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求生手册
作者:风吹过的沙 | 分类:历史 | 字数:22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83章 铁官之事
在颜良到达房山的一天之后,矿场作乱的事后处置已经完毕,秩序已经恢复,生产重新开始,而跟随在后的胡铁匠一家也终于来到。
由于山里条件太差,颜良特意吩咐陈正在灵寿县城里为胡铁匠的家人安了家,在安顿好家小之后,胡铁匠父子被带到了房山脚下的矿场。
初来常山之时,胡铁匠还以为颜良找他是要打造一些精良的兵器和甲胄用以装备精锐部队,规模不会太大。
不过来到矿场之后,却让他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个铁矿便能源源不断地生产矿石,进而炼化为生铁、熟铁,为铁官提供无限的原料。
当年东平陵等一系列泰山周边的铁官,便是依托附近的几个铁矿才得以兴盛,让齐鲁刀剑的名声传遍中州。
当然,胡铁匠也看到了矿场之内有毁坏、焚烧的痕迹,既然颜良不说,他便也很配合地不去问。
来到常山的这段时间里,颜良对胡铁匠一家的照料十分妥帖,且常山国内呈现出其他郡国所没有的欣欣向荣态势,让胡铁匠更坚定了在此地扎根的念头。
故而他在人前不再刻意掩藏自己的来历,与辛儒、田灿等人闲聊之间偶有提及自己的师承,这些话自然辗转传入了颜良的耳中。
据胡铁匠而言,其师任粲乃是济南国阳丘人,阳丘人自古以来都以擅铸冶闻名,任粲的铸剑技法更是传自战国时期齐国薛邑人烛庸子一脉。
先孝顺皇帝登基时,任粲的祖父曾受命参与铸“安汉”剑以庆贺天子嗣统。
到了当今天子建宁三年时,又招募天下著名铸剑师铸剑,任粲因先人之名声与自身之技艺被济南国荐举入朝铸剑。
在任粲等人的主持之下,历时三个月,铸出四口宝剑,被当今天子命名为“中兴”剑。
任粲因铸剑有功,被朝廷特署为东平陵铁官丞。
东平陵因其地产铁,故设大铁官,长吏为铁官令,秩千石,下设铁官丞,秩三百石。
任粲从一介布衣一跃而升为四百石的铁官丞,足可见其于铸冶一道的造诣非同凡响。
胡其不但传承了其师的技艺,还娶得任粲之女为妻,后来因为一些纠葛之事,离开了东平陵铁官隐居在济北卢县。
颜良知晓胡其的来历之后,对胡氏父子更为重视,他也不疑有他,毕竟什么烛庸子、安汉剑、中兴剑也非是等闲人可以胡编乱造出来,且胡氏父子的技艺是有张郃做背书的。
颜良道:“原本是想让胡大匠师一家在元氏过完年再来此地,可因为一些事情需要我亲自处置,便冒昧让大匠师一家随我奔波了。”
胡其的姿态放得极低,揖礼道:“在明府面前小人怎堪称匠师,明府但呼小人之名可也。且小人一家来到常山之后,多受明府照应,理当为明府效命分忧。”
颜良亲自托起胡其道:“达者为师,在铸冶一道上,大匠师足为此处所有人之师,这一声大匠师完全当得。”
士农工商的概念最早出自《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这句话按照正常理解是士人农民工匠商人为社会人员构成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不过历代统治阶级为了抬高自身,故意曲解这句话,把人分了个上下尊卑,士居首,农次之,工匠商人再次之。
故而这年头工匠商人的身份相对比较卑贱,素来为人所轻视,如胡其这般手艺精湛者也是如此。
颜良对胡其如此礼遇,又如此推崇,让胡其怎不感怀。
胡其再度长揖道:“既然明府如此看重小人,小人自当为明府尽心尽力,不敢有所怠慢。”
颜良笑道:“哈哈哈!好!既然大匠师如此说,我便也不虚套了,我意署大匠师为房山铁官丞,主理铸冶之事,如何?”
