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作者:浙东匹夫 | 分类:历史 | 字数:424.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04章 用心平而劝诫明
上元节当天,洛水之畔的遇神事件,很快在雒阳百姓之间流传开来了。
“听说了没有,上元夜,洛水之滨夜游的时候,洛神显圣了,还给了天书,不知道是不是跟伏羲、大禹时候的河图洛书那种东西。”
“说明今上是中兴圣君,黄河清河图出,大汉这些年的衰乱算是要走到头了。”
“听说还有个说法,大汉以火德承天命,所以光武皇帝建都洛阳时,改洛为雒,为的就是去掉克火德的水。
可是雒阳选址低洼,濒临洛水,这不是改名就能改掉的。先汉所以兴隆日久,后汉所以倾颓短祚,说不定也有这个关系。还是把雒阳城南低洼临河那些挪到高处阳气重的地方才太平。”
诸如此类的流言,直接就把还没出现的反对声音,提前压下去了一波。
相比之下,官方倒是暂时保持了沉默,没有立刻借着这个机会鼓噪造势,显得非常克制。
没办法,李素也不想主动宣扬迷信,而且他想做的事情,本来就能做成,无非利用人们敬神的弱点,多打压一下既得利益反对势力的声音。
但即使李素不主动利用,即使李素已经宣扬了五六年的理性教育,让刘备阵营高层读书人有相当一部分都能坚持不语怪力乱神。
然而这种教育始终没有普及到基层,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心里依然是没这个认识的。
在华夏古代,对读书人和对文盲,始终是两种统治模式,哪怕宣扬“其民淳淳”的时代,也知道无法让读书人“淳淳”。
所以李素对这些东西的应用,也是分成两手:对于读书人,不用主动宣扬这些,跟他们讲道理,谈利益,谈大势,顺便让他们认清百姓已经站在哪一边了。而对于文盲,暂时只好上简单的方式解决。
当然这也不是说将来要一贯如此,只是现在基础识字率太低,没法讲道理。将来教育普及程度如果提高了,可以逐步酌情调整统治方式。
……
正月的后半段,就在这样毫无波澜的安稳中度过了,李素拖到一月下旬的时候,正式对全社会公布了雒阳新区的规划。
在正式文件中,李素当然是大谈各种经济上的资源调度效率上的好处,没有谈任何灵异的理由,那些就让人各自凭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想象吧,爱信哪种理由信哪种理由,反正结果都是支持就好。
相关基础建设也同步展开,不过考虑到即将到来的春耕,暂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是很多,需要循序渐进。
不仅是雒阳新区的建设是如此,连带着隔壁南阳郡高顺的扩军练兵工作、南阳-颍川运河挖掘工作,也都是一样。
在整个二月份和三月份的前半段,会暂时进入一个低速推进的状态,分出人手确保民生。很多去年已经征召入伍的新兵,也被临时拉去以雇农的身份帮忙春耕,解决移民第一年种生地劳动强度过大、来不及种的问题。
当然了,诸葛亮也知道,要是最终秋收的收成跟这些临时雇佣去种田的军人毫无关系,那么肯定会出现消极怠工,也很难管理——
这一点不用怀疑,大锅饭肯定会怠工,早在周朝早期的时候就验证过了,所以春秋时鲁国才第一次尝试“履亩而税”,就是因为井田制崩坏,给公家种的田都不出力,收成太差。
所以,这种低级错误的坑,诸葛亮和高顺来组织的时候肯定能躲过,具体做法就是把这些部队今年的军粮发放方式改一改。
改成“规定这部分部队今年的军粮减半发放,朝廷只管上半年的口粮。而下半年的口粮要从他们承包参与春耕的那些土地的收成上来后,按照四成的比例征收发放”。
也就是说,那些劳力不足、请了新兵雇农帮着春耕的新移民,到时候秋收后让出四成收获,作为他们使用他人劳力的代价。考虑到田本来就是朝廷发给新移民的,这样的临时措施倒也合理,完全没有人质疑。
二三月的春耕农忙结束后,雒阳建新区和挖运河、扩招新军集中训练,这三项事务才算是进入全速状态。
不过,百姓忙于春耕的同时,李素和诸葛亮手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倒是没闲着。
