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楚怀王篇(3)
合纵
秦国和楚国在魏国之间的博弈,谁将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个看似二选一的答案,不是标准的答案,还有第三个答案。
这就是有人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1+1=?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你若问的方向不一样,答案也是不相同。算数是有标准答案。但,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
这场博弈之中,谁是最大的赢家?不是秦国,也不是楚国。
这个结果完全令人意想不到,最大的赢家是魏废太子嗣。
楚怀王逼迫魏惠王废掉魏太子嗣,扶持质子高为魏国储君。秦惠文王赶走公孙衍、惠施,安插张仪为魏国国相。那么,魏太子嗣面对秦、楚两个敌人,他是怎样用双手夺回失去的一切?
魏惠王活了八十多岁,在战国时代,属于长寿老人。魏惠王有几个儿子,具体数字不详。记载的有魏太子申、公子嗣、公子高。
魏武侯甍逝,没有指明太子,导致魏国两子相争,差点亡于诸侯。魏惠王不想这样的事,在后代子孙上演。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公子申,成为了魏国的太子。
魏太子申当了至少四十多年的太子,还是没有熬出头啊!谁让他老爸,魏惠王身体素质太好,活得够久。魏太子申运气也不好,在马陵一战,被齐国俘虏。也许是因为觉得有辱先祖的脸面,郁郁而终,就去见了爷爷。
魏惠王的第二个儿子,公子嗣理所当然,接替了哥哥的职业,成为了魏国太子。
魏惠王好不容易精心培养的太子就一命呜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那可不好受。儿子(公子申)的死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痛苦,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为了让江山后继有人,他要加大力度,培养另一个儿子公子嗣。
魏惠王培养公子嗣倒有尽心,为了锻炼这个儿子的胆量,开拓儿子的眼界,还特意带这个儿子去赵国邯郸,见见世面。
可,魏惠王真能活啊!一口气,又活了十几年,都快八十了,能吃、能睡,头脑灵光。
魏太子嗣心想,该不会我死了,父亲(魏惠王)还活着吧!
眼见魏惠王,一复一日的老去,精力不济,活不了几年了。
魏太子嗣认为,王位迟早就是他的掌中物。
有句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魏太子嗣认为王位,非他莫属,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楚怀王扶持在楚国为质的公子高回国,抢走了他的一切。
其实,魏惠王还是很喜欢,魏太子嗣。无论是容貌和个性,还是处事风格、待人接物。魏太子和魏惠王有很多相似之处。
可,魏惠王也有很多无奈。
现在魏国的处境,太困难了。
秦国安排张仪,来魏国为相,干涉内政。楚怀王咄咄逼人,插手魏国内政。魏惠王为了大局,不得已,废了魏太子嗣,立公子高。
魏惠王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委屈儿子,以诸侯制诸侯,就让秦、楚两国在魏国争斗。
魏太子嗣不理解他老爸的良苦用心,只知道老爸废了他继承人的资格。他到嘴的肥肉,就这样被别人抢了。你是魏太子嗣,会咋想。
废魏太子嗣不甘心,他要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就在魏惠王病重,奄奄一息之时,废魏太子嗣,想了一个很绝情的做法:用武力除掉了公子高,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为了王权,为了魏国,废太子嗣杀掉自己的弟弟。也许,他当时就只有一个念头,没有了公子高,王位就是我的。
对于人君、人父来说,子嗣相残,那是诛心。魏惠王得知两个儿子手足相残,躺在病榻上,骂魏太子嗣冷血、畜生不如。
魏太子嗣一边听着,另一边含泪反击说,“你当初还不是用这样的手段,除掉争位的弟弟。我是学的你。”
魏惠王见儿子,因为权力,变了一个人。现在的废太子嗣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温文尔雅的人。再说,魏惠王留下的子嗣也不多。王位不传给魏太子嗣,又传给谁。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活了八十多岁,遭受诛心之后,总算走完了漫长的人生。
魏太子嗣继位,成为是魏国第四代君主,魏襄王。
楚国没想到,最终是看似不起眼的魏襄王,赢得了胜利。
楚怀王输了,也心服口服。只要不是输给秦国,他就认了。可,张仪还在魏国为相,让楚怀王感到不安。
