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平行大秦,始皇万年

作者:云无殇 | 分类: | 字数:39.1万

第136章 唱双簧

书名:平行大秦,始皇万年 作者:云无殇 字数:3555 更新时间:2025-01-25 01:48:59

云无殇简单的看了一遍传阅过来的战报。

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规模叛乱,越看这些战报云无殇心中疑惑越深。

时间上来看,各地叛乱发生的时间都相差不远。

按照云无殇亲自体验过的车马速度来看,绝对不存在一个地方起事,然后其他地方得到消息后纷纷响应的情况。

肯定是提前有预谋有计划的叛乱。

也就是说,这些各地的叛军有可能拥有同一个统领。

有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在这几年联系了无数前各国的余孽。

约定在同一时间发动复国之战。

云州的叛军也不过棋子之一罢了。

而这个人或者说这个组织究竟是谁,他一点头绪都没有。

而且根据云无殇猜测来看,这些战报之中恐怕多数都有水分存在。

比他们早到几天的云州的战报中写了,叛军兵力至少有十三万。

其中有五万左右是新罗国的士兵。

也就是说,对方在云州至少鼓动了八万叛军。

那可是在云州啊。

拥有六十万精兵的云州。

对方都能鼓动六万叛军,那在其他地方呢,应该是只多不少才对,即便少,也不会少太多。

所以这战报肯定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实际上遇到的危机肯定是有的。

这种情况不是一个好现象。

若是很多地方都谎报军情,导致明明需要支援的州郡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最终导致其沦陷,让对方得到了可以据守的坚城,再想收复回来,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很多了。

在看完这些战报后,云无殇将其交给来回收竹简的小太监。

小太监将战报收回后,朝会才算是正式开始。

“诸位爱卿对各地的叛乱有什么看法,尽可畅所欲言。”

始皇政端坐高台,声音再次传入百官耳中。

坐在最前面的丞相李斯站起身来先给事情定了基调:“造反,绝不容忍!”

李斯,大秦丞相,始皇政的得力助手之一。

大秦能一统天下离不开李斯的帮助。

虽说大秦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天下十九州。

可以说,一统天下,是六代秦王的努力。

但真正让始皇政下定决心出兵的,正是李斯。

在大秦一统天下后,又是在李斯的鼎力相助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推行郡县制。

大秦现在的基本国策,其中大多都有李斯的手笔在其中。

李斯在大秦的地位,可以说是万万人之上毫不为过。

而这位大秦丞相,一句话就将事件定了性。

各地反贼,是在造反,既然是造反,那就需要去平反,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怎么去平反。

而李斯既然这样说了,那肯定也是代表着始皇政的意思。

接下来,百官就要顺着李斯的话继续说。

武将集团的五六品官员们犹为活跃。

就是打,猛打。

大秦一统天下后天下趋于和平。

和平就意味着没有战争,没有了战争就意味着没有了军功。

没有军功,那武将们晋升就会极为困难。

在战时,武将是有快速晋升的可能性的,短时间从大头兵晋升到大将军都是很有可能的。

但和平时,这些武将官员的空缺大多都只会用来满足超级勋贵的利益。

也就意味着,那些背景不够深厚的武将们,可能很多年都等不来一次晋升的机会。

这一次,大秦多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叛乱,这就意味着有无数的战功等着他们来拿。

只要他们参与了平叛,多年未动的官职也都有机会动一动了。

相较于武将集团的积极,文臣集团就相对来说要消极很多。

他们不敢反对出兵,但要增加很多附加条件才行。

比如怎么出兵,由谁领兵,领多少兵。

对于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甚至有不少文臣为了扼制武将集团,竟然提出了先诏安后起兵的建议。

在文臣集团提出这个建议后,迎来了武将集团的破口大骂。

讨论终于还是不出意外的变成了骂战。

对于这样的骂战,始皇政已经见怪不怪了,很淡定的将李斯叫到了龙案之前。

李斯也是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很自觉的搬了小凳子坐在龙案旁边,和始皇政二人讨论着什么。

云无殇很意外,他万万没想到大朝会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如同菜市场一般。

……

大约吵了两刻钟,始皇政轻咳了两声,赵高会意,尖声大喊一声:“静!”

