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开局一个公主,可我叫陈世美

作者:朕不帅 | 分类:历史 | 字数:17.4万

第60章 极致的分权

书名:开局一个公主,可我叫陈世美 作者:朕不帅 字数:4398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03

几天的赶路,陈世美也已经熟悉了这样的强度,大腿也不怎么痛了。

“陈郎,你可得加紧锻炼,太瘦弱了,不好。”

好家伙,几天的时间,杨七姐已经和陈世美熟悉起来了,都叫陈郎了。

“阿箬,我确实瘦弱了一些,以后会加强锻炼的。”

陈世美也叫起了她的乳名,阿箬,端是好听,男人呀,不能说自己不行,得加强锻炼了。

“我去找刘知州交接兵权。”

wWW¤tt kan¤¢o

到达京东路肥州,杨七姐带着中央的手令,去地方领兵了。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打一个土匪,自然动不了禁军,动地方厢军已经是不得了的了,而要动用厢军,自然要找一州最大长官。

刘知州,全称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肥州军州事,官名一大堆,其实就是知州,姓刘而已。

大概相当于一起大汉时期的太守吧,对标后世一个市的书记之类的层次,不过人家名义上主要管军队,大宋有点军政分离的样子,但文人管军队,看似分离,其实分离个屁。

宋代的官很复杂,很麻烦,简单来说就像陈世美前世的公司,干事的没有几个,狗屁领导一大堆,这也是个小领导,那也是个小领导,分去分来的,这也管,那也管,这也不管,那也不管,还天天吵架。

闲的是一大堆,遇到事情就随便推,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干事的就底下的几个小虾米,他们还不知道听谁的。

就拿一个州的长官来说,首先是知州,是中央委派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然后就是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也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这是大宋独有的发明,可以直接监察知州,向中央上书的那种,简单来说就是不放心你,找个人监视你。

大宋从来没有放心过管军队的。

问题是这两种官都是中央派下去的,地方也有刺史和太守,但几乎不管事了,就相当于一个荣耀罢了,当吉祥物,给你供着。

至于为什么这样,陈世美详细了解过,要结合它的背景看。

大宋的重文轻武,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也被人骂了上千年了,但你会惊奇的发现,纵观整个两宋近320年的时间里。

第一,无权相当朝,大宋说有宰相,但权力已经比唐朝小很多了,从汉代开始,宰相的权力一直在减小,大明直接被朱元璋同学废了,倒是后面的子孙,弄了府内阁首辅,有点相当于宰相的意思。

第二,无外戚专权,刘娥不算外戚,算后宫,但她就没有亲人了,认了他第一任老公,那个银匠当哥哥,但人家不给力,一点忙也帮不上,相当于没有。

第三,无宦官乱政,虽然也偶有童贯之类的大太监出现,但是他的地位和明朝的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太监,那是完全没法比的,差了一大截。至于和唐朝那几个能够直接废立天子的大太监相比,那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看,是不是就说明北宋的制度体系非常完美了呢?

当然不是,不然怎么亡国?而且被人骂了这么多年,还老是被人骑在子脖子上欺负,时不时的被西夏,大辽,以及后面的大金吊打。

不过,相对于大宋外部的怂和弱,内部却没有其他几朝那么折腾。

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北宋制度的一大特色,那便是分权,极致的分权,往死里分那种。

北宋三级制度,说三级又差点意思,两级又不像,它分路,州,县,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

北宋大约路二十六,州二百五十四,县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路就有四个长官,都由中央派出机构,并使其权一分为四,其长官为经略安抚使,简称帅司;

转运使,简称漕司;提点刑狱使,简称宪司;提举常平使,简称仓司,合称为四司,分别监管地方军政、财赋、司法、盐铁专卖等事。

更可怕的是,这四司互不统属而互相监督,没有统一的长官,都只听皇帝的。

它分权的结果,内部的确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情况,但是工作效率低、协同困难、人员臃肿的弊端,这么一相较之下,可能这些弊端对王朝的伤害更大。

可以这么说,两宋兴也分权,亡也分权。

其实,无论是重文轻武还是分权,在最初,赵匡胤设立这套体系的时候,你还真不好意思怪人家老赵。

从公元907年李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在这短短的50多年的时间里,

老赵同学他从小就眼睁睁的看着梁、唐、晋、汉、周,五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遍地是皇帝和大王,短暂又拉稀啊。

再加上他,老赵同学自己也都是反了他自己的老大自立当皇帝的,换成你是老赵同学,你心里有没有阴影?你害不害怕?慌不慌慌?

他时常思考,大宋会不会就是五代接下来的第六代呢?

眼瞅着手下那帮子兄弟,个个慈眉善目的,嘴里都是忠心我,都听我的,也不知道等自己驾崩了以后,这帮兄弟里的哪个也会不会上演一出黄袍加身?

毕竟当年老赵同学自己在柴荣身边,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弟嘛。

于是,为了不让这50多年里不断循环的悲剧再次发生,老赵同学发现,要制约他们,分权是必然的。

武将要分,文官也要分拆,极致的拆分,拆到谁说话都不管用,只能听老子的,多好啊。

所以,苦思冥想之下,老赵同学的改革开始了,不仅仅在军队,北宋在行政、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都开始了自己的分权操作。

具体怎么做的呢?

