是杜甫的原创,而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怎么办?

于是他再次将自己催眠,暂时不识字,再去看墙上的文字,果然是一套完整的武功,包罗万象。

赵云将这套武功牢记在心,再凝神往镜面望去,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中年男子,神情平静如水,眼眸中却蕴藏着深深的忧虑之色。

他将自己的一缕意念融入镜子里,施展那套武功,跟那个中年男子打斗起来,渐渐对这一套武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所谓大道同源,万法归一,只要在武功中加入五行元素,或者风雷光暗冰之类,就能衍生出法术。

真正要探索的,反而是‘道’的终极奥妙,而武功、法术、神通之类,只是不同形态的手段而已。

不管是什么手段,只要能够修炼到极致,都可以抵达‘道’的神奇境界。只不过,有人走得快些,有人走得慢些,有人半途而废,有人从未开始过。

赵云不再纠结武功、法术和神通之间的区别,反正任何招式,都可以用天罡地煞星辰变表现出来。

而他继续创造天罡地煞星辰变后面的绝招,是要看起来没那么玄,整理好之后,再传授给徒弟们。

万一日后他离开西游世界,每当人们提起天罡地煞星辰变这套绝学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传承。

其实李白和杜甫在唐朝时都做过官,但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他们留下来的不朽诗篇。

赵云将意念融入星图中,尝试着将李白传承和杜甫传承融合起来。

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武功,一为火,一为水,领悟透彻之后,也可以调动天地间的元气,衍生出法术。

如果非要将武功和法术区分开来,那么武功侧重于修炼肉身,而法术则是如何快速调动天地间的能量。

如果在施展武功的同时,就能调动天地间的能量,那么这就跟神通没有多大区别了吧。

也不知过去多久,赵云脑海中突然有灵光一闪,想出一个叫做‘星月交辉’的绝招,可以将武功和法术完美地融合起来。

只要让这个绝招继续升级,还能将不同属性的能量融合起来,威力倍增,甚至生出更神奇的能量,譬如传说中的虚空之力、祖巫之力、盘古之力、混沌之力。

它不但包含物理反应,还有化学作用,必须不断实践,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赵云将意念从星图中退出来,长吁一口气,再去看另一面镜子旁边的古诗。

这首是杜甫写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赵云最喜欢前两句,也曾专门去查过资料。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杜甫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

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

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

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

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

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暗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统领全篇,值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杜甫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满目,却更加叫人黯然心伤。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登楼远望,锦江流水在蓬勃的春色中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宛如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思。

而且登高临远,独自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纵论天下大势,从吐蕃陷京、代宗复辟一事,指出大唐帝国气运久远,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义正词严,浩气凛然,于焦虑之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不觉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的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这是以刘禅暗喻代宗李豫,因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者,此时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愁难解,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赵云将意念融入镜子中,跟里面的男子厮杀许久,渐渐领悟出一丝奇特意境,竟然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

但时间法则和空间法则,级数太高,需要慢慢摸索。

当赵云将杜甫的这两首诗融会贯通时,发觉墙上的文字再也没有半点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