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赵武灵王篇(17)
中山国可伐也
赵武灵王在北疆代郡,秘密锤炼铁骑。邯郸送来一份紧急文书:秦国攻伐韩国宜阳。
中原战事又起,天下又不太平。赵武灵王为了应对突发的状况,将锤炼铁骑的任务,交给了赵固。摆在赵武灵王面前,又是一个选择题。
秦国攻韩,只有A、B两个选项。
A救,B不救.
韩国是赵国的盟友,韩襄王还是赵武灵王的大舅哥。秦国攻韩,于情于理,赵国不救,这说不过去。
若救,就会面临一个难题。
赵武灵王调整北上进军胡地的战略,也将发生变动。刚有起色的铁骑训练,也会戛然而止。
就在赵武灵王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得到韩襄王的答案:韩襄王要靠自己的力量,守卫韩国。
现在,就来简单介绍一下,韩国的中兴之主韩襄王。
公元前312年,韩宣惠王甍。韩质子仓从秦国归国,继承王位。韩襄王也是韩国第二代王。
韩襄王继位至今,励精图治,勤于政务。韩国在他治理下,国力也有了起色。此战,是韩襄王继位以来第一战,也是他和秦武王之间的首战。
韩襄王也想利用此战,树立自己在韩国至高无上的威信。
韩国和秦国相比虽然弱了点。但,韩国还没有弱到,被秦国欺负了不敢还手,任人宰割的地步。
秦武王是个厉害的人物,韩襄王也不弱。秦国想要打下韩国,没那么容易。
韩襄王为了韩国,主动请缨去秦国为质,有胆识,有魄力,是一个合格的王。赵武灵王相信那个男人,能够靠一己之力,抵挡秦军前进的步伐。
至少,在短时间内,韩国不会输给秦国。
韩襄王要强,选择靠自己。赵武灵王也不用去思考救与不救这个问题。他要做的就是专心干自己的事。
当然,他也要关心韩国的战事。宜阳之战,历经近六个月,最终韩国战败,秦国获胜。
韩国输了,战局不利。
朝臣:求和。
韩襄王:不干。
韩襄王执意和秦国开战,并不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勇。那是因为宜阳,对韩国真的很重要。
宜阳是韩国连接上党、南阳和新郑的中枢。
宜阳被秦国占据,韩国被一分为三,其国力必将大大减弱。秦国得宜阳可以任意攻打韩国,吞并韩国疆土。韩国就会沦为不如宋、卫小国。
宜阳有失,韩国难存。
可,现实很惨然,秦国攻破了宜阳,斩首六万。
韩襄王输了,还输得很惨。但,为了韩国的将来,韩襄王愿意背负一切,赌上一切。韩襄王一边与秦国开战到底,另一边向诸侯求助。
赵武灵王得知韩国宜阳城破,也是寝食不安。
宜阳城方八里,韩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加之楚七万之众,临山而救之。秦攻五月,不克,将士折损大半,士气低靡。
赵武灵王得知秦国反战之音一波高过一波,秦武王也有撤军之意。不过十日,剧情反转,秦国竟然攻破了宜阳,斩首韩军六万。秦武王击败韩国,还打上了周天子的主意,这还了得。
赵国宫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救与不救。
朝臣:反对救援。
理由:当年秦国伐赵,韩国没有救赵国。
赵武灵王:不要总是拿陈年旧账说事,眼光要长远一点。
朝臣:坚持不救。
赵武灵王:坚持要救。
理由:燕、赵革命友情深厚,不能见死不救。你们不同意,我也要救。
朝臣:为了韩国与秦国交恶,兵戈再起,值得吗?
赵武灵王:值得。韩国是难兄难弟,秦国不可靠。
朝臣:…(国家要以利益为主,咋能乱来。)
赵武灵王:我就要乱来。韩国,必须救。
在赵武灵王眼中,秦国是虎狼。今日是攻韩,明日会攻魏、攻赵。韩国有难,赵国不救。秦国攻赵,韩、魏也会不救。
韩、赵、魏为求自保,拒不相救,便不能阻挡秦国东进的态势。韩、赵、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立足诸侯。
再说呢?韩、赵向来友好,同舟共济,相扶相持。秦国攻韩,意欲窥周。赵国按兵不动,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秦国野心进一步膨胀,认为天下诸侯软弱。
秦武王欺负韩襄王,还敢欺负周天子。那么,天下诸侯,谁都不会放在眼中。
赵武灵王召集重臣,在丛台宫,问了三个问题。
1、出兵助韩,战事会持续多久,才能结束?
2、三晋和秦国开战,战事会不会扩大升级?
3、秦国和三晋全面开战,获胜的把握,有多大?
赵武灵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要保住韩国宜阳。宜阳不仅是韩国西边的门户,也是三晋扼制秦国的门户,更是关系六国安危的门户。
宜阳是扼制秦国东出崤函通道。宜阳若失,韩国必将大大削弱,三晋也很难握成拳头。
秦得宜阳,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秦军如虎兕出于柙,六国的日子就会不好过。秦国占据宜阳,也就是释放逐鹿中原的信号。
三晋要避免于祸,就必须将秦国扼制在崤函通道。
肥义等人根据目前敌我力量的分析,回答:战事会持久,不会扩大,胜利属于三晋。
怎知,剧情又出现了反转。
反转一:秦武王举鼎受了重伤。
这也太乱来了吧!
