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赵孝成王篇(7)
长安君入齐
言语,是一门极高的艺术。说话艺术,掌握得好,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总会取得成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触龙是如何,发扬语言这门艺术。
朝臣进谏,都遭到了赵太后的斥骂,这件事,触龙知道。平原君、蔺相如等人,都没去招惹赵太后,触龙也知道。
那么,触龙为什么要去有说大发雷霆、听不进去朝臣意见的赵太后呢?
我想有这两个原因:
1、触龙和赵太后私交不错。
触龙是赵孝成王的老师,赵太后是赵孝成王的母亲。母亲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为了对付顽劣的孩子。老师和母亲,还会达成合作协议。这也是现代,主张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触龙是一个有担当、责任心很强的人。
秦国伐赵,燕国蠢蠢欲动。赵国和秦国、燕国开战,讨不到便宜。尤其是在秦国的进攻下,赵国丢了三座城池。
面对国难,触龙选择挺身而出。
还记得触龙说赵太后,这篇课文,是读书时代必背之一。要写触龙说赵太后,既要把握,赵太后宠爱长安君的心里,还要体现出触龙在赵太后怒斥群臣,平原君、蔺相如等人皆束手无策之时,他是用怎样的智慧说服赵太后。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触龙的精彩表现。
触龙拜见赵太后,虽没有表明来意,但,赵太后也能猜到触龙入宫的目的。赵太后总不会认为对方是来找她喝茶、谈人生、谈教育理念吧!毕竟,这几天,朝臣来见她,都是为了长安君的事。因此,赵太后先入为主,对触龙的到来,心中高度戒备。
触龙见了赵太后,直接表明来意。等待他的,只有一个结果:找骂。
直男说话,总会惹人生气。
高情商的人说话,总会讨人欢喜。
触龙就属于高情商的人,他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说。高情商的人,灵机应变,见招拆招,是不会提前彩排,在脑袋里面想好要说什么。
所以,开场第一句话是相当重要。
触龙为了让赵太后先说第一句,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赵太后的身体情况、饮食怎么样、心情如何。当然,触龙敢在这个时候去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他肯定有把握。
触龙出现在赵太后面前,走路很慢,且走路的姿势,一瘸一拐。明显人一看,就知道触龙身体不适。当赵太后见触龙来了,还一瘸一拐,善意地问了一句:左师,你怎么了。
触龙从简单的几个字,得出了一个信号:赵太后对他没有敌意。
触龙用老朋友的语气回了一句:我早就该来见太后,奈何有腿疾,行动不便。
“你有心了。”
赵太后听了,有点感动,又说了下句:
“只有你,关心我这个妇人。”
触龙有腿疾,总不能让对方站着。赵太后命人搬来坐垫,让触龙坐下说话。触龙从这个细节,又得出了一个结论:赵太后因为长安君的事情,这几日过得不好。直接表明来意,只会触怒赵太后。
他要想做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就不能提令赵太后不舒服的事情。最好的方式,是赵太后主动提及长安君的事。触龙要做的就是采取迂回战术,循循善诱。
触龙坐下后,用老朋友的语气感叹道:臣老了,不中用了。
赵太后听到这句话,感觉很亲切,回了一句:左师,青春鼎盛,咋能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触龙唠起家常说:太后,我不服老也不行啊!我步入宫中,歇了几次。我,走了几步,就气喘吁吁。
赵太后身体也不好,也感同身受:孩子们都长大了,你我不服老也不行喽。
触龙感受到了赵太后的善意,为了让赵太后放下戒备心,从生活方面入手:我走几步路,就累得不行。太后多有走动吧!
赵太后笑道:“我啊!以车代步,不怎么走动。”
触龙认真倾听了赵太后的话,深有感触,又说:“我最近没什么胃口,吃得也少。我走几里路,还能吃点东西。太后,饮食比我好得多吧!”
赵太后道:“我不如你,每天喝点稀粥罢了。”
赵太后和左师你一句,我一句,唠起家常,脸色也比先前好看。触龙也不急着劝谏赵太后,他要赵太后自己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你来,不只是为了看我吧!”
