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楚怀王篇(9)
第三次中原大战
丹阳一战,秦国斩杀楚国八万,俘虏近七十名战将。秦国携带胜利的余威,一举拿下汉中,占领上庸。楚国败报,一封又一封送到了楚怀王的面前。
楚怀王看着前线送回来的败报,气得浑身发抖。
剧情,总是发展太快了。
楚怀王没想到首战告捷,结果,却落得个丹阳惨败,被斩杀了八万楚国男儿。楚国丢了汉中,还失了上庸。
这一刻,楚怀王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比他想象之中还要强。
秦国已经有实力和楚国叫板天下。
楚国看似强大,果真是不堪一击!
面对前线惨败,摆在楚怀王面前,有两个选择。
要么,停战议和。
要么,继续打下去。
有些楚臣义愤填膺要求打下去,为阵亡的将士报仇。有的楚臣建议,言和停战。也有的楚臣,不加入任何一派,保持中立。
楚怀王没有表明态度,让朝臣商议出一个合理的结果。
大臣靳尚根据楚怀王这些表现,看穿了楚怀王心中所想。此战惨败,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按照楚怀王的性格,定会一战到底才是。楚怀王选择沉默,这说明他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
面对惨败,楚怀王在想什么。
不错,在战与和面前,楚怀王摇摆不定。
战,又担心打不赢秦国。
和,无颜面对战死的数万儿郎,尤其是屈氏男儿。
楚怀王不能做决定,就把这个锅,扔给了大臣。
靳尚等人为了替楚怀王排忧解难,站了出来,主张与秦国言和。
既然要言和,总要有理由才行.
那么,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他们认为此战败得如此惨,伤了元气。等到恢复国力,伐秦雪耻。此时伐秦,只会增加伤亡。
面对国耻,有人言和,自然有人厉声反对。
昭阳等人怒斥求和之人。
他们有打的理由:
楚国虽败,楚国仍有力量,反击秦国,收复失地,报仇雪耻。不战求和,对不起阵亡的将士。
楚怀王想打,又担心打不赢。
不打,又对不起阵亡的楚国将士。
楚怀王没想到,短短数年时间,秦国会有如此战力。这几年,秦国都在努力发展,他又做了什么。
楚怀王心想,“当年要是态度再坚定点,伐秦破咸阳,就不会有今日之败。”
楚怀王见大臣争吵不休,头疼不已,起身离开大殿。
战与和,他要好好拿捏。
此刻,他要保持理智,不能做出错误的选择。一个人的出现,让楚怀王别无选择,只能和秦国一战到底。这个人就是从齐国回来的屈原,也是屈氏,仅存不多的男儿之一。
丹阳之战,屈氏罹难,阵亡近十万男儿。楚怀王等君臣,不为死去男儿雪耻,反而主张求和。
屈原想不明白,这些人咋想,就不知道‘国耻’,这两个字咋写。
不战,求和。
上对不起祖宗,下愧对社稷,还不能抚慰阵亡的将士,更对不起男儿之躯。楚国的傲骨,披荆斩浪的豪情,又去了哪里。
屈原见楚国现状,悲愤不已。
为了激发士气,不忘国耻。屈原用自己的才华,写了《国殇》,祭奠为楚国战死的男儿,同时也逼迫楚怀王与秦国血战到底。
所以,文化人总会拿起笔战斗,有时候可抵挡上千军万马。
《国殇》这首祭歌,被楚国郢都大街小巷所知,妇孺儿童皆会唱。
楚怀王不战,不仅会助长秦国的嚣张气焰,也会让楚国上下离心离德。楚怀王不战,就会背负全国百姓的骂名,也会成为楚国千古罪人。
楚怀王,还有选择吗?
没有选择。
楚怀王大骂:屈原,不是逼他往火坑上跳?
此时的楚怀王,也有自己的想法。
丹阳之战,已经战死了数万男儿。再战,只会死更多的男儿。他身为一国之君,不能让仇恨蒙蔽双眼。他要从大局考虑。
楚怀王希望屈原等人能够理解,他的难处。
然,屈原不懂什么大局,也不懂楚怀王有什么难处。屈原只知道,楚国必战的理由。
第一个,国耻。
楚国丢城失地、损兵折将,那是国耻。
第二个,活着的人,不为阵亡的人雪耻,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第三个,先祖的英灵。
屈原怒斥主和派,并质问楚怀王,丹阳是楚国发源之地,先祖陵寝被践踏。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先祖。
楚怀王见屈原这个死脑筋,完全不懂得变通,心想,“我咋会有你这样的臣子。”
是我不想打吗?