胡其之师任粲因为皇帝铸中兴剑有功而得任东平陵铁官丞,如今颜良拿同样的职位来任命胡其,胡其自然一千一万个满意,当下也不推辞,只道:“小人必尽平生所学,为明府所用。”
颜良道:“只是如今房山铁官刚刚恢复,百废待兴,却要大匠师多多辛劳了。”
胡其道:“为明府排忧解难乃是小人等应做之事,其不敢言劳。”
颜良对胡其的态度十分满意,亲自拉着胡铁匠的手臂道:“走!与我去看看新建的炭窑和铸冶工坊。”
打铁是个复杂的流程,从矿里挖出矿石后,需要经过洗矿、选矿,然后用焦炭炼城生铁,再精炼成熟铁,最后再铸冶成器具兵械。
制炭的炭窑与铸冶工坊与矿区是分开的,前几天矿区内的作乱并未影响到这两处。
且这两处的苦工待遇要稍稍比矿场里好,也没人找不自在自寻死路。
颜良陪着胡其查看过炭窑和铸冶工坊后,胡其说道:“在下观炭窑与铸冶工坊虽是新建,但其规模甚大,比之东平陵等地铁官犹要大上几分,明府是欲要在此打造何等器械?”
颜良道:“精铁农具、兵器,都需要打造,开年之后,沿山边区要大兴屯田,稍后我还要率部剿匪,对农具、兵器的需求极大。大匠师只管放开了做,规模不嫌大,人手也充沛,有什么需求尽管提。”
胡其道:“那如今铁官之内的铁匠有多少人?熟手有多少人?”
这等具体问题颜良便不亲自回答,转而看向陈正。
陈正临危受命兼任了铁官令后,也很是上心,连夜把矿场铁官的籍册翻看了一遍,当下答道:“如今铁官有铁匠六十四人,五年以上的熟手二十一人。”
虽然颜良通过多方努力来招募铁匠,不过熟练的铁匠还是太少,这六十多人一半是学徒。
胡其略有为难道:“这匠人数量不足,恐怕……”
颜良道:“我多方招募,只是有经验的匠人难招,大匠师有何建议?”
胡其道:“在下早年在东平陵铁官任事时,也有些交好的同僚,早些年曾听闻他们备受排挤,有些个也辞了铁官的职事自己经营一些小作坊,若明府愿意出重金厚禄招揽,或会有人愿意前来。”
颜良赞道:“好!既然如此,大匠师可修书几封,我遣人带着财货与书信前往相邀,但凡是愿意前来者尽有屋宅相赠,若有真才实学的各署相应官职。”
见人才的问题有办法解决,颜良十分高兴,随口问道:“听闻大匠师师门长辈曾先后为天子铸安汉剑与中兴剑,可有此事。”
胡其答道:“确有此事,不过非是用铸造法,而是用锻造法。”
得益于后世网络大爆炸时代,颜良也曾翻看过很多论坛的各种抬杠帖,略微知道中国古代的冶铁经历铸造到锻造的发展,但从他来到这个年代之后得知如今在铁器生产上铸造与锻造还存在并行发展的现象。
颜良说道:“为何采用锻造法?”
胡其答道:“因铸造之剑不耐用,需得好钢必然要用锻造百炼而成。”
颜良继续道:“那为何现今农具、兵械仍有大量铸造而成?”
胡其答道:“因铸造简便易成,可一次出大量器械,而锻造需大量工匠,所费工时亦久。”
颜良答道:“可若是农具兵械在使用之时毁坏了,轻则耽误农时,重则丧了性命,这打造器械时省下的工夫又有何意义?”
胡其原以为颜良只是精于战阵和政务,没想到他对铸冶事也有研究,不由正色道:“明府所言极是,昔年先师亦曾对我言锻造之法方为正理,且因言之于上官,只是未受采纳。”
颜良道:“我听说这锻造法需得极有造诣的工匠把持火候,在层层锻打的时候若多几分火候便易脆,少几分火候则不够锋利,有诸?”
胡其大惊失色道:“明府竟对铸冶之事了如指掌,在下佩服啊佩服!”