听到赵高的声音后,乱作一团的百官们自觉又分到两边。

始皇政也没有问这些百官吵出了一个什么结果,而是随意的说:“云家的晚辈在哪了?”

赵高尖声高喊又重复了一遍:“陛下问,云家的晚辈在哪了。”

云无殇知道,这是在喊自己呢。

当即出列,远远作揖一拜:“微臣云无殇,参见皇帝陛下。”

云无殇微微弯腰恭敬地行礼。

大殿在云无殇出列后变得更加安静了,安静到落针可闻。

第136章 唱双簧

尽管云无殇低着头,但也能感受到百官投来的目光,那些目光并不友好。

安静片刻后,始皇政声音才再次从大殿上传来:“上前。”

赵高依然尖声重复:“陛下说,让云大人上前。”

云无殇缓步上前,一直走到百官的最前列,和那些一二品大员并列的位置才停下。

此时,云无殇距离始皇政已经不足十米了。

这近距离之下,再抬头看始皇政,才更觉英武非凡。

端坐在龙案后的始皇政如同神明一般,那是一种天下万物尽在掌握的气势。

云无殇再次一拜:“微臣云无殇,参见皇帝陛下,陛下万安。”

始皇政轻嗯了一声,然后问:“云州局势如何,如实回答。”

云无殇点点头:“叛军不过十余万,王爷出手,不过弹指间灰飞烟灭。”

“汝离开云州时,叛军尚未起事,汝怎知叛军已败?”

始皇政明知故问般问出了这个问题,一瞬间云无殇就知道了,始皇政是要跟他唱双簧。

“不敢欺瞒陛下,王爷早就发现了云州反贼踪迹,但为了以除后患,便设计假死,引对方起事,从而将其一网打尽。”

“云州局势,尽在掌握,几日内,云州捷报必送入咸阳宫。”

始皇政自然知道镇北王的计划,所以他才相信,云州局势,尽在掌握,绝对不是虚言。

云无殇知道火候还不够,还得加一把火,便继续说:“王爷有件事要请示陛下。”

始皇政装出疑惑模样:“哦?但说无妨。”

“王爷说了,云州的叛乱,匈奴和新罗国都有参与,甚至他也早就猜测到了大秦各地可能出现响应者鼓动前国余孽起事。”

“王爷请示陛下,是先解决匈奴和新罗国的麻烦,还是领兵回援各地。”

“还请陛下决断。”

云无殇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还没等始皇政说什么,就马上有官员站出来急不可耐的表达自己的建议。

站出来的是兵部尚书。

云无殇一眼就认出了眼前之人,心里控制不住的一阵慌乱。

这是来自灵魂的颤栗,久远的记忆被唤醒,不由得心慌几分,尽管这种感觉马上就被驱散,但那一瞬间的恐惧是真的。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兵部尚书是云无殇单方面的老熟人。

唐太宗李世民。

那个和他有过短暂兄弟关系的大唐天策上将。

在这个世界见到这个熟悉的面孔时,之前穿越的记忆涌上心头。

那玄武门之变恍如昨日一般。

这是要了自己命的弟弟啊。

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穿越经历,但那犹新的记忆还是让他略感不适。

这个世界的李世民看模样约有三十五岁左右。

算是少年英雄。

武将出身的李世民在秦国平定天下的路上也是屡立奇功。

在横扫南方时,立下了不世奇功。

加上其又是陇西李氏后人,背后有世家可以依靠。

年纪轻轻就被推至二品兵部尚书之职,除此之外,还被封了勇冠侯的爵位,也算是深得圣恩了。

年轻,勋贵,身居高位。

李世民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

站出来的李世民马上给出意见:“镇北王不能南下,云州和匈奴还有新罗国接壤,若是镇北王离开云州,这两方势力威胁云州,云州恐又生变故。”