是现在楚国不能打。
我是楚国的王,就要为楚国长远之计打算。
看着现在的楚怀王,才明白一个道理:君王,不是那么好当的。
屈原才不管楚怀王想的是什么。他要的就是楚怀王伐秦,为阵亡的将士报仇。屈原又悲愤地说了两个必须打的理由?
1、秦国敢破丹阳,下一步就该马踏郢都。若不用拳头把秦国打趴下,下个遭劫难的就是郢都。
2、中原诸侯见楚国大而不强,就会联起手来,瓜分楚国的疆域。
屈原是想用战,告诉天下诸侯,楚国疆土,不容许欺负和侵犯。
昭氏被屈原这席话所感,表示支持。
景氏见昭氏都表态了,他也要表态。
昭、景、屈三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今日是屈氏遭难,明日就会落到景氏。三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压制其他家族,才能在楚国长盛不衰。
昭、景、屈三家都表态要打,其他朝臣也跟着喊打。
楚怀王不是软弱之君,被屈原一席话彻底骂醒。再说呢?屈原打的理由,也很充分。
先祖陵寝被秦人肆意践踏。他为了一时苟安,向秦人求和。试问一个连祖宗之地,都不要的君王,如何才能傲视群雄,如何对得起先祖。
不收回丹阳,击败秦国,他也没有资格成为楚国的王。
不打,只会留下千古骂名。
为了楚国,为了自己的王位,秦国必须打。
楚怀王动员全国的力量,悉国之兵,再次伐秦。
那么,秦国取得大胜,又在做什么?
话说,秦国攻破楚国丹阳、汉中郡六百里,占领上庸等地,取得大胜。秦惠文王及诸位朝臣皆认为,楚国大败,国力尚未恢复,短时间是没有能力组织兵力再战。他们相信,楚国会派人来议和。
原来,楚国,真的是纸老虎。
不扛揍,太脆弱了。
很快,楚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秦国君臣,你们太小看楚国。
秦国没有等到楚国前来议和,却得知楚怀王起全国之兵,攻打秦国雪耻。
楚国一怒,地动山河,锐不可当。
楚国攻势迅猛,高歌猛奏,收回了上庸、汉中、丹阳等失地。楚军一鼓作气,拿下武关,攻破商於。
秦国君臣,这才意识到楚国的动员能力是中原诸侯不能及,也意识到自己得罪楚国会有什么下场。
楚国,好可怕。
秦惠文王见刚得到的疆域,顷刻失去。楚国之势,攻破秦国腹地,仍不罢休。楚国愿战,秦国别无选择,只能奉陪到底。
秦惠文王一边号召全部的力量抵挡楚国,还发表《诅楚文》,另一边联合诸侯共同伐楚。
秦、楚再战,韩、魏、越及秦国的附属巴、蜀、莒三国以秦国为阵营,对抗楚国。齐、宋联军,攻伐魏国。
赵、燕(公子职)联军,对战齐、中山、燕(太子平)联军。
局部的战争,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中原大战。
此次大战,是中原诸侯大混战。分为几大阵营,几个战场。
一个是以秦国为首的韩、魏、越及莒、巴、蜀对战孤苦无依的楚国。
这个战场,是楚国一国之力,挑战秦、韩、魏、越及秦国的附属国莒、巴、蜀。
秦、楚蓝田之战是主战场。韩、魏联军攻伐楚国南阳,是次战场。楚国和越国在东边的战场,打得也是热火朝天。
可怜的楚怀王是战线拉得最长,对战诸侯最多的一个人。
这也说明,论朋友的重要性。
另一个是以赵国为首的赵、燕(公子职)联军对战齐国为首的齐、中山、燕(太子平)联军。
赵、燕、齐、中山,他们的主战场是在燕国境内。
齐国为了分散中原诸侯的兵力,不让他们插手齐国内政,还分出兵力,联合宋国,攻打魏国,支援楚国。
齐国的目的,也是希望楚国牵制中原诸侯的注意力,让他一口作气,击败燕、赵,吞并燕国。
那么,楚怀王是怎样迎战诸侯?
楚怀王会不会从蹈魏惠王的覆辙,导致楚国的霸业衰落。第三次中原大战,会带来什么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