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第六章 顺利接班

书名: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字数:4967 更新时间:2025-01-22 01:35:43

随着陆逊的一把大火,刘备半辈子打下的江山就在这熊熊大火中损失殆尽。公元年,刘备退至永安城,身心俱残。也许躺着病床上的刘备丝毫不会为错误地发动这样的一场战争而懊悔,至少在史书中没有看见有如此的记载。

作为三国时期称霸一方的诸侯,最后败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之手,刘备可能到死也弄不明白,这陆逊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自己的兄弟间接的死在他手上,而自己也会败在他手上。其实,纵观关羽丢荆州和夷陵之战都会发现并不是陆逊有多么高深的谋略,仅仅是因为他们轻敌(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时,吕蒙突然告病,这时才推出了陆逊这样一位年轻且毫无经验的将军。这一招别说关羽就连吴国内部也是议论纷纷。幸好,孙权处事果断,赐陆逊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凑之权力这才帮陆逊暂时稳住了局面。陆逊也是不负孙权和吕蒙的重托,一上任就极尽吹捧之能事,一封吹捧信将关羽吹的不知所云。

这一招果然凑效。刚愎自用的关羽尾巴已翘上了天。将防守荆州的军力悉数调至前线,导致了荆州迅速沦落。

而刘备呢,其实和关羽遭遇差不多。刚开战,其实刘备打的还不相当不错的,一路高凑凯歌,连夺东吴几座城池。东吴国内人心惶,孙权也是焦头烂额,想求和,谁知刘备火气未消,而且目标明确,不报兄弟之仇绝不收兵(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孙权傻眼了,面对气势如洪的蜀军,而自已帐下的谋士没有一个拿的出主意的,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此人便是陆逊。孙权当机立断,命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大军。

陆逊应该说还是非常沉稳的,这和他当时的年龄是极不相称的。也正是因为他的沉稳,命令东吴大军拒守要塞,无论刘备如何辱骂就是不应战,使的刘备心浮气躁了许多。

大家都知道,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赌气的战争,这种战争的最佳方式就是应该速战速决。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趁着这时的气势捞到好处,立马收兵,即可以送东吴一个人情,我不和你计较这种仇了,咱打下的城池咱也不还,或者拿荆州来换。咱还可以联手共同讨伐曹操,岂不妙哉。如果再继续打下去,粮草是否还跟的上,士气如何提升,最关键是手中已无良将,这些都是致命伤。

可刘备这时侯已经是属于走火入魔阶段了,关羽死了,刚刚发动讨吴之战,张飞也死了。当年,曾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都相继离开,刘备当时心中的怒火已经燃烧到了极限,想让这时的刘备冷静下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我们说发动一场战争,在之前应该会有一个全面的分析,除了军事方面之外,应该还包括你的善后工作。也就是说战争打完之后,做为发动战争的一方你必须知道你想要得到什么?领土?金钱?美女?或者敌将人头?必有得有一个目的。

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他想得到什么呢?我想了很久都百思不得其解。从史书中,很难找到具体的答案。我们只知道他是为兄弟报仇。可报仇这个东西是个很抽像的东西,就拿关羽丢荆州这件事来说,刘备到底应该找谁报仇?是找率军偷袭荆州的吕蒙报仇?还是找设计忽悠他的陆逊报仇?还是找在战场砍他人头的付仕仁报仇敌?没有一个具体目标呀

所以,刘备就把这一腔怒火撒到了他们的主子--孙权身上。

可刘备应该知道,这个仇你可以报,但却只有一个程度,也就是说只能捞到一定的好处而已。如果你想一仗一打来把孙权给砍喽,这可能吗?东吴国力虽不及曹操,可也不是一个蜀国三天所能摆平的。那么,我们分析到这里得出的结论就是刘备发动的是一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结果的战争。想一想,这种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就好比我们做一件事(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没有一个目的,也不知道做成那样,做到哪算哪,这样的事情有意义吗?这样的事情你能做的好吗?