该勘探测量的都马不停蹄地日夜打磨,为即将到来的旺季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黄月英还带了一群工匠,在李素安排的任务大方向之下,鼓捣出了几样能让后续施工和练兵都更加顺畅的小机械小创新,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
这天,已经是三月十五,眼看四十多天的春季连番农忙即将结束,后续的活儿不用那么多人干。
不仅朝廷的部队可以全部脱产专心搞工程,哪怕是河南尹和南阳本地的农户百姓,也能抽调出一小半的壮丁来为朝廷服一个多月徭役,
反正地里剩下的活儿不太多,每家一个壮丁,其余搭上女人小孩也干得完了。
眼看开工在即,李素也抽出时间,准备花半个多月,视察一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行程将会涉及两个郡。
第804章 用心平而劝诫明
他准备先去一趟雒阳新区的工地,再走伊川水路逆流过伊阙关到新城、改走陆路去宛城,最后视察一下叶县和博望之间的运河工地。
诸葛亮也提前知道恩师的工作行程,所以早就把这个冬天和春天新鼓捣出来的玩意儿都安排好了。
十六日当天,李素一行先坐船顺伊川而下,只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午后就抵达了雒阳新区工地。
经过之前两个月的准备,李素看到的是邙山余坡虽然还没彻底平整,但土地已经大致分割规划好了,按照未来规划的街区,形成一个个方块,先把道路弄平。
同时在每个街区里都挖了水池,都蓄上一定量的水,便于后续施工的时候找平水平面,确保路有坡度而房屋墙壁绝对铅垂,不至歪斜。
此外,道路两旁还粗略挖了排水沟,既便于在新城区建起来之前,就提前规划好下水排污,也是便于后续盖房子的时候测量。
这个排水沟的设计,不光有诸葛亮黄月英参与了最后的审查,还听取了罗马来的工程师提图斯的意见,另外马钧也贡献了一部分思路。
所以,排水沟被修成了与道路平行、但不像道路那样坡度平缓。而是跟街区一样,一段一段有阶梯衔接。
比如路面应该是没有台阶的,有了台阶轮式车辆就没法通过。城区东西三十丈的距离可能海拔要下降一丈,那坡度就是百分之三左右。
但排水沟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可以修成每三十丈距离内坡度是百分之一,这样也足够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了。
差额的百分之二坡度,大约是六七尺落差,就在街区的尽头,留下一个六七尺深的豁口,排水流到这儿之后,会垂直下坠六尺,形如一个小瀑布。
因为水渠不用像路那样考虑“通过性”问题,这样的阶梯状设计是完全没问题的,怕污水飞溅或者水流砸落的噪声扰民,可以在排水沟的断口处搭建石板的遮蔽,反正几十丈才一处断口,也没多大施工量,成本完全可以接受。
而排水渠底面修好后,就可以供未来民间自建房屋的工匠有了找平坡度的依据。毕竟目前李素手下只有官方的测量团队有精准的测量技术,集中作业把测量的活儿干了,让后续百姓减少点测量作业量,也是事半功倍。
同时这样的高度差额,也不至于让道路路面高出两侧排水渠和住房区太多,不会因为掉下路沿就导致人畜摔伤,反正最大的高度落差也就六汉尺。
汉朝还没奢侈到给路都修护栏、给排水渠都全程盖石板修成暗渠的程度。交通安全只能是靠自己小心,走路摔死也不会有人讹政府路修得不够好的。
以后如果加盖那些额外安全防护的市政设施,那也是天下太平之后的事儿了,政府帮盖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
不过,考虑到城区肯定会有的坡度问题,未来的雒阳新区依然会东西走向的街道两侧设坊墙,因为东西向的路相对有点坡度,道旁也不安全,不适合搞商业。
而南北走向的街大多数没有坡度,适合直接临街开门。李素觉得他既然要鼓励雒阳周边的商业氛围,加上新区本来就没有多少政治和军事属性,可以考虑放开坊市管制,允许南北走向道路两侧都开商铺。
这些活儿做完,虽然一座房子都还没盖起来呢,但是雒阳新区的基础已经打好了,颇有现代化城市建设先规划、先做三通一平基础交通设施,把保障性工作公共服务都做完了,后续盖房子才便捷。
……