反转二:韩襄王收复宜阳。
秦武王回到咸阳,关闭函谷关。
反转三,秦武王死了。
赵武灵王得到这些消息,发出感叹:少年英主,怎么就这样死了。
同时,也让赵武灵王明白,岁月短暂,建功立业要趁早。
反转四:秦国陷入了内乱。
秦惠后和芈八子,两个女人,为了争夺王位,打了起来。最终引发战事升级:嬴姓宗室支持的秦惠后和秦国外籍大臣支持的芈八子。
短时间内,还不能分出胜负。这好好的秦国,咋会变成这样。真是世事无常啊!
赵国朝臣见秦国陷入内乱,又想起几年前,插手燕国内政,提议:扶持亲赵的秦国公子,插手秦国内政。
赵武灵王没有同意,答:静观其变。
朝臣:…(为什么)
赵武灵王:秦国不好欺负。
朝臣:…
赵武灵王:燕国是外敌入侵,秦国是内政,性质不一样。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否则啊!随便乱用相同的招式,遇到武功高强的,会把自己搭进去。
随后,赵武灵王又得到一个消息:齐、楚、越三国混战。
赵国如何才能在这场大动乱之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这是赵武灵王和朝臣关心的话题。
朝臣认为楚国对战齐、越,是以卵击石。韩、魏两国不会袖手旁观,定会帮助齐、越对楚。赵国也不如加入齐国的阵营,南下攻击楚国。
赵武灵王听了朝臣的意见,也不表明态度,宣布散了朝会。
楚国和赵国不接壤,咋能去瞎凑热闹。你们这才叫乱来啊!
朝臣不解:…(君上这是干啥呢?一说正事,就躲起来。)
赵武灵王派人去将肥义、李兑、田不礼等几位重臣请到宫中。朝堂上,赵武灵王有顾虑。现在,见了三人,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齐、楚、越三国混战,会引发第四次中原大战?
几人合计,得出一个结论:不会。
理由:齐、楚、越三国都是万乘之国,也是昔日的霸主。三国相互制衡,谁也灭不掉对方。中原局势会乱,但不会引发第四次中原大战。
赵武灵王也相信这个判断,打,很容易。但,引发第四次中原大战,还是很难的。第一次、第二次由魏国引发的中原大战,已经成为了过去。第三次由楚国引发的大战,战争余波,还没有褪去。
几人看着赵武灵王,问:若真的开战,他会支持谁。
赵武灵王表态:不想插手中原战事。
在座的人,都蒙了:战事若开,没人能躲得过。赵武灵王的想法,太简单了。
赵武灵王告诉他们:中原诸侯打得越开心,局势越乱,他就越高兴。
几人:…(啥情况。)
赵武灵王说出了心中所想:他要做自己的事。
秦国陷入内乱,齐、楚、越三国混战,韩、魏等中原诸侯的目光也盯在南方。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大好机会。他不南下攻楚,但是可以攻打中山国。
三人:…(以前喊你打,你说不能打。现在不能打,你又打。)
赵武灵王看着在座的人,诧异的神色,给出了解释:以前能打,机会不佳。
三人不信,心中嘀咕:明明就是赵武灵王,想什么,做什么,从不按套路出牌。
赵武灵王问:该不该打中山。
肥义、田不礼赞成打。
理由:中山国是赵国腹心之患,早就该打。
李兑反对。
理由:中山衅王有号召力,等他死了,再去打。
秦武王的死,也给赵武灵王了一个信号:有什么事,赶紧去做。攻伐中山,不能拖下去了。
赵武灵王准备攻伐中山,给中山衅王提前送一份葬礼。
中山不灭,赵国不兴。赵武灵王隐忍了这么多年,是该着手解决赵国的心腹之患。
肥义问:好久打。
赵武灵王答:立刻、马上。
肥义:这会不会太急了,一点准备都没有。
赵武灵王拿出收集的情报,还有一份作战计划。
原来,这几年,朝臣只知道赵武灵王游大陵,遇见君夫人,避宫不出,沉溺于温柔乡,不务正业。却,怎么也没想到,赵武灵王会悄悄地在九门修筑野台,观察齐国和中山国。还派了李疵负责中山国和燕国邦交之事,打探情况。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赵武灵王竟然还锻造了一支新的兵种:万人的铁骑。
原来,他们的君王,这几年都在悄悄拔尖啊!
李疵又告诉赵武灵王两个好消息:
1、燕昭王韬光养晦。
2、中山衅王以儒治国,出现了一个怪象:中山国不重用勇士,重用空谈的文人。
大争之世,中山国抛弃立国的准则,选择以儒学治国。中山国不懂得居安思危,排兵布阵,宣扬武力,整日高谈阔论。中山国重文轻武,这是自取灭亡的征兆。
勇士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那些寸功未建,高谈阔论之人奉为座上宾。一旦有战事,中山国不灭,没有天理。
出现如此景象,实在是怪象啊!
赵武灵王问:我能打中山吗?
李疵回了一句话,坚定了赵武灵王伐中山的信心:中山国可伐也。君上不取,燕国也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