可偏偏刘备这样做了,结果是一开始就能预料的到的。我想正是基于这种预判和对联吴抗曹的执着,诸葛亮才会在刘备宣布发动战争之前率群臣力劝刘备。当然失败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题外话。我们外界一直都会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其实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这种推断是错误的

在诸葛亮的劝阻失败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正在的话,主公必定会听。(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也就是说诸葛亮能够感受的到其实他在刘备面前的份量还不及中途叛变过来的法正。这是何等的苍凉与悲哀的心态。我们思想中所理解的刘备对诸葛亮那种依赖与信任在这件事情中已经荡然无存。

整个战役下来,死伤数万将士换来的城池还给了东吴,而且自己仅有的家当也损失殆尽。刘备心灰意冷,一代枭雄,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即将落幕。可虽然蜀国大军遭重创,可领土还在呀?自己一辈子打下的江山还在呀。如何交下去。

刘备和曹操可不一样,这两个人都是枭雄,可曹操的儿子要比刘备的儿子聪慧的多。无论是攻于心计的曹丕还是七步成诗的曹植或者是战功累累的曹彰都可以作为曹魏政权的接班人。但刘备没有这么多的选择,他的儿子中最拿的出手的估计就是这个被后人视为弱智的刘禅(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当然,对于刘禅是弱智这一说法我还是一些意见的。

刘禅是刘备的大儿子,古代有长兄为父之说法,不管是皇帝立皇储,还是普通官宦之家立接班人都应该立最大的儿子,这是古代普遍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前提,便是大儿子必须没有明显的缺陷,就是说能力不说比下面的儿子强但绝不能比他们低许多,德型,手段必须是达到一个接班人的要求。在立长的通俗做法和守住家业的选择上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就像古代的皇帝不见得都是前任皇帝的大儿子一样。

对于刘备来说,刘禅虽说是自己的大儿子,但刘备入蜀后,还相继得了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这两个人在整个三国历史上基本属于打酱油的一类。也就是说在他的三个儿子中间,也只有刘禅拿的出手,是刘氏家业的最合适的继承人。我们如果说刘禅是弱智,刘备怎么可能放心将一个弱智推上皇位?怎么可能放弃两个正常心智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呢?除非是三个儿子都是弱智?可能吗?

所以我们说刘禅是个弱智也就最多理解为刘禅在能力上比一般的君王要差些罢了。

好了,刘备即然立刘禅为接班人,为什么在他临死之前会跟诸葛亮唱那么一台戏呢?大家都知道,刘备在病床前对诸葛亮说出了:如果刘禅这小子不行,君可自取的话来!君可自取四个字在后代认为,有多种解释。(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第一种说法,如果刘禅这小子不行,你把他废了,你来当皇帝。第二种说法,如果刘禅这小子不行,你把他废了,你再从我其他儿子中另外再选取一个。基于这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最直接的理解,但是不靠谱。

在古代,所有的朝代中,君王最应该要做的事情不是什么开疆阔土,百姓富庶,那都是唬人玩的。他最应该做的就是守住他的江山,守他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让这份江山还跟着他的姓。这才是他们的最后的底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功臣都不得善终,因为他们对皇帝的那份家业产生了威胁,不得不除。

所以有这种心态在,皇帝传位之时,怎么可能轻易地将江山传给外姓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哪怕自己的儿子全是白痴,他也会派一个像样的白痴来继承自己的位子,然后找一个绝对忠臣于自己的人来辅佐,哪怕没有能力也好。至于再之后的事,也就无能为力了。

按照这种逻辑,各位还会认为刘备会将皇位轻易交给诸葛亮吗?难道他是雷锋,是新社会主义的创新者(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不可能的!所以选择只能是第二种,如果刘禅这小子不行,请先生从我其他两个儿子中选一个。

刘备这个时侯已经快死的人了。对于一个快死的,我们怎么忍心对他说真话。做一个比方吧:一个病人得了癌症,我们去医院看他,我们会怎么对他说:“你得了癌症呀,你快要不行了啊。”这种人估计会被板砖拍死。我们正常都会对他说:“你这种病没什么大碍,多休息,配合医生治疗就好了”是吧?通常在最后都会安慰安慰对方,即使在说谎,也是善意的谎言。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病床前自然也会说:刘禅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聪慧,这样才能让刘备安心地离去。但是对于刘备后一句: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姓来说,这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了。这一句话若是应付的不好,问题就严重了,这是最后试探诸葛亮忠诚度的方法了。

