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武灵王篇(47)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626 更新时间:2025-01-21 01:40:24

孤胆入秦

大争之世,不会有太多和平的岁月。赵武灵王刚当上赵主父(太上皇),处理好赵国内政。这时,中原局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孟尝君田文入秦一年多,夹在秦昭襄王和芈八子之间,难有作为,受尽委屈。秦国混不下去,那就回齐国发展吧!当初,他选择入秦,也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为了博取美名。现在美名有了,留在秦国做甚。

可,秦国,不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孟尝君归国漫漫,一波三折啊!可气的是孟尝君离开秦国的时候,还遭受到了侮辱。

秦昭襄王让他归国,事后反悔,又想截杀他。孟尝君不愧是战国四公子的首公子,身边有能干的人也不少。正因为孟尝君招贤,不拘一格,也不管对方身份高低,只要对方有本事(一技之长),他就好吃、好喝招待对方。

故而,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躲过一劫。

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还发明了一个成语:鸡鸣狗盗。

这个成语,在现代来说,是贬义词。在战国时代。鸡鸣狗盗,是代表底层人物的奋斗历史,也告诉后人,有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

那么,鸡鸣、狗盗是如何励志人生,艰苦奋斗?

对于鸡鸣狗盗的励志人生,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里面写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讲了。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狗盗,是如何盗取秦昭襄王的举世无双的珍宝,让孟尝君离开咸阳。鸡鸣,又是如何助孟尝君离开秦国天险函谷关。总之,秦昭襄王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孟尝君的感情。

你如果是男儿,还是有本事的男儿,会怎么办。

没错,报仇雪耻。

孟尝君离开秦国,回到齐国,送了一份大礼:号召诸侯攻秦。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闵王。这位君王年轻,影响力也不大。虽然继位就赶上了齐国的好时候,联合韩、魏在垂沙击败楚国。随后,楚国送来太子横(楚顷襄王),秦国送来人质公子芾。但,孟尝君从虎狼之国平安归来,名气大增。

孟尝君还刺探出秦国的内政,又提出合纵伐秦的口号。

齐闵王打了楚国,也想打秦国。败楚败秦,天底下最强的诸侯都被他打败,这是何等的功业。孟尝君号召诸侯伐秦,齐闵王是第一个支持工作。

韩、魏跟着齐国混,三伐楚国,占了便宜。现在有机会削弱秦国,他们也不会错过。于是,韩、魏响应齐国的号召,合纵伐秦。燕国还是选择默默无闻,继续关起门来发展。楚国的选择,让人感觉有些意外,不答应,也不拒绝。

按理说,楚怀王被囚禁咸阳,这是国耻。楚国君臣,应该吵着、嚷着,合纵诸侯伐秦,迎回楚怀王才是。从齐国回到楚国继承王位的太子横(楚顷襄王)不知道咋想,竟然没有合纵诸侯伐秦。还把主战派的屈原等人,流放江南。

想不明白,真想不明白。

楚顷襄王之举,宋朝的时候也发生过靖康耻,但,宋高宗也没迎回父兄。然,历史总会给出答案。几百年后的大明朝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最终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迎回前任君主归国和现任君主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兄弟之间的矛盾。最可怜的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立下了不世功勋,延续了大明朝的百年国祚。死后,不能享受帝王的待遇,也不能葬在帝陵,还不能进宗庙。

或许,这也是楚顷襄王、宋高宗,不愿迎回前任的原因。

哈哈,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韩、魏、齐表态,合纵伐秦。燕国继续默默无闻。楚国态度不明。那么,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是什么态度?

赵国当家的是赵惠文王,但,毕竟是个十岁的小孩子。真正管事的人,还是赵武灵王。就在秦国扣押楚怀王、截杀孟尝君,诸侯吵着、嚷着伐秦,赵武灵王是什么态度?

答案:慎重。

赵武灵王想助诸侯伐秦,但,十几年前,五国伐秦不克,导致赵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助秦伐诸侯,但,又打不过。此时,诸侯都表态了,赵国不表态。等到,伐秦结束,诸侯又要秋后算账。

这里有个疑惑:齐、秦互换人质,咋就闹僵了,还要拼个你死我活,成为仇人。赵武灵王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孟尝君。

那么,诸侯合纵,能过函谷关,打得赢秦国?

诸侯合纵伐秦,看似声势浩大。但,十年前那次,除了诸侯,还有义渠助阵,不是也败了。为了弄清楚,秦国的现状,到底是能不能打。赵武灵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孤胆入秦。

赵武灵王召见了几名大臣,表达了自己想去秦国看看的想法。

大臣的第一反应:一致反对。

这些人觉得赵武灵王的想法很危险,做事太冲动,一点都不考虑后果。

反对者,说出了不能去的理由:

1、 秦国囚禁楚怀王在前,截杀靖郭君再后。秦国失信诸侯,臭名昭著。

2、 赵主父是国家支柱,也是凝聚赵人和胡人的精神领袖,岂能亲身犯险。

赵主父早就料到臣子会阻挠自己,但没想全部的人都反对。

“诸侯对战秦国,孤,如何抉择。”

接着,赵武灵王关键的一句话来了:

“是合纵诸侯伐秦,还是助秦。”

赵武灵王的意思是问:诸侯都打秦国,我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吧!

