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

作者:世家千年 | 分类: | 字数:65.9万

第355章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书名: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 作者:世家千年 字数:1539 更新时间:2025-02-04 04:29:33

曹操接二连三损失贤才,将他积攒了数十年的家底,几乎败光。

建安七子都是才华横溢之辈,有五人就这么折损在一场大疫中。

纵使曹操再不甘心,也只能感慨天威难测。

他再次颁布了一次《招贤令》,又称为《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卑辱之名,有见笑之耻。”

“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奏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

“负卑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言辞恳切,继续招揽天下英雄。

即使是“不仁不孝”之徒,他也能放宽条件,破格录用。

曹操感受到了南土的威胁,也表达了他对一统天下的渴望。

人才没了,他可以接着招募。

偌大的神州,总会跳出来一两个鬼才,为曹魏所用。

配合此前的“招贤令”,曹操已经展示出了他的诚意。

为了拉拢关羽,削弱江东的“义气”,他举兵十万至江淮。

就算感动不了关羽,也应该感动天下英雄豪杰了。

曹操自认为,他已经做到了极致,唯才是举。

江东的科举考核,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仍是传统士族之间竞争的小把戏。

读书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

还要加上“经学”作为门槛,基本上是指定世家大族的传承者了。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经学世家,所以出现四世三公的恐怖传承。

曹家不修经学,没能和这些顶尖家族比肩。

曹操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士人,更别提寒门子弟了!

他们要出头,比登天还难。

曹操的“招贤令”,给了他们一次宝贵的机会。

是驴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

作为魏世子的曹丕,也展示了他该有的能力和风度。

他写信给大儒王朗时,发出生命的感慨: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一场大疫下来,引发了北方士林的轰动。

他们开始琢磨、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追求什么。

别小看这样的思索,这是“魏晋玄学”的启蒙。

神州历史上每当出现割据的政权,战乱不休。

总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思潮崛起,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盛。

而“魏晋玄学”,是继“诸子百家”后的又一次思考。

道家的学说会再次崛起,成为和儒家一样的显学。

后世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个个都是人才。

他们放浪形骸,称得上是“愚弄”了一个时代。

而在魏时,“玄学”的概念渐渐有了雏形。

曹丕追求不朽,并且认为立德扬名、着作典籍,可以帮助他达成目标。

故论撰所着典论、诗赋,盖百馀篇。

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试想一下,天下大疫汹汹来袭。

曹丕专心地着作,还邀请大儒讲学,是何等地气概和风姿。

凡夫俗子还在为疾疫感伤,曹丕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走向“不朽”。

历史上他能从曹操手中,抢走“魏文帝”的谥号,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有了曹丕带头,北方的士子渐渐恢复信心。

他们沉定心神,专心于着作,涌现出不少文章。

可自始至终,都没能达到建安七子的高度。

建安文学的没落之势,俨然不可阻挡。

唯有大汉读书人的信念还没有崩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这是残酷战乱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

建安文学的顶点,在邺城、在铜雀台发扬光大。

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超过南方。

就连思想的启蒙,也是北方率先发起。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曹魏更像是一个国家,继承了汉室的衣钵。

蜀汉是地方军阀,东吴是士大夫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