跟随刘备打江山

的文臣武将来说,绝对忠于他的不需要试探的便是关羽和张飞,可惜这两个人死了。后来又极为信任的法正,也死了。诸葛亮在蜀军的威望和权力已是空前的强大,如果处理不好诸葛亮,或者是诸葛亮真的有反心,(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蜀国的江山必定姓诸葛。这个是刘备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刘备才被迫说出: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来。

诸葛亮何许人也,卧龙先生。岂可看不出刘备的心理。于是痛哭流涕,接连磕头,以表忠心。我们先不去理会诸葛亮内心对蜀国忠诚这件事,仅仅就看诸葛亮应对刘备这句话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件事上还是非常的冷静与沉着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说出什么出格的话来,在刘备心里对他产生了质疑,他必死无疑。刘备怎么可能让一个刘禅根本驾驭不了的能力超众的而且不忠诚于他的人来做辅佐刘禅呢,这不是把江山拱手让人吗?刘备不是雷锋,他也不是新社会主义的创新者,所以面对再大贡献的功臣,只要对他的江山有了威胁,必杀之。

这样一件事,刘备心里清楚,诸葛亮更清楚。一位是卧龙,一位是三国枭雄,两君臣之间的心理试探在这样一件事情彻底释放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做为刘备,他也没必要再去考虑这场让他加速败亡战争是否还有意义,也不用再去考虑三国后时代是如何发展的了。他现在彻底放松了,这一番基业找到了一位和自己的两位兄弟一样可靠的人去承接,去辅佐。他能做到的就只有这些了。也许,我们可以幻想,当刘备闭上眼睛之后,他的灵魂回到当年桃园结义的地方,三兄弟,把酒言欢,纵论天下大事的美丽场景。虽然刘备没有遵守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但做为大哥,他为他的兄弟做到了做所能做到的一切……。

刘备就这样离开了。随着刘备闭眼的一刻起,蜀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由自比管仲,乐毅之才的诸葛亮所辅佐的时代。做为诸葛亮他肩上的压力陡增,由一个幕后出谋化策的角色演变为一个做决策人的角色,他需要时间。经过夷陵之战(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蜀国的国力大幅衰退,原本实力并不强大的蜀国已经变的弱不禁风。可诸葛亮捡起这么个烂摊子,即要发展蜀国实力,又要修复他原本所坚守的联吴抗曹外交策略,还得担心曹魏的骚扰。可以想像诸葛亮心理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刘备生前将一片江山托付于他,他岂敢不谨慎。

蜀国需要时间来发展,吴国也需要时间来发展,而曹魏呢,则可以加速发展。原来实力上就有差距,如果再静止的用时间来发展,会不会跟曹魏的差距越来越大呢?结论是肯定的。所以诸葛亮上台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继续联吴抗曹。二是以战待养。

说到后者(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很多人都会批评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其实不然。最开始我已经说过,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谋士,这是他与其他普通谋士本质的区别。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恢复大汉王朝,自始自终都是。而绝不会绝不会偏安一方做自己的土皇帝。这也是刘备最初的梦想。所以诸葛亮一定会与曹魏势力为敌,可实力又不够,这时他也只能采取骚扰战的策略,我在发展,让你减缓发展,来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当时迫不得已而又非常可行的办法。在保守进攻的同时,能捞到好处便捞,捞不到就撤,至少让你曹魏政权不能安心发展。

从当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益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面对的是曹魏政权,东吴政权,和后面南蛮政权的夹击。那么诸葛亮要想骚扰曹魏政权从中捞到好处,(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必须得保证大后方的稳定,就像当年曹操不顾一切反对声出兵攻打大北方的公孙势力一样。南蛮人也是一直不停的在骚扰蜀国的边界,这让诸葛亮很是不放心,于是诸葛亮做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选择,平定南蛮。先让那些少数民族臣服于自己才能放心大胆的攻击曹魏。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七擒七纵。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孟获七擒七纵?为什么会采取招降孟获的方法而不是推翻孟获对南蛮的统治呢?各位看官,休息休息,容在下下一章节为您讲述平定后方。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