颜良挥挥手道:“毋须如此,我只是道听途说而已,真让我来操弄把式就俩眼抓瞎,不知如何是好了。”
胡其道:“明府身份尊贵,怎会从事此贱业,自是不必真个操弄。”
颜良却正色道:“大匠师不必自轻,于我看来,工匠绝非是什么贱业,反而是贵业。你试想,一架精良的农具可使百姓垦殖之时事半而功倍,一具精良的兵械可令我军将士在战阵之上杀敌保身,一所牢固的屋宇可令一家之人遮风挡雨,一座雄伟的坚城可令来犯之敌措手无策。而此些事务均需得力的工匠在其间筹划建造,怎可言工匠为轻贱之业?”
“况且《管子》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此四民缺一不可,向无甚尊卑高下之分。若无农人在田埂之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则百姓如何得食?若无工匠打造农具、兵械、屋宇、城楼,则百姓如何得用?若无商贾跋山涉水互通有无,则百姓如何得丰?天下百姓各安其分各尽其职,不唯独苦读圣贤书的士人为贵矣!”
颜良这番话或是说给胡其听,或是有感而发,但听在胡其与陪同在旁的众工匠耳中却大为震撼,没想到府君竟然如此重视工匠。
胡其一把年纪了,但也难抑激动的心情,想颜良郑重揖礼道:“明府如此看重我等,在下必欲为明府效死力以报!”
其他工匠也纷纷俯首行礼,说道:“我等必为明府效死力以报!”
颜良笑着扶起胡其,说道:“诸位匠师不必如此,我还需诸位为我打制器械,哪里谈得上效死,便是汝等愿意,我也不舍得啊!”
颜良的俏皮话引得众人呵呵一笑,气氛稍稍轻松了下来。
不过颜良随即正色道:“如今房山铁官初创,正是用人之时,诸位乃是如今铁官之中最为得力者,还望众位为我多带些堪用的学徒出来,千万莫要藏私。”
这年头很多手艺匠人向来对自己家的独门手艺看护得极牢,害怕被人给学了去,这也严重制约了工艺的改进与传播发展。
颜良今天在这里发表了这么一大通“肺腑之言”,自然也是为了拉近与工匠们的距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全力配合。
胡其便率先道:“古语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在下一介老朽,别无旁的本领,唯在铸冶一事上有些心得,既然明府如此看重在下,在下哪里敢敝帚自珍,自当悉心教导此间学徒。”
颜良笑道:“哈哈哈!好!既然大匠师如此爽快,那颜某也不能亏待。”
“行之、立本,你二人且记下,但凡是铁官中有经验的匠师教导出一个学徒可独立打制农具或兵械者,教出一人便赏千钱;若其教授的学徒打制之农具、兵械可稳定评为优等者,再赏学徒与其师各千钱;且若有任何人可提出制作工艺之上的改进、改良,被验证有效者,视其贡献各有重赏。”
行铁官令事陈正与金曹掾颜佑立刻答应道:“下吏遵命。”
若说先前颜良刻意抬高工匠身份的话是动之以情,那这一番话便赤果果的是诱之以利。
原本一些工匠们还在犹豫要不要为了一时感动把这身手艺交托出来,此刻听到还有厚利刺激,顿时帮助他们下了决心。
而即便有一些人还敝帚自珍的当看到旁人都拿起了赏钱,想必也会按捺不住道一声“真香!”
颜良见成功鼓舞起了一众匠人们的斗志,他便令匠人们各安其位继续工作,他则把胡其、陈正和颜佑三人叫到一旁,说道:“行之如今为灵寿令,这铁官令还只是兼任,迟早要交卸下来专心政务,届时铁官令的人选我看便在铁官之中选拔为宜。”
陈正道:“下吏亦以为然,定会为明府择优而选。”
颜良这番话其实是说给胡其听的,胡其听后果然眼里一亮。
颜良又道:“还有一事,这铸冶一事事关重大,我虽然颁布赏格,鼓励改良工技艺,不过此事光靠寻常工匠怕是不足。我意多遣文吏进入铁官,协助匠人们整理记录诸般工艺,以备随时比较,善加改良。汝等如何看?”
三人自然应允下来,颜良道:“如此,我常山的一应农具、兵械便拜托诸位了。”