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作者:马木东 | 分类:历史 | 字数:173.7万

第五十九章 盛世将至

书名: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作者:马木东 字数:2840 更新时间:2025-01-27 01:40:49

“夫君!你在襄阳已经住了有半个月了,难倒就不着急前往雒阳吗?”

襄阳黄家地头之上,一身村妇打扮的黄月英,陪着同样装扮的诸葛村夫,也是忍不住对老公说道。尽管非常想要待在襄阳照顾父母,但黄月英同样非常关心丈夫的事业,不想耽误他的事情,也是希望他能够尽快到雒阳上任。

“这个不着急!这些年也是辛苦你了,现在能够在襄阳多住一段时间,也是想要补偿你一下。其实我也很喜欢过这种田园生活,当日跟着大王出山的时候,就想着等日后功成名就了就隐居田园,做一个农夫,只是现在却有了一点儿别样的心思,我也想着到雒阳去见识一下大将军秦文合,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但在这之前,我还是想要在襄阳这边做一些调查!”

“做什么调查?”一起生活了二十年,黄月英就知道丈夫肯定是有什么事情,所以也是向他问道。

“我们在滇地生活得实在太久了!而滇地这个地方,离蜀地都非常远,更不用说距离中原了,说实话,滇地那地方是极其落后的,即便是这些年拼命的发展,可是谷昌这么一个国都,也是远远比不上北方那些同等地位的国都。而这些年,中原的发展,比起滇国来更是不知道快了多少,如果不能多多了解现在的情势,到了雒阳后我大概就像个瞎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用二十年前的眼光看问题,不被人给笑话死!”

说起这事来,诸葛亮也是长长叹了一口气,过去那一年的巴东生活,也是让他开了不少眼界,大汉这二十年简直是在日新月异得发展,都让自信满满的诸葛亮都觉得自己有些落伍了。

“的确是!另外这天下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永安和襄阳便差了不知道多少,恐怕想要以一管而窥全豹也是很麻烦!”

“我知道,但至少要了解一下荆州这边的情况吧!”诸葛亮笑着对妻子说道,然后牵着妻子的手便进了田地。

这两年虽然人口有所恢复,但是也仅仅是将之前因为战乱损失的人口弥补回来,其中还有很多丁口是些未成年的少年,再加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吸纳了不少多余人口。

现在大汉的土地政策,其实也是非常混乱。北方因为大量的战乱,造成很多无主之地,这些都被秦谊收为官田,之前为了能够积蓄实力应对战争,也是进行了屯田制度。

但是南方则是相对稳定,尤其是扬州、荆州和益州,都是存在大面积倒戈的情况,为了照顾这部分带路党的利益,自然不能把他们田地给分了,也是承认了他们手里的土地所有权。

像是诸葛亮的岳父家,现在便是襄阳的大地主,要是将来还能分给黄月英一点儿遗产的话,弄不好会比诸葛亮历史上“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的财产多得多。

然后这土地政策就一直这样混乱着,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执行土地政策,是因为秦谊依稀记得历史上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宋,便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朝代,可是非常接近资本主义,如果不是非常丢脸得被异族给灭掉两次,应该会有机会摸到资本主义的门槛。

所以秦谊并没有太多得改革土地制度,不过这并不代表秦谊什么事都没干,他可是和刘成一力推出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随着推出这么一项政策,秦谊也是得罪了不少人,他想要做皇帝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反对,但秦谊早已经不准备做皇帝了,就是想着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你们这是种的交州稻吧!”而在进入农田之后,这些年一直都很关心农事的诸葛村夫,马上便认出这些老农正在这里种植的是天下正在努力推广的交州稻。

所谓的交州稻,就是历史上的占城稻。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本位面秦谊掌权之后,也是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甚至还组织了专门的部门,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妄图实现袁隆平的成就,只不过这个年代的品种培育技术实在太过落后,弄了老半天也没有什么成果。

倒是因为航路的开辟,前往交州的船队,从交州的南方引进了占城稻,只不过因为占城已经被地图开疆划进了交州,这里自然是大汉的地盘,也就有了一个交州稻的名字。

引进交州稻之后,秦谊找人适种了一下,发现它能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于是也是在全天下推广起来,甚至连河南河北都开始种植起来。

尝到了占城稻的甜头之后,秦谊也是继续引进外来作物,土豆、地瓜这种南美洲的作物是不用想了,从欧亚大陆上寻找一些总归是可以有的。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又从朝鲜半岛上面发现了另外一种粒饱满的优良稻作品种黄粒稻,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帮助。

“足下倒是有眼光啊!”当听了诸葛亮的话之后,在那边耕种的黄家佃户,也是忍不住说道。这个老农看着诸葛亮细皮嫩肉的,也不像一个下地干活的人,能认出占城稻来非常不容易。

“长者,您这粮食产量如何?”接下来诸葛亮又问了一句他很关心的问题。

“这个种成双季稻,百亩一年大概能有将近三百石的粮食!”当听了诸葛亮的问话之后,老农也是马上回答道。

“这么多!”当听了老农的话之后,诸葛亮也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原先也是种过地,也算是一个老把式,当时拼命得种上一年,所得也不到白石,虽然现在是改种成双季稻,但这产量提升也太夸张了。

“足下是不是许久没来过襄阳了?”听着诸葛亮也能说几句襄阳方言,他也是觉得诸葛亮是个外出做官回来的乡人,也是如此说道。

“的确是!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回过豫州了!”

“我看足下也是到某些偏远的地方做官去了!咱们荆州当年有景升公管控,没遭过什么兵灾,一直都算是安居乐业!这些年建安天子继位,也是大修水利,在原有的水利基础上又是维护了一番。这种地还是要靠水的,水足了这粮食产量自然上去。还有大规模的战事结束,也是铸剑为犁,现在老百姓基本上都能用上好的铁器做农具,更不用说还有那边曲辕犁、筒车等新式农具,最重要的还是耕种高产量的双季稻,一年两熟,这产量自然上去了!当今可真是天平盛世啊!”

说起这事来,老农也是颇多得感慨,在双季稻的基础上,再加上各种有利条件的刺激,直接让亩产提升了三倍。即便是多交一些赋税和租子,留下来的粮食也比足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盛世马上就要来了!”当从老农口中听到他们的产量之时,诸葛亮也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而这么一个高兴的事情却让他叹气,完全是因为想起了秦谊《周期律》的说法,战乱之后人口减少,经过休养生息之后造成人口大量增长,然后又会因为人地矛盾产生动荡和战乱,直到因为人口锐减后再度形成一个循环。

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人,诸葛亮觉得自己有义务来终止或者延缓这种将要发生的治乱循环。

而在地广人稀的滇国生活了十年,诸葛亮真得越发崇拜起大将军秦谊来,他为这种循环所指出的解决方案,的确非常有操作性,利用技术使作物亩产量提高三倍,自然能够养活三倍人,而滇国和交州那广阔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却真得能够养活不少人,像是现在的中原地区,也是先人们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

要知道,根据《尚书》的记载,黄河流域也是有大象的,豫州的豫字便是“象之大者”的意思。可是现在大象却成了滇国和交州的特产,这个结果也是让诸葛亮深信,只要继续努力发展下去,现在的滇国,将来也会像现在的中原地区一样繁华和昌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