赵太后为了掌握话语权,同时,也为了让对方知难而退,又说:
“如果你和那些人一样,是为了长安君的事情,你就别说了。”
触龙是个聪明人,此时,他是不会提长安君,这三个字。
触龙说出了入宫的两个目的:1、看太后;2、为了小儿子。
赵太后先入为主,本以为左师是来劝她送长安君去齐为质,结果左师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触龙羞愧地说了一句话:都怪我身体不争气啊!我想为吾儿谋取黑衣卫,又不敢向王上开口。我想着和太后有点交情,所以就厚着脸皮来求太后。
这件事,对于掌权的赵太后来说,不过是一句话就能搞定。想着与触龙的交情,再加上触龙把赵孝成王的学业教得很好。赵太后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触龙连忙感谢,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太后,为我完成了一桩心事。纵使我现在死去,也没有遗憾。
赵太后问:左师的小儿子几岁了。
触龙恭敬地答道:“十五岁了。”
赵太后再问:“十五岁,会不会太小了。”
“赵武灵王十五岁就破了五国会葬之谋。我的儿子十五岁,不争气,也没出息。臣想着自己还活着,就要为小儿子安排好一切。”
触龙感伤少许,又说:
“我的身体不好,怕走得突然,小儿子的人生还没有着落,也没人帮我照看他。我才厚着脸皮来求太后。太后了却我的心事,我走也安心了。”
赵太后闻言,感同身受,她爱长安君的心情与他相似。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也会为子女的未来担忧。
赵太后见左师一个大男人都放不下自己的小儿子,又想起群臣不顾一个母亲的感受,执意要把她小儿子送去齐国,问了一句话:都说,我们妇人爱小儿子,你们男人爱长子。怎么左师也爱小儿子。
触龙不愧是聪明人,顺着话说:男人爱小儿子更胜过妇人。
赵太后听了,争论说:谁说的,妇人比男人更爱小儿子。
触龙见时机差不多,委婉地抛出了入宫的目的:我认为赵太后爱燕后比爱长安君多一点。
赵太后摇头说:我爱长安君更甚与燕后。
触龙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说了赵太后爱燕后多余长安君的理由:
1、赵太后亲自送燕后出嫁,哭得更伤心。
2、每逢祭祀,为燕后祈福。
赵太后和触龙聊天,心情大好,问:左师,怎么说我爱燕后,比不上爱长安君?
触龙见赵太后总算谈论起这个话题,但,他不能直奔主题。否则,好不容易营造的良好气氛,就这样被破坏了。触龙没有直接说,反而提出了三个问题:
1、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2、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3、是什么原因,导致赵和诸侯三代而无继者。
赵太后对这三个问题,摇头说:不知。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触龙开始摆出自己的观点: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触龙又重拳出击,得出结论:太后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也是我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赵太后不仅听进去了,还认可了对方的观点,问:我该怎么办。
触龙的话,汇聚成几个字:要为子孙,长远考虑。
赵太后问:如何才叫长远考虑。
触龙以老朋友的语气说:不要总是把孩子放在身边,应该送他们出去磨炼,让他们茁壮成长,早点为国建立功勋,树立威信。纵使我们走了,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我们把孩子留在身边,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不是爱孩子。这种溺爱,会害了他们,也不能让他们长大。
赵太后问:我能为长安君做点什么?
触龙说:“太后,眼下不是正有,长安君为国建功的机会?”
赵太后犹豫少许,“你的意思是让我把长安君送去齐国。”
触龙说了送长安君去齐国的好处:
1、为国建功。
秦国攻破我国三座城邑。现在国内,人人感到恐慌。太后将长安君送去齐国,促成齐、赵之盟,解了国难。赵国上下必会感念长安君之功。
2、让长安君出去历练,早日能够独挡一面。
在触龙的劝说下,总算做通了赵太后的思想工作,长安君被送去了齐国为质。那么,接下来,主政的赵太后,又会遇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