魏襄王像他老爸一样,打擦边球,楚怀王还不担心。楚怀王担心,魏襄王倒戈秦国,那就不好。为了表示,楚、魏两国友好,楚怀王送上关心,积极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魏襄王也不是爱记仇的人,也感受到楚怀王的诚意。魏襄王是投桃报李的人,也给楚怀王准备一份大礼。那就是,以楚国为首,联合诸侯伐秦。
魏襄王不是软弱之君,他要拿回所有的东西,包括击败秦国。他继位之所以没有赶走张仪,那是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秦惠文王见魏襄王太过软弱,继续重用张仪为相。秦、楚之争,最终是秦国赢了。秦惠文王自认为,是大赢家。魏国局势掌握在他手中。殊不知,魏襄王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历经魏国复杂的朝局,练就了远比魏惠王还厉害的城府。秦国欺负魏国,他不会忘,也不能忘。魏襄王正在酝酿一场大的风暴,他要给秦国狠狠地一击。
这几年,周天子死了,燕易王死了,齐威王死了,魏惠王也死了。
秦惠文王见资历老的王,都死了。现在诸侯当中,他的资历是最老。秦惠文王,得出一个结论:天下也应该他说了算。
也许是秦惠文王,做了一个辨证分析题。
诸侯国之中,楚、赵两国君主,继位不到十年。
燕国、魏国、齐国,君主换血。
韩宣惠王继位有十几年,但,他没有把孱弱的韩国放在眼中。
那么,天下事,就该秦国说了算。
秦惠文王想象能力很强大,也渴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于是,不顾朝臣反对,借道韩、魏伐齐,挑战东方第一强国。
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主人。齐国在第四任君主,齐威王的带领下,桂陵、马陵前后两次打败魏国,建立王道,混成了第一名。
魏氏建国的时候,挑战齐国。楚威王见齐国成为老大,也要挑战它。现在,秦国也站出来挑战它。看来,当第一名还是有危险。
魏氏、楚国挑战齐国,因为疆土接壤。秦惠文王挑战齐国,这不是傻吗?
秦、齐两国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三晋,跨国远征,这太难了。秦惠文王跨国挑战齐国,这是自取其辱。
秦臣都认为,秦惠文王得病了,病得还不轻,烧坏了脑子,变傻了。否则,怎会做出如此荒唐的决定。
然,秦惠文王可不傻,脑袋比任何人都清醒。他去挑战齐国,赢了就成为老大。此举,虽然有风险,但很重要。
这也是以小博大。
秦惠文王不是空想主义者,做出的选择,是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齐国换主,新君难以震慑齐威王时代的文臣、悍将。再加上魏相张仪,是自己人。此时,是挑战齐国第一名,最好的时机。也是,扬秦国威名与中原诸侯最好的机会。
再加上,秦惠文王继位,腰斩商鞅,打压宗室,东伐魏国,收复河西,占领上郡。秦国的势力还深入到魏国河东地区。赵国河西、蔺、离石等地也被秦国占领。义渠,也被他打得,远遁草原。
这些军功,增加了秦惠文王的自信。甚至,秦惠文王认为,秦国天下无敌。
中原,秦国来了。
就在秦惠文王以宗室子弟嬴华为将,率军三万,借道韩、魏,挑战齐国第一名地位的同时。另一个人又在开始活动,他就是被魏惠王赶走的公孙衍。
在公孙衍的努力下,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和楚国,合纵之势,逐渐形成。一旦,齐国击败秦国,破了秦国战无不胜的神话。五国合纵伐秦之势,将会形成。
话说,公孙衍被魏惠王赶走时,也对人生充满迷茫。
他是魏国人,在秦国一战成名。结果,又不被秦惠文王重用,来到魏国。公孙衍得到魏惠王重用,首倡合纵攻伐赵国,取得成功。五国相王破齐、楚、秦三国会盟。
公孙衍怎么也想不到,魏惠王会驱逐他。他尽心尽力,为了魏国,竟然会被驱逐。
魏国待不下去,又该去哪里?
离开大梁之时,与魏太子嗣、惠施畅谈之后,公孙衍找回了自己。公孙衍做了一个决定:守护母国大梁,去了韩国。
像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去了韩国,自然会得到重用。韩宣惠王让公孙衍做擅长的领域,替他练兵。
公孙衍一边替韩宣惠王练兵,另一边维持三晋合纵。
随着,这几年的风雨突变,公孙衍预感天下大势,将会发生变化。
尤其是魏惠王死,秦国又咄咄逼人。秦国借道伐齐,让公孙衍看到了机会。
公孙衍秘密汇合魏襄王、赵武灵王,又让三晋站了一起,还说服了燕国,加入合纵。
可,三晋加上燕国,也打不赢秦国。于是,公孙衍想到了一个主意,拖楚国下水。
公孙衍不愧是纵横之才,也懂得取舍,更注重厉害关系。公孙衍来到楚国,面见了楚怀王,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合纵伐秦。
楚怀王在魏国的博弈上,输给了秦国,也不认输。那么,公孙衍来楚国,邀请楚怀王合纵伐秦。
楚怀王会答应吗?
公孙衍会用什么方法,让楚怀王加入合纵伐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