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元末种粮食
作者:清九玄 | 分类:历史 | 字数:149.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百二十六章 再议国号
次日一大清早,徐达便拿着自己的奏疏来到王府,上呈给张阳泉。
张阳泉从亲卫手中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
“大中?”
徐达拱手道:“是的,古有逐鹿中原的说法,以‘大中’为国号,指的正是大中原之意,想来更易收中原百姓之心!”
张阳泉沉默半晌,点头道:“也好,这件事我再考虑一下吧。”
徐达拱手告退。
现在是一月,春寒料峭,清晨的空气中充满草木清香。
张阳泉站在窗边,抬头望着走廊方向,暗暗有些奇怪。
他下旨让众官员上呈国号的旨意已经下去几天了,连徐达这种刚刚返回江都府的人都呈上意见,刘伯温却迟迟没有上疏。
不仅刘伯温,宋濂、李善长也没有提意见。
反倒是朱元璋特别积极,几天前就上了奏疏,和徐达的意见一样,提议用“大中”为国号。
其实“大中”也很合他的意思,单取一个“中”字也行,只是他原以为朱元璋会提议用大明为国号。
转念一想,如果朱元璋是国君的话,应该也会向臣下询问意见,不会自己独断专行,那么“大明”这个国号肯定是出自别人。
张阳泉心中颇有些犹豫。
相比“楚”、“宋”,他对“大中”这个新国号更满意一些,然而他也很想知道朱元璋为何会取“大明”为国号。
是因为朱元璋也是“小明王”手下?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而且刘伯温迟迟不上奏,这也让他颇为困惑,念及此处,他也懒得多想,向杨三枪吩咐一声,乘坐马车朝御史台而去。
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御史台,张阳泉跨过大门后,御史中丞杨宪带着一群御史在庭院迎接。
张阳泉问起刘伯温所在,杨宪赶忙道:“启禀大王,刘平章去国子监找宋史令去了。
张阳泉见刘伯温和宋濂在一起,那更好不过,当即改道去国子监。
宋濂的太史局就在国子监内。
张阳泉来到国子监时,不愿惊动国子监官员,便从侧门进入,穿过两条走廊,很快来到太史局衙署。
进入太史局后,他沿着走廊一路来到大堂,却发现刘伯温和宋濂都没有出来迎接,不由微感诧异。
他朝门口一名文吏询问后,方得知二人在书库中。
张阳泉只当两人正在忙着什么重要事务,也就没有让文吏去请两人过来,信步来到书库,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宋濂清朗的声音。
“如此就多谢刘兄了,得了这批珍本典籍,又能补全不少前人遗作了!”
“宋兄不必在意,这件事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何真,只可惜此人虽有义举,却不明大势,可惜,可惜!”刘伯温的声音跟着响起。
听到“何真”二字,张阳泉心中一动,迈步走进书库中,轻轻咳了一声。
刘伯温和宋濂瞧见他进来,都吃了一惊,飞快过来见礼。
宋濂告罪道:“臣等忙于公务,不知大王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张阳泉目光在书库中扫了一眼。
上次他过来时,书库中很多地方还是空的,这次过来,却发现已堆得满满当当,库中还多加了几个木柜,对宋濂的工作非常满意。
“无妨,我刚才听到你们提到何真,是怎么回事?”他走到一个木架前,随口问道。
宋濂赶忙道:“回禀大王,是这样,臣在搜集孤本之时,发现有很多珍贵的遗本流落在岭南。那何真就是岭南人,而且嗜书如命,在岭南又颇有人脉,搜集到不少遗本。”
“恰好臣与他相识,我军收复广州路后,臣向他写了好几封信,他才终于答应将这些书送过来,移交给太史局。”
张阳泉扬了扬眉,道:“他肯献书?”
宋濂走到一个书架前,指着书架道:“大王请看,第二排和第三排的书籍,都是何真所献!”
张阳泉走过去扫了一眼,随手摸出一本封面发黄的书本,只见封面上写着“河防通议”四个大字。
张阳泉一边翻看河防通议,一边问道:“宋先生,刚才你和刘先生在说什么?我好像听到你在感谢他。”
宋濂感慨道:“这批书在运送过来的途中,就传来何真叛乱消息,兵部将这些书全部扣押!幸得刘兄出面,兵部才肯把书交还!”
张阳泉翻看书本的动作一顿,抬头问道:“宋先生,你可知何真为何叛乱吗?”