军队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唐朝和五代还不太一样,唐朝的问题在于各地的军阀、藩镇实力强劲,逐渐超越朝廷禁军。

而五代最大的问题就不是藩镇了,毕竟中原也就那么大地方,你折腾出个五代十国,一人也分不到多少地盘,这还藩镇毛线,精锐全部都掌握在皇帝手里,也就是禁军手中。

但你以为禁军统领,那就是好人呀。

老赵同学在陈桥兵变之前,那可就是后周禁军的一把手。

他自己就这么干的,自然怕别人这么干,对于地方藩镇,老赵同学直接统领。他收天下精兵,把各地的精锐调到京城。地方上由文官主事,只留下老弱病残,维持下社会治安就可以了。

所以,北宋禁军是最强的,是大宋天下一强军,至少建国前后几十年的时候毫无疑问。

而这禁军强大了,禁军统领也要分权,他就把比如他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司督检这种高级岗位取消了,而用三个品级稍微低一点的都指挥使岗位来代替,一分为三,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而三衙,直接对皇帝负责。

更可怕的是,这三衙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只负责进军的招募训练等日常工作。

军事决策权由枢密院这么一个行政机构负责,而如果遭遇战事,谁出去打架呢?

枢密院和三衙都不打,会由皇帝任命一个主帅,主帅从禁军里面领取兵马。

根据枢密院的战略规划打完了,再把兵马还回来。

由此一来,军事决策、训练管理和外出作战就被完全切割开了,咱们老赵同学也就放心了。

但是这种看似非常完美的体系,也造成了目前北宋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天天发生。

毕竟在出征之前,兵和将之间,谁也不认识谁,这还打个屁。

再加上枢密院的文官,经常会瞎指挥,这打不过人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解决了当兵的问题,老赵同学就开始着手文官体系的改革了。

什么刑不上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当年老赵其实只是嘴上这么说的,

对于这帮文人,老赵同学也不是特别信任,其实赵匡胤的时代,文官权力不大。

这文官地位直线上升,主要是他弟弟赵车神搞的,他弟弟就不是个武将,活脱脱的文人那种,怪不得打仗总不行,也看不起武将。

他们把宰相手中的权柄分割成了互相没有隶属关系的好几个部门,也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学过的两府三司。

两府就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管民生,枢密院管军事。

而这俩部门只能决策,他们却没有财政权。财政由三司负责,三司的老大叫三司使,三司使它只管钱,但它就不能花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能花钱,但手里没钱,要花钱,必须要打报告。

这一套弄下来,你就知道北宋为啥后面要搞那么多派系斗争了,你不拉帮结派不行,这日子根本就没法过,要钱的没有钱,想花钱不能花,怎么搞嘛。

而你就算拉帮结派,把两府三司都拧成一股绳了,旁边还有个御史台和知谏院,专门负责弹劾你们这帮大人。

这些人没事干,吃饱了撑着的,就喜欢熬熬弹劾人,他们嘴上功夫特别厉害,骂人都不带脏字的那种,能骂得你怀疑人生,怼得你放弃三观。

话说这北宋以前,言官主要的职责是对皇帝进言,比如魏征就老喜欢给李世民提意见。

而宋代以后,言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弹劾朝臣了,成为了悬在高级文官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而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明清两代。

文官,武官总算都分权了吧,老赵同学环顾四周,看看还有啥,好像还有钱。

于是,地方财政也不能给你们留太多钱,钱多了人容易有想法,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钱了你想有权,有权你想要更大的权,甚至想当皇帝,毕竟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嘛。

老赵同学大手一挥,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用度,其他全部上交到开封。

这也就是形成了北宋以一国养一城,开封人口过百万,世界第一大都市的来源。

清明上河图里面,开封城固然繁花似锦,让人羡慕无比,但是城外到底是个啥模样,真就是一言难尽啊,看陈世美的母亲都饿死了,可见真的是穷呀。

除了财政之外,还有人事任免的权利。

以前州府以下那些小官,比如什么县令,通判啥的,都是节度使直接任命的,现在改成了由朝廷统一委派,只听皇帝的话……

以上这些都是老赵同学为了稳固统治,不再重蹈五代十国覆辙做出的努力。

说实话,老赵同学还是极高的智慧,这也是宋朝为什么能够终结几十年大乱斗,并延续数百年的一个根本原因。

像老朱同志也是,他建国,建立大明朝的时候,也制定了许许多多的制度和法律,甚至巴不得你出门迈那一条退他都制定好

然而,他们不知道一个道理,世间唯变不变,即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的。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

再优秀的体系也不能用上几百年。要懂得与时俱进,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时刻强调紧跟时代发展,中央要始终代表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北宋后面的继任者们将这一套体系命名为祖宗之法,大明的也是,一句话,祖宗法是绝对不能变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保守僵化,甚至将这一套越用越极致,这就造成了大宋武将体系中兵将两不知,

文官体系里面两府三司天天吵架,互相推诿,地方财政拮据,无力自行发展,民不聊生,起义频繁,分权太细,岗位太多,导致官员数量历代最高,财政压力巨大……

面对这些缺点,不是没有人想改变过,像现在的范仲淹,后面的王安石都尝试努力过。

但祖宗之法这四个字和既得利益者的顽固不化,就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大山。

强大如他们,名垂青史,站在大宋的巅峰文坛和政坛,也没有能力改变,而大宋也就在这样的消耗下,走上了积贫积弱之路,直到灭亡。

现在,陈世美来了,他要改变,可他真有信心和能力吗?他其实老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他不行,家拉上范仲淹,还不行,便拉上王安石,拉上包拯,拉上晏殊,拉上欧阳修,拉上所有想让大宋更好,有热血的文人,年轻人,甚至武将,百姓,乞丐,孤儿,妇人……

总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变大宋,从他陈世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