李世民说完之后,马上就有其余官员纷纷附和,支持李世民这个观点。

云无殇自然清楚这些百官心里真实的想法。

镇北王若是领兵南下,所过之处叛乱皆可轻易扫平。

那还有他们什么事啊。

镇北王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

郡王爵位,已经是异姓爵位的巅峰了,官职上镇北大将军亦是正一品武将巅峰的存在。

再想赏赐,那就只能将浩荡皇恩福泽给云家后辈。

云家已经有一棵参天大树了。

若是再供养出几位来,那朝堂上哪还有其他百官存在的意义了。

云无殇自然能看出来这些人的心思,当即解释道:“镇北王早就有所计划,将新罗国的大部分精锐引入云州境内,一举歼灭。”

“损失大半精锐的新罗国已经没有勇气也没有资格再为非作歹。”

“至于匈奴一方,本就有三十万边防军应对,更是无需担心。”

“所以诸位大人尽可放心,王爷南下,云州也绝对不会有恙。”

云无殇此话一出,便又出来一群文臣反对。

“云州亦是有反贼作祟,我等相信,有镇北王在,肯定不成威胁,但既然有宵小作祟,那就要斩草除根。”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清理残余势力也是很消耗时间精力的。”

“本官以为,镇北王还是应该将重心放在云州,其余州郡的叛乱,自然由其地方驻守的兵力处理即可。”

这官员话说出来,也是有很多官员附和认同。

云无殇继续提出反对意见:“无妨,云州镇北军有三十万之多,留出一半兵力镇守云州绰绰有余,另一半兵力随镇北王南下,所过之处配合地方兵力快速将叛军主力消灭。”

“至余剩下的残余余孽,留给地方军队逐一清理即可。”

“镇北王只需要带着大军一路南下,再至东绕回云州,这一来回便可将大秦境内叛军消灭殆尽。”

听完云无殇说完,一位户部官员出来反对:“大军出征自然需要军需军资支持,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大秦立国时间尚短,国库不算充盈,大军长途奔袭花费更多,倒不如直接就近派遣军队平叛,就近平叛,可以省去很多开销,本官以为,还是不要让镇北军长途奔袭的好。”

云无殇为了做戏做的更全些,又回道:“云家愿为陛下解忧,大军出征一切开销都由云家自己解决,不用朝廷拿钱。”

始皇政适时的说了一句:“云家满门忠臣,朕心甚慰!”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百官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了,空气都安静了几分。

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百官无言时,始皇政作势就要将此事盖棺定论,又一位年轻高官站了出来。

这男子模样更为年轻,长相俊美,感觉也就不过三十岁的样子,续着一小撮山羊胡,略带一丝老成模样,面容清瘦,但不似文弱书生,眉眼间透露着刚毅坚韧。

双目炯炯有神,似能看穿一切一般。

这青年正是时任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先是微微躬身,然后说:“臣以为,无论镇北军南下平叛也好,亦或者其他地方军队就近平叛也罢,结果没有偏差。”

“然,既然有选择,那就有利害之分。”

“镇北军是百胜之军,本官相信其军所过之处,无不臣服。”

“但,从北至南,一路打下来,难免消耗大量时间。”

“待行军至南方时,南方恐有变故。”

“江南之下,水米之乡,物资富足,叛军肯定在江南投入大量兵力。”

“届时恐怕江南早已失守,若是江南失守,叛军以此为根基据守,届时哪怕是镇北军也难以快速收复失地。”

“若在江南一带将战事拉长,难免影响百姓生活,届时百姓不能耕种,恐又生饥荒,到那时岂不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