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作者:名剑山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362.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十章 开海二
第九十章 开海二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开海这是一个大命题。
所有人都不敢轻易开口。
沉默片刻之后于谦说话了,于谦说道:“陛下,禁海之策,乃朝廷祖制。此事却不是能动的时候,为区区旧港,而动摇国策,舍本就末,非智者所为。”
于谦的政治态度,让朱祁镇有些苦笑。
是的,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本就是保住朱祁镇而今的权力,保住他将来能成为大明一言九鼎的皇帝。蹇公临终的意见,就很明确。
什么也不做,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但是很多战略时机,一退,想要再回去,就要花数倍,数十倍的时间。
很多事情,他都可以不管。但是他而今不管旧港施家,等他亲政的时候,估计旧港宣慰司就不存在了。
朱祁镇转过头,对王振与金英说道:“你们有什么意见?”
“陛下,”金英说道:“如果仅仅是维持与旧港的贸易,奴才是有办法的。很多事情,别人做的,我东厂自然也做的。”
“不敢说神不知,鬼不觉,但是谁不想让我东厂分一杯羹,奴婢有法子对付他们。”
朱祁镇听了豁然开朗。
既然施长安已经说明了,在官府禁海的局面之下,其实有很多走私的团伙,而今还没有成气候。
但是敢做这件事情的人,定然是有权有人的地方豪强。
但是这些人比起东厂,那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朱祁镇鄙视东厂与锦衣卫的情报能力。但是东厂与锦衣卫真想做一些事情,特别是脏活,特别是适合他们。
朱祁镇正想点头,却听于谦力劝道:“陛下,乃九五之君,何必为此鸡鸣狗盗之事?一旦传出来,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朱祁镇一时间,有些后悔。后悔让于谦来了。也明白明代皇帝为什么喜欢用太监了。朱祁镇说道:“于先生,朕不是有意于南洋,只是朕刚刚登基,就失土,百年之后,朕如何去见先帝。”
“难道告诉先帝,先帝留下的江山。朕没有保住。”
“先生说,让朕亲政之后,再收复旧港,到时候劳民伤财,分明而今只需防微杜渐,就能做到的事情,到时候非动用数万人马不可。”
“如此朝野必有一番动荡。”
于谦听了,就知道朱祁镇心意已决。暗示即便今日不做,将来也是要做的。于谦心中暗道:“罢罢罢,退而求其次,总不能让皇帝误入歧途。”
最少于谦对皇帝绕过文武百官,用走私的方式支援旧港,是一万个看不少,实在太差劲了。
于谦说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臣有一策,不过却需要太皇太后支持。”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于谦说道:“陛下登基,今年改元,外藩多有不知,王公公可以向外面透出风声,就说王公公想成就郑和公公的功业,为陛下召徕使者,再下西洋。”
王振听了呼吸都紧凑了。朱祁镇知道,王振动心了。
王振虽然读书不多,但是骨子里其实有一分读书人的执着。就是想建功立业。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鄙视自己成为太监,但是越是鄙视,他心中也是想做出远超旁人的功业,让天下人看看。
面对再下西洋这样的大事,王振自然有些心动。只是很快王振就平复了心情,说道:“此事太皇太后万万不会准许的。”
不仅仅太皇太后不准许,他王振也不会去的。
毕竟只有在权力中枢,才能执掌大权。一旦他远去西洋一两年,皇帝身边的这个位置,还能是她的吗?
于谦说道:“此事自然不同。臣也会找些同僚,以废下西洋之举,以为永例。”
朱祁镇皱眉,说道:“现实这是何意?”
就朱祁镇本人来说,他才不下废除下西洋的体制。毕竟而今不是几十年后,可以说宣德九年,也就是前年,还有一次船队去南洋。
下西洋的人手,船队,将领,都还在。
只要拨一笔银子,立即就可以再次动员起来。
于谦说道:“此乃退二进一之计。毕竟既然放弃下西洋之事,那么对南洋诸地的宣慰使,已经本朝遗民,总要一个章程吗?”
“他们都是朝廷之民,而今即便是远在南洋,朝廷也不能不管。”
“臣就可以推动他们以本朝之民的身份,在沿海选一地贸易。”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立即判断出这个计划的本质,哪里是什么退二进一,分明是利益交换。
说废除下西洋的体制。
历史上,明代其实并没有废。只是罢。
不过这些船只,人员,都是从各卫所抽调而来了。在罢下西洋之后,这些船只分配给诸卫所,没有维护,没有经费。
可以说是不废而废。
但是而今,朱祁镇主动要废。下西洋的人手船只,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自然就各个部门给分了。
即便朱祁镇将来,再想下西洋,船只,人手,将领,都不是好找的。
朱祁镇缓缓的踱步。细细的思索。
即便于谦说是一地,而且是供本朝百姓来往贸易。这一个小小的缺口,也是变相的开海了。但是与此同时,却好几万究竟风浪的西洋船队。从此都不复存在了。
这两者何轻何重,实在让他不好选择。
“不管了。”朱祁镇心中暗道:“能抓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
西洋船队,很吸引人,特别是那些大宝船,更是大明造船史的巅峰之作,从此废弃了,的确可惜。
但是而今即便不废弃,这些东西,朱祁镇也是抓不住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这一件事情,你觉得太皇太后会同意吗?”
于谦说道:“臣以为太皇太后爱护陛下的名声,失土,那怕是海外寸土,亦非太皇太后所愿。而罢西洋船队,也是太皇太后想做的事情。”
太皇太后自然不想劳民伤财。只是这一件事情,宣宗皇帝并没有说要罢,先帝尸骨未寒,总不好做的太过。
只是暂时搁置而已。
甚至可以说,太皇太后在位一日,这一件事情就搁置下去。而朱祁镇也明白大明的体制,也越发明白大明国力虚弱。
即便他登基了。也未必第一时间能下西洋。毕竟瓦刺已经成了气候。在北方与南方之间,朱祁镇必须有所选择了。
而这个选择题,不管是谁,都是一个选择。
因为瓦刺骑兵距离北京不过几百里,而南洋却在万里之外。瓦刺骑兵很可能威胁北京城,而南洋即便不去管,也不会出什么事情。
孰轻孰重,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即便他亲政之后,数年之内,也用不了这船队。
但是十年之间,在保养不善的情况下,这船队还能用吗?
船队是虚的,唯有南洋的人心是实实在在的。开海就能维系人心,将来大明重返南洋,也会有基础。
朱祁镇想通了,说道:“王大伴,去慈宁宫。”
王振立即说道:“是。”
朱祁镇对于谦说道:“先生,在这里等朕,朕去去就来。”
不多时,朱祁镇就来到了慈宁宫。
太皇太后坐在书房之中,翻阅一封封奏疏。朱祁镇眼睛一瞄,就发现了一枚特殊的印章,这就是绳愆纠缪银印,
这就是仁宗皇帝赐个讲官的印章,可以直入宫中,任何人不得拆封。与清廷的密奏制度有一点相似。
只是得到这样印章的人,不多,而今也不过三杨才有。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是三杨的密奏。他将眼神从上面收回来,向太皇太后行礼说道:“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