领导问话,下面的人自然要接话。

他们说了秦国为何被打的原因:

秦国囚禁大国之君,截杀大国之臣,令天下诸侯震怒。

接着,大臣又说了不能和秦国结盟的原因:

1、 新仇旧恨。

2、 秦国与赵国结盟,是想将祸水北引。

3、 助秦,会得罪天下诸侯。

这些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喊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合纵诸侯,攻伐秦国。诛暴秦,匡正义,以安天下秩序。

肥义趁机劝阻赵主父打消入秦的想法:秦国欺诈楚国,扣押楚王,失信天下。截杀靖郭君,更是臭名昭著。赵主父这个时候入秦,岂不是羊入虎口。

有人怕领导听了这句话不高兴,补了一句:让齐、韩、魏三国伐秦国。赵国一举荡平腹心之患中山国,稳固北疆。

赵武灵王耐心听完大臣的意见,问:齐、韩、魏三国伐秦,孰胜孰败。

大臣:三国胜。

赵武灵王问:五国之势,拿不下函谷关。三国之势,能攻下函谷关?

这个问题,难住了这些人。毕竟,五国之势伐秦,很多人都是亲身经历。赵武灵王摆出自己的观点:他要去秦国摸清底细。

这样,才能让他制定是否伐秦的策略。一战不能把秦国打趴下。赵国往后的日子将会相当难过。虽不能一战灭了秦国,至少一战让秦国数十年不敢与赵争锋。若不能达到这个效果,赵国就不能轻易和秦国开战,也不能与秦国交恶。

朝臣见领导说了这么多,就只有一个目的:他还是想去秦国看看。

楚怀王、孟尝君的遭遇,近在眼前。爱学习的赵武灵王,咋不懂前车之鉴,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执意去秦国?

只能有一种解释:赵武灵王胆子大,不按常理出牌。

为了赵国,为了赵武灵王的安全,朝臣还是继续反对,并列出反对的理由。

赵武灵王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要去秦国一游,还说了去秦国的理由。

1、摸清秦国底细。

2、插手秦国内政。

3、弱秦强赵。

赵武灵王说完,等待着大臣的反对。

也许,赵武灵王的魅力太大。

也许,这些人知道反对无效。

他们说在多,也不能阻止赵主父入秦。他们有意见保留,不再反对。他们有个条件:安排好后事。

大臣虽没说,你去秦国发生了意外之类话。但,楚怀王的例子摆在眼前,要留有后招。

这种情况,赵武灵王也考虑到了。他若去秦国,不能归。国事就有年幼的赵惠文王负责,并让赵相兼任赵王太傅老臣肥义辅佐。

有胆大的大臣发问:赵主父入秦被扣押了怎么办。

赵主父眸色充满自信的答:孤,征战疆场大半生,岂会被秦国困住。秦国虽是虎狼,孤,何惧。

那人有意泼冷水:发生了又该如何。

赵主父:勿以为念。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这下,大臣更没有话说了。赵武灵王要去秦国历险,那就去吧!此时,有个问题摆在赵武灵王面前。他如何亲自去秦国咸阳,摸清秦国君臣的底细。

赵武灵王总不能大张旗鼓的说:秦王,我来咸阳到此一游,看看到底能不能打你。

这样的话,说出口,注定是欠揍的。

就在这时,秦国派出使者来到赵国邯郸,替赵武灵王找到了入秦的借口。

那么,秦国为什么会派使者来赵国邯郸?赵武灵王又以什么为借口孤胆入秦?

话说,齐、韩、魏三国合纵,起兵二十五万,奔向函谷关,这对秦国来说是第一个不好的信号;三国联军以齐国败秦、破三晋、亡燕、御越国、三伐楚国的三朝老将匡章为联军统帅,这对秦国来说是第二个不好的信号;最致命的是秦国无名将与三国抗衡,这是第三个信号。

局势虽对秦国不利,但嬴姓男儿,从来都不会选择向命运低头,只会逆天争命。

秦国对内:

一边动员一切可以作战的力量,加紧备战,迎战诸侯。另一边国内戒严、关闭函谷关,以防诸侯。

对外:

派出使者携着宝物,前去结交燕、赵和宋三国。

秦国希望借助燕、赵、宋三国的力量来制衡齐、韩、魏三国。秦国为了表现出诚意,派出魏冉为使携带重金前往赵都邯郸,以邀赵人为相之名,与赵缔结盟约。

与此同时,齐、韩、魏三国以‘匡扶正道,诛灭暴秦’为旗号,邀请赵国合纵诸侯伐秦。一时间,赵国成为双方势力争取和拉拢的对象。

面对,秦使和赵国使者来邯郸。赵主父从被动,变为主动。

此时,赵主父面临三个选择。

1、 合纵诸侯伐秦。

2、 助秦伐诸侯。

3、 袖手旁观,让他们打。

赵主父深知秦、赵早晚有一战。诸侯合纵伐秦,他便可借机弱秦强赵。但,因为不知秦国底细,才举棋不定。魏冉入赵,正好给了赵主父入咸阳的理由。

他亲自去秦国,了解这个对手。秦可伐,则合纵诸侯伐秦;秦不可欺,则与之会盟。

秦国,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