大致把雒阳新区的街面都走了一遍后,时间也临近黄昏。诸葛亮最后带着李素参观了一座位于城东北角、靠近洛水和黄河河口码头处的工坊。
那地方是雒阳新区营建的木料集中加工场。把新区范围内要砍伐的木头统统运过来,再把外地运来的木料也都集中到此加工。
而上元节之前,黄月英琢磨的那个“水车圆锯作坊”,如今已经大规模实现了,洛水之畔特地修了几十部水车。
考虑到洛水流速不够快,水能不够湍急,还特地在旁边修了蓄水池,从上游数里外提前引水,临时抬高水力工坊附近的冲击水位落差。
这些水车全部拖动着原型的锯齿片,速度不快但每天十二时辰不停歇的加工着造房子修城楼用的木料。
这些机器,对于砍树环节没什么帮助,至今为止砍树还是得靠往复式的拉大锯,或者直接用斧头。
不过对于已经砍下来的圆圆的木头,要加工成立方柱体最终能用的材料,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比木工人力锯平节约了数十倍的劳力。
精细的建筑木材加工环节,效率因此陡然提升。
当然,因为黄月英毕竟不是穿越者,她不可能知道哪些科研方向有前途,哪些没前途。
所以在“水车圆锯加工木材”这个科技树点成功之后,她还一度尝试过推而广之,想搞搞看用水力加工其他建材是否可行。
比如弄了几座水车、跟之前成都的水力锻铁作坊那样,只不过把锤头改成类似凿子和锛子形状的,想用往复下落的凿击动作来砸开石料。
不过这个不是很成功,主要是石头比较脆,而且不能保证每一批的石料脆度都一样,经常直接就把石头砸碎没法用了。考虑到洛水的水能资源不是很丰富,也没那么多水车车位供这些玩意儿浪费,所以黄月英的这次自发尝试算是失败了。
这也没什么好责怪的,科技进步本来就是试出来的嘛。而且无法完全代替人工,好歹也能部分代替人工,挪到源头的菜市场去使用——如果采石场附近有落差冲力较大的水能资源可以利用的话。
总的来说,后续雒阳新区的房屋建筑速度,至少因为这些预制建材的尝试,而提高一两成,建筑时间也能缩短一两成。无形之中,未来整个雒阳新区的落成过程中,节约的钱财预算至少超过十亿钱。
不过,预制建材必然导致随之而来的尺寸标准化。木材的精加工成型已经不是到了工地上之后再临时让木匠搞,而是提前在木材加工厂里做好了运到工地。
很多工地的建筑环节也不得不标准化尺寸,否则一旦现场尺寸长了或者短了,预加工的木头用不上,就很麻烦。
虽然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统一过一遍度量衡,但实际上民间木匠用的尺子长短也未必精确统一。
这次为了雒阳新城的木料预加工,诸葛亮和黄月英还不得不再强力官方推进了一波机加工和建筑的长度尺寸统一,所有要来雒阳新区干活的木匠,都统一领到了官方新发的标准长度木工尺规。
那些工匠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挺赚,第一次听说为朝廷干活朝廷还给免费发生产工具。
但很快他们也发现这些工具不是白发的,发下去之后如果用坏了,就得自己买,或者确保自制个新的跟官府发的一样标准。如果拿过官府发的度量工具之后,发现还用不标准的,出了次品,官府是要介入惩罚的。
“这些东西也实行了一个多月了吧?百姓和工匠有没有对此埋怨的?”李素很好奇推广的效果,视察完之后忍不住问诸葛亮。
诸葛亮自信回答:“没有,毕竟我们都是先礼后兵,严格申明律令在先。而且第一批度量工具是官府出钱白发给工匠们的。后续执法很公平,受了罚的人也就都认了。”
李素满意地点点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只要朝廷一贯先礼后兵,执法严明,而且确保不搞不教而诛,百姓就都是可以教化的。
阿亮,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后要好好保持。那些尝试不成功的技术摸索,哪怕是我没交代、你们自发的,也不要气馁。为师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保持好奇心,自己觉得有希望的就去试制,不要怕赔钱,研究鼓捣一些机械,做几个样品,能亏多少钱。”
诸葛亮谦虚拱手:“弟子谨遵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