宋濂摇头道:“臣不知道。不过无论他有什么原因,既然背叛,那就应该处以极刑,绝不能姑息!”
张阳泉微微一愣,他原以为宋濂既然认识何真,又得此人献书,定会替何真求情,却不料猜错了。
他想了片刻,问道:“你既认识何真,可知他为人如何?”
刘伯温突然道:“大王,臣在处州时,倒听说过何真的事迹!”
“哦?说来听听!”
刘伯温朗声道:“此人原本在广东路,河源县担任一处盐场管勾。后来红巾起义,天下大乱,他便弃官返家,组织一帮义兵,保卫乡里!”
张阳泉默默点头,元朝时期类似何真这样的人很多,刘伯温、陈友定、察罕帖木儿都有过类似经历。
刘伯温接着道:“后来东莞起义军攻打惠州,被何真率领本地义兵击退。惠州一个叫王仲刚的人聚众起义,想占据惠州,又是被何真领兵击败。他也被朝廷授为惠州州判!”
张阳泉道:“如此说来,此人对元朝忠心耿耿,所以才叛变了?”
宋濂点点头道:“此人对元朝死心塌地,元将黄常投靠陈友谅后,他一直引兵拒守惠州,多次击退黄常。”
张阳泉奇道:“既然如此,他是怎么投靠我军的?”
宋濂道:“据臣所知,陈友谅死后,黄常自称广州王,却被方国珍击败。方国珍还未站稳脚跟,何真就领兵突袭方国珍军,将方国珍驱离,自己占据广州。”
“后来我军三路攻打湖广行省时,李二元帅的大军刚靠近广州,何真便主动派人向我军投降。”
张阳泉双眉皱紧,道:“那就更奇怪了,此人若是忠于元朝,怎会向我军归降?又怎会将珍贵书籍交给你?”
宋濂摇头道:“那臣就不得而知了。”
张阳泉找了张椅子坐下,细细思索了一会,问道:“何真性情又如何?”
宋濂道:“听说此人性宽厚,以自家府邸为义祠,以自家田为义田,行办义学,深受本地百姓爱戴!”
张阳泉吃了一惊,道:“难怪他能轻易拉拢三万人反叛了!”
站起身,踱了几步,道:“不对,从你的叙述来看,何真应该是一位义士。此人反叛背后,必有原因,需得彻查清楚,再平叛不迟!”
刘伯温和宋濂对视一眼,眼中都多了丝笑容,齐齐拱手:“大王明鉴!”
张阳泉见两人反应,忽然脑中一闪,醒悟过来。
这两人故意不上呈国号奏疏,估计就是为了引他来太史局,让自己看到何真进献书籍的事,从而提及何真。
他们并不直接求情,也不为何真说好话,而是客观叙述何真事迹,让他自己意识到这中间的问题。
张阳泉暗暗琢磨,这定是宋濂的主意,刘伯温性子耿直,进谏绝不会这般大费周章、圆滑巧妙。
“对了,刘先生,宋先生,关于国号的事,不知两位是何意见?”张阳泉目光从两人身上扫过。
刘伯温朗声道:“大王可知元朝的国号如何得来的吗?”
张阳泉想了想,道:“好像是出自易经吧,由‘大哉乾元’中取一个元字!”
当初江都军第一次取国号时,方远就曾提议用乾为国号。
后来罗贯中指出,乾与元出自一处,取这个国号相当于和元朝撞脸,这才作罢。
刘伯温正色道:“大王可知这段易经全文?”
张阳泉摇了摇头。
刘伯温朗声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当年元初之时,刘秉忠将这段话告诉了元世祖,于是蒙古人才以大元为国号。”
张阳泉喃喃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原来这国号是从这句话而出。”
宋濂微微一笑,跟着道:“大王可知,这易经后面还有一段话?”
“哦?什么?”
宋濂轻吟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张阳泉脱口道:“大明!”
刘伯温与宋濂对视一眼,笑道:“是的,我二人以为,乾元虽为万物资始,但混沌无定。而大明始终,天下才真正进入平稳咸宁之时!”
张阳泉摸了摸鼻梁,道:“如此说来,你二人希望以大明为国号了?”
两人齐声道:“是!”
张阳泉沉吟半晌,道:“伱们的想法我知道了,这件事容我再考虑一下吧。”
……
大家觉得“大中”和“大明”哪一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